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
安徽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代有名医名著。汉至清1700多年间,见于史料的安徽籍医家近1500人,由安徽籍医家撰写编纂的医学著作1200多部。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中叶)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华佗,晋至隋唐时相传7世的当涂徐氏医家,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学,以及明隆庆年间宁国太平医家的“人痘术”(一种用天花病人身上的痘疹制作天花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的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华佗被后世尊为中医外科鼻祖、“医圣”。他发明的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比国外的人工麻醉术早1500多年。华佗还精通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各科。他创编的“五禽戏”,有显著的强身健体的功效,首开医疗体育之先河。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即使运用现代的标准衡量,成就也十分突出。华佗培养的樊阿等弟子,也都是技精艺绝的名医。
徐氏医家计出11位名医,其中创造子午流注定时针灸的徐文伯,创“十剂”之说最早对中医方剂进行科学分类的徐之才,辩证论治经验颇受后世推崇的徐嗣伯,更为佼佼者。
“新安医学”在明清时盛极一时。这一时期,徽州地区(古称新安)见于史传的中医学家有726人,留下多达638部医著。新安医家对中医理论和药物方剂学的创新,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探讨研究,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对医学知识的普及等各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为我国医学发展史写下辉煌的一章。
明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术”由安徽逐渐传至全国,清康熙时(1662—1723)风行各地,并迅速传至俄国、土耳其、日本、朝鲜、英国及其他国家,为现代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安徽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难以尽书,如北宋泗州(今泗县)人杨介(约1063—1140)医术精湛,著有多部医学专著,其中《存真图》为我国较早的人体解剖专著之一;明朝祁门人徐春圃(1520—1596),有广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诊经验,徐氏编撰的多达100卷的医学宏著《古今医统大全》,对我国医学界的影响很大,并传至日本;徐氏于隆庆二年(1568)倡导成立的“一体堂宅仁医会”,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医学团体。近代,安徽历史上也出现一些著名医学家,如建德县(今属东至县)的周学海,精通内、儿科,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在国内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