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中医诊断学发展系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发展过程。其范围甚广,内容颇为丰富,包括有四诊、八纲、辨证、症状鉴别和疾病诊断等。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即以“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黄帝内经》不仅在诊断学的方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疾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并谓“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名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就是说,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体征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情性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地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就诊日期,作为复诊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经验。他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把病、脉、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奠定了辨证、诊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医学的发展,自晋唐以来,历代医家大都把诊断与治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亦有把诊断作为专门学科进行研究的。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在具体阐明脉理的前提下,联系临床伤寒、热病和妇儿疾病的脉证,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在晋代的有关典籍中,对于传染病,妇、儿、内、外科杂病的诊断比较翔实。如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如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恙虫病(沙虱热)等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同时,对于疾病学的分类,皆能“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错杂。”如对颅脑损伤的危重病象及其预后的明确判断。南齐(479~502年)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诊断亦较明确。
诊断疾病,明悉病源,分清证候是极为重要的。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鉴别的专著。全书分67门,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分为1720论。其中以内科疾病为多,对于其它各科疾病也有详细记录。如外科,仅“金创”就有27种,眼科38种,妇科140多种,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等的诊断,更有不少精辟论述。
唐·孙思邈重视医德,主张医家习业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他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病有内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并且在诊候上要注意掌握病源与病机的演变,在“诊候第四”复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在诊候方面,重视色、脉与按诊。其《千金翼方·色脉》中谓:“夫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为未尽要妙也。”从此不难看出,当时孙氏对诊断原理与诊断方法的研究,是师承有自,并有所发挥的。
宋、金、元时期,继承晋唐以来的医学成就,诊断学的发展与日俱增。宋·朱肱的《南阳活人书》在强调治疗伤寒,首先必须在详细诊察的同时,认为切脉是辨别伤寒表里虚实的关键。并且指出,伤寒必诊太溪与冲阳,以察其肾气和胃气的盛衰。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诸症证候,重点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出发,是病因辨证理法完备的著作。施发的《察病指南》则是诊法的专著。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除戴启宗所选《脉诀刊误集解》,滑寿的《诊家枢要》专载诊法,对脉学有所继承外,滑寿对唐·王超的《水镜图诀》据《灵枢经》诊血络脉法而发展的三岁以内小儿诊察指纹,又有新的进展。认为小儿三岁以下,首先看虎口三关纹色,紫色热红伤寒,青色惊风,白色疳病。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是为常候。金元四大家对于诊断学的研究亦不遗余力。刘河间诊病、辨证,重视病机;李东垣辨脉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明清以来,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辨证的原理,更有进一步的阐明。在脉学方面,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等,论述较为详细。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分详廿七脉,对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主病,毫厘之别,精核无遗,既能博考,又能精研,编有歌诀,便予诵习。清代·李延昰的《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论著,以脉参证,体现了切脉在诊疗疾病上的灵活性。清代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脉学多把生理、病理以及证候结合起来以详究其脉原。如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共列廿七脉,用对比的方法鉴别各种不同脉象。论述疾病以脉与证相结合,联系病因、病机辨析其理,以定治法。又如沈金鳌、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罗浩所辑的《诊家索隐》等,亦均各有特点。
在舌诊方面,十三世纪,敖氏者著有《点点金》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十二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的增补,即为今所见到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十六世纪后叶,申斗垣氏集当时舌诊之大成,著《伤寒观舌心法》。清康熙七年张诞先取《观舌心法》著成《伤寒舌鉴》。备列伤寒观舌之大法,观舌辨证,颇为扼要。另有傅松元的《舌胎统志》,把舌象分为枯白舌,淡白舌,黑色舌八种,内容丰富,经验颇多。刘以仁的《活人心法》中,载舌鉴所录各家共149舌,对温热病的辨舌经验较诸以往有不少的补充。
近年刘恒端的《察舌辨证新法》(1911年),论述白、黄、黑三种舌苔及辨舌苔变换,真退、假退等,颇能指导实践。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1917年)上考古籍,近探各家,并附彩图一百二十二舌,墨图六舌。杨云峰的《临证验舌法》,主要以舌苔的形色,浮、胖、坚、敛、干、燥、滑、润、黑、白、青、黄来分析病情的虚、实、阴、阳,和测知内脏的病变,并且密切结合治法,内容简要,多为经验之谈。
在四诊方面亦有不少专著。如清·吴谦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理论与方法,便于习诵。清·何梦瑶的《医碥·四诊》及《四诊韵语》(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首列十二经脉歌,次对四诊心法撮要,辨阴证阳证要诀,脉诊、望色、察面、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诊等分别予以论述,并且介绍八脉要诀,小儿诸诊歌及奇经八脉图歌等。内容多以韵语加注的形式阐述。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既不偏于切脉,也不忽略望、闻、问三诊。望诊详论神气、形色、颜面、五官、苗窍、齿、项、爪甲等各种形色变化,并附小儿指纹的特殊观察方法。闻诊中指出听声音可察盛衰存亡,并可徵中外情志之感。此外,如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乃知》,论述四诊简明扼要,可为后学式程。又如汪宏的《望诊遵经》搜集历代有关望诊资料,说明气色与病变变化的关系,从眼睑、口、舌、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位的形容,及色泽和汗、血、便、溺等稀稠有无,通过分析比较,以辨析病证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并预计其顺逆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