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际生产折衷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代表人物为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所谓折衷论指这一理论是对西方多种理论进行兼容并包,并且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各派思潮,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通论。这一理论运用三种因素综合地解释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方式:商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特许权让渡。三种因素分别为:(1)所有权特定优势。指企业的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见垄断优势论)。(2)内部化特定优势(见内部化说)。(3)区位特定优势。指东道国不可或不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的鼓励和限制政策。要素禀赋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区位因素制约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及国际生产布局。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三项优势同时具备才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无区位优势,则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投资场所,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运用,进行生产予以出口。如果仅有无形资产优势,企业难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把优势转让给外国企业。 ☚ 内部化说 寡头反应说 ☛ 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一。由英国里丁大学教授H·邓宁在其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命题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这三者同时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邓宁认为,一个企业若要发展对外投资,必须首先拥有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技术、组织管理技能、行销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 一是规模经济优势,包括市场经济、分支机构在生产管理上的集中优势以及公司由于在多国从事生产而拥有的优势等。所有权优势可以通过外部市场而发挥,也可以通过内部使用而发挥。由于许多优势本身具有不可外部转移性,再加上市场不完全影响可转移优势的发挥程度,所有权优势内部化对企业更为有利。内部化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内部化优势越强,发展对外投资的刺激就越大。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地域范围。区位优势有直接优势与间接优势之分,前者是东道国所固有的优势,后者是投资国的某些限制因素使东道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如投资国的反托拉斯政策、高税率等造成的东道国经营相对有利。一个企业对外投资,必然会遇到语言、文化、商业惯例、运输等问题,只有当某一国家区位优势较大时,企业才可能在它境内投资。根据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国际生产就存在以下不同类型: 资源开发型、进口替代型、产品生产专业化型、贸易和行销型、服务型。国际生产折衷论是折衷工业组织理论、厂商理论和金融理论溶合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后三种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不完全解释的局限性,解决了国际直接投资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投资方向与地点等其它理论没能很好说明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有一定说明力。 ☚ 内部化论 垄断优势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