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容《芋老人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容《芋老人传》芋老人传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这篇“传”,与一般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文不同,通篇只讲芋老人和相国之间关于食芋的一段故事,却在记叙故事之中借芋老人之口对“忘旧”这一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文章从记叙相国第一次食芋开始,笔墨简练而生动。先写食芋者其人“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只几笔传神地勾勒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形象。接着写食芋:“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只几个字把书生当时那种饥不择食的情景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段,写十余年后相国第二次食芋。如果说第一次食芋时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到第二次食芋时情况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食芋者已由穷困潦倒的书生当上了位极人臣的相国;第一次饱餐而“笑”,第二次则“辍箸”而“叹”。两次食芋的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这是相国的自问自叹,既照应了上文所言“他日不忘老人芋”,又表明虽为缙绅士大夫的他却不明箇中道理。派人去把芋老人夫妇接来,正是为了解答心头之疑。这一段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先写老妪煮芋、相国第三次食芋。在相国看来,芋味之所以前后不同,定在于煮芋之法有异。然而,食了妪煮之芋后,“亦辍箸”,说明他的认识错了。究竟道理何在?思而不得其解,于是再次发出“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的自问自叹。缙绅士大夫的昧于事理于此充分表现。正是在相国无法解答心头之疑的情况下,芋老人上前向他侃侃讲说箇中道理。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由讲故事过渡到说道理,转接非常自然,而且两者在内容上结合得很好。前面记叙相国三次食芋的故事,正是为这儿芋老人说明“时、位之移人”这个道理打下基础,使他的论析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反过来,这儿芋老人的议论,又帮助读者理解前面所写故事的寓意,提高对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认识。 本文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这一特色在芋老人接着相国食芋一事所作推进一层的议论中继续得到体现。芋老人在对相国前后食芋的不同情况作了深中肯綮的分析后,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一句作过渡,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话头。他首先一连讲了芋视乃妇、乃友、乃学和乃国乃君四个“忘旧”的故事,它们分别属于私生活上的喜新厌旧、待人上的抛弃故交、志行上的背离誓言和名节上的叛国叛君,事情的性质一个比一个严重,而这些丑行又都是芋老人亲耳所闻,使你听后不容置疑。讲述这样的四个故事,从行文上来看,既是对前面提出的“时、位之移人”这个论断作进一步有力的论证,又为下面推进一层的议论,即揭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提供充足的事实根据,这个社会现象就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比比皆是”。应该肯定,作者借芋老人之口对“忘旧”这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的揭露是深刻的,鞭挞是有力的,而感慨是深沉的。文中特别辛辣地嘲讽了那些高官大僚丧失名节争先叛国叛君的可耻行径。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忠君爱国,入清后不忘亡国之痛,坚持民族气节,所以对变节忘归者尤深恶痛绝。芋老人这一段有理有据的慷慨议论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遽惊谢”、“厚资而遣之”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相国聆听了芋老人一番精采的议论后叹服的情景,同时从侧面表现了芋老人的知“道”而善言。 文章的最后是赞语。“赞”,原是史书纪传文后面对人物的评论。本文仿其格式而写的赞语,是作者对前面所讲整段故事的直接评说。它既赞扬了不忘一芊的相国,特别是知“道”而善言的芋老人,又借题发挥,于慨叹之中讽刺了那些所谓“知书识礼”的缙绅士大夫竟不如芋老人那样的“野老鄙夫”。这样,赞语起到了不仅点明这篇故事的写作意图,而且使故事主题得到深化的作用。因此,从行文来看,不妨把这也看成是本文讲故事与说道理巧妙结合这一特色的体现。 周容《芋老人传》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从标题看,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实际上是作者周容虚构的一篇讽喻性的故事。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唐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明宋濂的《樗散生传》、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属于此种类型。此类文章,有的有具体的人事为依据,有的纯属虚构,而共同的特点则是因事说理,表述作者的经验之谈或感愤之言,是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芋老人和一位相国发迹前后的一段交往,段落非常清楚:第一、第二两段是叙事,叙写先是书生后为相国,两次食芋而感到味道不同。第三段是芋老人就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讲出的一通议论,由“时位移人”的道理引出四种类似的社会现象。第四段是以相国闻之颇受感动而厚赏芋老人结束故事。第五段是仿史传文末之赞,就所叙之人事表示赞叹。 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的重点是第三段芋老人的长篇议论,占了近乎二分之一的篇幅。前面两段叙写相国未第之时和显贵之后两次食芋感觉味道不同,是为了引发芋老人的议论,从逻辑上说,是由个别事实引出一般的事理。而后面两段显然为收束全文而附加的,然而却是必要的,而且赞语也饶有深意。 “时位移人”,这是个普遍真理。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处境、地位对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习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位、处境的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作风就会发生变化。任何人都摆脱不掉这条法则,只不过是变化的程度、性质有所不同,并非全都表现为善恶行为。文中的相国未第时在农舍中避雨,饥不择食,觉得芋非常香甜,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为相国后,“堂有炼珍,朝分尚食”,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也就觉得芋不如“向者之香而甘”了。这是人们极容易理解的事情。用这种事例引出“时位移人”的大道理,可谓“取譬不远”,非常恰当,也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拈出“时位移人”这个道理,显然不单单是要人们知道这个道理,而是针对着社会上的种种“以今日而忘昔日”的不良现象而发。这才是本文主旨之所在。因此,文中才有芋老人的长篇议论,他不仅解释了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的缘故,而且不厌其烦地举出了四种丑恶现象: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其所学,做官的一旦发生事变竟连祖宗、国家、君恩、身名都不顾了。这不是补充事例,而是作进一步地开拓、深化。芋老人最后说:“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扩展为讽喻社会现实了。 作者周容生活于明末清初,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在其前半生,朝廷多变故,明清易代之际更多弃亲背友、丧志失节之事。文中芋老人列举富弃其妇、贵绝其交、为吏而背其学三事之后,谓“是犹可言也”,下面讲不“可言”的,意即不能容忍的第四事:“前代”有朝廷内外官员,“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官气十足,而“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这里说到“事变中起”,更说到“衅孽外乘”,恐怕就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字眼。而所举出的事情,也不再是某一件,而是一大堆。那么,芋老人的这番议论,岂不正是作者针对明清易代之际大量发生的这类丧失大节的事情而发的愤慨之言!即使单就本文看,有了这样一段,文章也就有了更强烈的警世、醒世、惩创人心的力量。 饶有趣味的是文末“赞曰”中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个疑问:“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这个问题用不着解答。因为这是文章家常用的手法,以便将其虚构的人物故事与自己拉开虚假的距离,像实有过的一样。而本文此处故设疑问,还兼有引发下文的作用。“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这是对芋老人所代表的野老鄙夫的赞颂,也是对缙绅士大夫之流的针砭:他们多不讲德行,自然也就不会深明事理,有高深的识见。这位长期栖身田园、以前朝秀才终老的作者,最后还禁不住公然对朝廷大小官员投以蔑视的一瞥,更可以看出他作此文的意向之所在。 这篇文章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且转接自然,前后呼应,称得上是浑为一体,天衣无缝。文章是就食芋事而生发开的,几乎通篇未离芋事、“芋”字。第一段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然而这句话又是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之伏笔。第二段先写相国食厨者之芋,显然是为邀请芋老人夫妇作必要的铺垫,而且不如此也就不能充分说明“时位移人”的事理。相国食芋老人妇所煮之芋,仍然觉得不如以前香甜,再次说“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这才摆明了问题,从而引发芋老人的议论。第三段芋老人说明“时位移人”之理一节,以“犹是芋也”起句,是紧承上文而出;以“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收束,有转接下文列举四种现象之功用,可以说是榫卯相合,丝丝入扣。特别是此段中别出心裁,将“芋”用作状语,连说“是芋视乃妇也”,“是芋视乃友也”,“是芋视乃学也”,更见得作者是有意以“芋”字贯串和点缀全文。这样,文章呈现出内在的和谐一致、前后密合的整体性,在章法、修辞上显示出非凡的智巧,富有欣赏价值。 〔注〕慈水:在浙江慈溪县。祝渡:即祝家渡,渡口在慈溪县西南约三十华里。用实有地名,意在增强真实性。佣出:外出做雇工。影:身影,指体形。童子试: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丞、尉:县官的副职和助理官员。旧:旧谊、旧交之省略。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是:此,这等。调和:此处是烹调的意思。(11)移人:改变人的性情。(12)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宋陶榖《清异录》:“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炼珍堂。”(13)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14)列鼎:古时王侯公卿列鼎而食。鼎是青铜铸成的炊器。《汉书·主父偃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后表示馔食丰美。(15)止于芋:是说只是食芋时味觉有了改变。(16)有夫妇守贫者:意即有一对贫苦的夫妇。这样构句,强调“守贫”二字,含褒意,以反衬下文。(17)织纺井臼:谓自己操办衣食,勤苦度日。井臼,指汲水、舂米。(18)芋视乃妇:意为像对芋一样地看待其妇。芋,此处用作状语,指文中相国食芋昔甘今厌的态度。(19)得举:科举及第。(20)谁氏子:指不知姓名的人,犹某家子。(21)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轨。(22)西塾:学塾。古时礼仪,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称塾师为西宾,称学塾为西塾。(23)尹:这里指京尹,京城地方长官。(24)刺史、守、令:指府、州、县三级地方长官。(25)绾(wǎn碗)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绾,系。黄,指代金印。纡,结扎。紫,指代系印的紫色丝带。(26)揽辔褰帷:形容官员们做出要匡世济民的架式。揽辔,语本《后汉书·范滂传》:“滂揽辔登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褰帷,语本《后汉书·贾琮传》:“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以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蹇(通‘褰’)之。”这里用此四字,经下文之反拨,形成反讽。(27)事变中起:宫廷中发生政治变故。(28)衅孽外乘:外来的祸患乘机发生。(29)迎款:迎降归顺。(30)君宠:犹俗说皇恩。(31)倾盖不意:意为意外地发生了交往。倾盖,原意是途中相遇,停车交谈。(32)作缘:结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