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诗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出处】唐·杜甫《佳人》。
 
【意思】山中的泉水清澈,出山后就 变得混浊了。比喻山中隐居的人高洁,而出山之后世风日下,污染了人的灵魂。
 
【赏析】
 
泉水流淌于山中十分清澈,如果流出 山,就很浑浊了。此两句诗表面是在咏山泉,说明了泉水清浊的变化。 实际上是含有喻意的。此诗全篇是吟咏一个佳人被弃的故事。以此可 见,作者用泉水喻佳人,说佳人在夫家便是“清”,离开夫家便是“浊”。 这种观点虽是时代的一种局限,但作者却运用它表现了自己被贬官后的 苦闷心情。意谓为官时“清”,出贬时则“浊”。如此看来,诗句表似淡 而无华,含义却极为深刻。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苍山密林 等自然生态良好的地方水流清冽,流出 去后逐渐变得混浊。[例]三十年代,嘉 陵江水以清秀闻名,它水质清冽,绿如 翡翠,美于碧玉,站在重庆的朝天门码 头上,看嘉陵江同长江的颜色,是很容 易分辨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它在没有汇入长江之前,像一条碧玉的 缎带,飘向长江。(冯英子《北温泉去 来》)
 
二、用以说明事物或人由于环境、 处所的改变,其外观、品性、作用等也会 随之改变。
 
[例1]同是一样东西,每每 因为变换一个空间,便可以改变它的作 用和效率。正如泉水一样,“在山泉水 清,出山泉水浊。”即就最浅显的例子来 说,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和拿在手里,其 效用固然大不相同;就是戴在头上,只 要把帽檐戴高一点或低一点,便可以表 现迥然不同的个性。(晏祖《人生十 讲》)
 
 
[例2]当年高剑父在他离开师门之 际,曾经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这样的古代诗句赠别,意思是勉励他进 入社会以后,要坚持操守,不可沾染市 廛恶习。(秦牧《日本版〈关山月画集〉 序》)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 可可诗词网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名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注释】①在山:在山中。②出山:在山外。

【释义】泉水在山中时清澈见底,流出山外以后就变得混浊不堪。

【点评】比喻坚持正直便清高,改变节操,与世俗风习混在一起,便会失去了节操。

参考文献

杜甫《佳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 可可诗词网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评析】

杜甫诗歌名言,出自 《佳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山中隐居的人高洁,而出山之后世风日下,污染了人的灵魂。

附原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 “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 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家庭、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 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从物质或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 “赋” 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 “比兴” 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 但“采柏动盈掬” 和 “日暮倚修竹” 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 “竹”、“柏” 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 你看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 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 “在山水清” 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 “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 “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 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 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清人黄生认为: “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 诗作于乾元二年 (759) 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杜甫的 《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