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解剖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解剖学的发展

中医解剖学的发展

中医解剖学的发展系指人体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国的人体解剖发源很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俞跗……乃割皮解肌,抉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这段文字足可以说明远在商周或其以前中国医学家即已积累了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其后,《灵枢·经水》又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是使用“解剖”一词的最早文献。《汉书·王莽传》说:“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寥寥数语,说明在公元一世纪初,我国医学家在度量五脏的部位和血液循环的概念等方面,都有新的认识。也说明中国医学的人体解剖,在秦汉以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解剖的动机是为了临床治疗的需要,当时人体解剖的水平虽不免粗糙,但其科学求实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解剖学专家候宝璋教授,通过对《难经》、《甲乙经》、《千金要方》和《史记正义》等著作记载人体内脏的重量、长短、大小、形状、容量、相互间关系、生理功能等,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并绳之以现代解剖学实测数据,得出结论,认为:“舌之长短,尚无大差,脾之长短,与现代所见,亦无大别”,“咽门至胃之度……去确数尚不甚远”,“小肠之长短,其数最近”,“所云心有七窍三毛……,三毛者即三帽矣,所云心有七窍,亦通”,“准此论之,吾人可断言唐代以前确曾有解剖之事,而所解剖者,又确为人体而非畜体也……而脏腑之长短重量,以新莽时之度量衡制,与脏腑轻重大小之确数为最相近”。可见这一时期继秦汉及以前的人体解剖,在内脏解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针灸甲乙经》的记载:“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液三合。……胃重三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之少半,回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即回肠也……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喉咙,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心肺之系也,呼吸之道,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也。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肛,釭也,言其处似车釭,故曰肛门,即广肠之门。”虽然其中有些数据与今天的实测有不尽相符,但可以肯定解剖者态度还是十分严谨的。如计直肠之容量为九十三又八分之一合。其严格之要求即可见一斑。《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并非解剖学家,他的资料是直接来自《内经》的,因此,《甲乙经》反映的解剖水平不是两晋,而应该是先秦,或者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解剖学水平。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宋代曾解剖死刑犯人两次,尸体达30~56人之多。其解剖是命由医官和画家合作,在犯人临刑时进行,并将解剖所见,绘制五脏图,这确是我国解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此次解剖的时间约在十一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之间进行的,其所绘五脏图虽不尽正确,然也尚称精密。如叶梦得、范缜等均系当代之人,据其记载:“世传欧希范五脏图,此庆历间(1041~1048年)杜杞待制治广南贼欧希范所作也。……杞入境,即为招降……其首领数十人,偕至。杞大为燕犒,醉之以酒,乃执于座上,翌日,尽磔于市;且使皆剖腹,刳其肾肠。因使医与画人,一一探索,绘以为图。”赵与时的《宾退录》又载:“庆历间,广西戮欧希范及其党,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为图以传于世。”《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引章潢语:“崇宁五年(1106年)……强寇杨宗……临刑命医官并画工画之。……欧希范作恶当刑三十人,亦送来刑,命画工于法场割开诸人胸腹,详视画之。见喉咙排三窍,……杨推惟水食同一窍,走胞中,入胃上口。一窍通肺……喉管下有肺两叶,为华盖,盖诸心脏腑,肺下有心,外有黄脂,……心下有罗膈,罗膈下有胃,积曲可容一斗物,外有黄脂如旗焰。……肝赤紫,下有小肠,盘十六曲,极莹净,化物通行。右有大肠,内有所出糟粕之路,……下有膀胱,居脖亦莹净。”可惜《五脏图》已佚,但就这些资料看,其所观察、所记录,在九百多年前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宋代解剖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人体解剖模型的制造。这就是北宋太医局医官王惟一等所设计制造的针灸铜人,不但体表的解剖部位和穴位关系比例协调,而且内脏部位、形状和相互的关系也是相当正确的。
明清时期的解剖学发展是很缓慢的,甚至由于旧礼教思想的束缚,解剖人体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停滞不前的。王清任是一位很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他抱着改正前人人体解剖所存在错误的决心,积四十二年的时间,对义塚、法场的儿童和刑余之尸体,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观察和记录,终于撰成《医林改错》一书。他认为:肺下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只心肺,余脏皆在膈膜以下,膈膜为胸腹上下之界,肝大面向上,后连于脊,总提俗名胰子,其体于贲门之右,幽门之左,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实系胰管和胆管之发现),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物归于脑(实为视神经之发现)等等。这些卓越的贡献,虽不比西医先进,但出于王氏之解剖实践所得,特别他不避人之诽谤,躬身研究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
至于骨胳方面的解剖,远在秦汉至唐宋间,医学家和法医学家就重视人体骨胳的研究。《灵枢·骨度》对人体体表骨标志的度量和一些骨胳的大小尺寸作了论述。北宋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对人体骨胳的解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记载: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颅骨男子自项及耳并脑后,共八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至发际,别有一直缝。……牙有二十四,或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胸前骨三条。心骨一片,状如钱大。项与脊骨各十二节。肩井及左右饭匙骨各一片。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条,八条长,四条短,……。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四行样。手脚骨各二段,……手脚大拇指并脚第五指各二节,余十四指并三节。尾骨若猪腰子,仰在骨节下。男子者其缀脊处凹,两边皆有尖瓣,如棱角,周布九窍,妇人者其缀脊处平直,周布六窍……。”该书所绘制的骨胳全图可谓早期之最佳者。对人体骨胳解剖叙述最详而比较正确者,明·王肯堂是其代表。他不但对人体的大小骨均一一详述其数,并各论其有无髓液,以及有髓之多少等等。
回顾中医解剖学之发展,始终重视人体实践之解剖,且每有改进和发展。虽然如此,但终未能自成体系,有倡导而无继承,有创见而少发挥。加之儒学理教之思想束缚,使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失,也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西医解剖传入后,我国解剖学之发展,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 中医的发展与哲学思想   经络学说的发展 ☛
000133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