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地貌单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地貌单元

地貌单元

安徽省地貌地域分异非常明显,全省可以划分为五大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台地、皖西丘陵山地、沿江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地。
淮北平原 又称淮河中游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和淮河以南沿淮湖泊、洼地,涉及阜阳、宿县、淮北、淮南、蚌埠五地市的全部和六安等地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4.24万平方公里。淮北平原是安徽平原的主体、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淮河及其支流的沉积和黄河泛滥形成,一般海拔20—40米,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按照地貌类型组合特征,淮北平原又可分为黄泛平原、河间平原、沿淮湖泊洼地平原和淮北丘陵四部分。
黄泛平原位于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的北部,系黄河泛滥形成。公元前132年黄河初次南泛入淮。公元983年、1017年、1079年和1194年,“黄河四徙”。及至13世纪后,黄河全溜夺淮,直至1855年。1938年6月2日,国民党政府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滔滔黄河水向东南泛滥于颍河和涡河流域达10年之久。历次黄河泛滥对原有地表进行了侵蚀和沉积。故黄泛平原上高滩地、决口扇、倾斜地、洼地交织分布,沉积物多为可溶性盐类,土壤易于盐碱化。在砀山、萧县北部,有一条长约80公里、宽1至2公里、深4至6米的黄河故道。干涸的黄河故道是安徽省梨、苹果、泡桐的重要生产基地。
河间平原位于淮河以北中南部地区,主要由淮河左岸多条大致平行的支流,如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沱河等,沉积形成的倾斜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比降极小(1/7500—1/12000),河间地区多出现半封闭的浅碟形洼地。
沿淮湖泊洼地平原是一个以滩地、水面为主的洼地平原,为淮河干支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低地,汛期常为洪水所淹,为淮河中游主要行蓄洪区。著名洼地有洪濛洼地。主要湖泊有唐垛湖、焦岗湖、沱湖、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等。淮河沿岸还零星分布着八公山、洞山、涂山、荆山等孤丘。
淮北丘陵位于淮北平原东北部、濉河以北,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100米,少数丘陵海拔较高,如萧县皇藏峪(海拔335米)、淮北相山(海拔342米)、濉溪老龙脊(海拔363米)等。
淮北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小麦、大豆、烤烟、水果、棉花、煤炭产地和商品粮基地。
江淮丘陵台地 位于安徽省中部,北部连接淮北平原,南部以大白畈—施桥—岗集—黄集—烟陈一线与皖西丘陵山地和沿江平原为邻,包括六安、合肥、滁州、巢湖等地市部分地区,总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地表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组成。
江淮丘陵台地各部分地貌类型有一定差异。东部张八岭、凤阳山一带为皖东丘陵,海拔多在100—200米,以低丘为主,高丘主要有凤阳山(海拔340米)、皇甫山(海拔399米)、龙王尖(海拔392米)、老嘉山(海拔332米)、琅琊山(海拔317米)等。江淮丘陵台地的中部和西部主要为台地,间有丘陵分布。中部即为池河一大柏店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表主要为海拔40—80米左右的沉积台地组成。西部即大别山的山前地区,地表主要由沉积台地、剥蚀台地、谷地等组成。江淮分水岭的主要丘陵有银屏山(海拔508米)、褒禅山(海拔481米)、太湖山(海拔441米)、冶父山(海拔376米)等。江淮丘陵为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之一,在源于江淮丘陵注入长江、淮河的各河流的沿岸,形成一些狭长的河谷平原。
江淮丘陵台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水稻、油菜、棉花、烤烟和麻类生产基地。
皖西丘陵山地 位于安徽省江淮地区的西部,西与鄂、豫两省为邻,东北与江淮丘陵台地相接,东南以太湖—潜山—桐城一线与沿江平原接壤,包括安庆、六安等地市部分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安徽两大山丘群集结区之一,以山地为主,中山面积就占总面积的20%左右,地面平均海拔高度超过皖南丘陵山地。根据地貌类型结构特点,全区可分成中、北、南三部分。
中部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位于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桐城、潜山、太湖等县的腹地地区,为一片千米以上的中山密集区,山体陡峭,峡谷深切,河溪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在霍山、岳西两县交界等处,拥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如白马尖(海拔1774米)、将军岩(海拔1772米)、多云尖(海拔1763米)、多枝尖(海拔1721米)等。
北部包括金寨、霍山的中北部和舒城的中北部地区,为一低山、丘陵区。由于岩性自南而北由硬到软,地貌上表现为自南而北由低山过渡到高丘、低丘,有规律地演替。由于断层、侵蚀等原因,山丘间还发育一些盆地和深谷,成为修建大型水库的良好场所。目前,皖西丘陵山地北坡已建有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等大型水库。
南部包括桐城西部和潜山、太湖、宿松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偶有中山出现,如天柱山,主峰海拔1485米,地势变化显著,丘陵带狭窄,与北部相比,地面坡降较大,水土更易流失。
皖西丘陵山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木材、茶叶产区。
沿江平原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两岸,北邻皖西丘陵山地和江淮丘陵台地,南以香隅—贵池—铜陵—繁昌—湾址—宣州—郎溪一线与皖南丘陵山地接壤,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滁县等地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沿江平原由新生代的凹陷和长江干支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少量低山丘陵散布其间。长江之中有约40个江中沙洲,总面积达550平方公里。长江沿岸还有不少名矶、名山(实为丘陵),如板子矶、采石矶、小孤山、东梁山、西梁山等。沿江平原大体以铜陵为界,西窄东宽。根据地貌形态特征,沿江平原可分成沿江西部丘陵湖沼平原、巢湖盆地、沿江东部水网圩区平原三部分。
沿江西部丘陵湖沼平原位于铜陵以西长江两岸,虽以平原为主,但多湖泊、山丘,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部为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岗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少数峰顶海拔可达600—700米,如怀宁、桐城边境的三线尖(海拔697米)、枞阳、无为交界处的三官山(海拔675米)等。南部是以安庆为中心的沿江狭长平原,湖泊众多,主要湖泊有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升金湖等。
巢湖盆地由巢湖和宽窄不等的环湖平原组成,四周丘陵台地围绕,形态比较完整。环湖平原主要由两级阶地和入湖各河的河漫滩及巢湖湖滩组成。
沿江东部水网圩区平原,即铜陵以下沿江平原,系长江及其支流和众多湖泊沉积而成的海拔10米以下的低平原,地势坦荡,河网交织,湖塘棋布。主要湖泊有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等。
沿江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双季稻、油菜、棉花、水产品产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皖南丘陵山地 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宣城等地市的部分地区和黄山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天目山—白际山、黄山、九华山—仙人尖三组山系和夹于其间的两组河谷地带组成。按其地貌特征,可将其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带、中部低山中山带、屯溪盆地、南部低山中山带、东北部丘陵带等次一级单元。
北部低山丘陵带位于东至—青阳南—泾县南—线以北,以丘陵为主,低山为次,山丘间分布有台地、盆地和谷地,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著名溶洞有贵池大王洞、广德太极洞、石台蓬莱仙洞等。
中部低山中山带是皖南丘陵山地的核心,黄山、九华山、牯牛降皆在其中。由于新生代以来地壳强烈隆起,山势较高,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光明顶(海拔1841米)、天都峰(海拔1829米)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分异现象明显,这里还是安徽省自然植被保存最好、珍稀动植物保留最多的地区。黄山、九华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峭拔秀丽,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屯溪盆地又称休(宁)屯(溪)盆地,位于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地貌上为一含有丘陵、台地的山间菱形盆地。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平坦,沉积、堆积较厚,水源丰富,加之北有黄山山地屏障,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可以栽培柑桔。盆地外缘分布有山丘,盆地内部亦有丘陵。齐云山主峰海拔585米,丹霞地貌发育,石峰林立,悬崖绝壁,加之这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实为安徽又一旅游胜境。
东南部低山中山带位于省境东南缘边界线上,河谷平原与盆地既少又小。东段和中段低山和中山占绝对优势,丛山峻岭,河谷深切;西段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亦有中山存在。天目—白际山系构成本带的主体。
东北部丘陵带包括宁国、广德、宣州、郎溪等市县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其他类型兼备,地表比较破碎,成为皖南丘陵山地与宣州—芜湖平原的过渡地区。
皖南丘陵山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林、茶生产基地,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粮食和桑蚕生产也有一定意义。

☚ 地貌基本特点   主要山脉 ☛
000000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