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闽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闽学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学派,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之一。因朱熹生长于福建,并长期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福建简称“闽”,故名。又因他在建阳讲学地址名考亭,别号考亭,故又名考亭学派。朱熹思想渊源于北宋二程(颢、颐),吸收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人的学说,兼采佛、道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以具有道德属性的“理”或“天理”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构建了一个“仁包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体系,赞同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主张通过居敬穷理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达到存天理去人欲、弘扬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闽学坚持儒学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反对永康、永嘉学派的功利论。与主张“心即理”、离开格物穷理而专言心性修养的陆学也有分歧。在南宋统治集团的政治派别斗争中,闽学在“庆元学禁”时曾被宣布为“伪学”,受到排斥和打击。南宋理宗后,又渐被重视并大力提倡。闽学由朱熹及其门人组成,是一个颇有势力的学派。朱熹长期讲学,广收门徒,栽培了大量学生。他的弟子们大都能秉承师训,躬行礼教,生活俭素,在学术、操守或政绩方面多有建树。主要有蔡元定、黄干、蔡沈、陈淳等。宋元之际,闽学通过赵复、许衡、刘因等人由江南传至北方。闽学与二程的洛学一起,后人统称为程朱学派,在元、明、清三代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儒学正宗,居于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闽学 闽学南宋思想家朱熹所创理学学派,因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故名。朱熹初受学于其父松,松曾师事杨时弟子罗从彦,故全祖望谓“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后朱熹又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而受学李侗时间最长。他研读佛、道、儒诸家著述,在发现了佛、道之误后,专注于儒学。他上承孔、孟,中继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又加以发挥,建立了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包括天理论、性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使儒学由经学转为哲学,成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体现于伦理是仁义礼智,表现为政治是礼乐刑政。他认为“理”必须借助于“气”而造作,依“气”而安顿; “物”是“理”的体现和表象,是“理”借“气”而派生的,“理” 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提出 “理一分殊”的唯心主义命题,论证一理散为万物,万物复归一理的新儒学思想,他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进行“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意即一气分做二气,动者是阳,静者是阴,又分做五气 (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他提出 “天命之性”与 “气质之性”的概念。认为“天命之性”来源于“天理”,本善;“气质之性”来源于后天清浊、厚薄、昏明的气,故有善恶。善为天理,恶为人欲,必须“存天理,灭人欲。”他推崇《大学》中“致知在格物”这句话,主张“格物致知”,即以吾心之知去求天下之理,以明封建社会伦常观念。闽学最推崇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被钦定为阐释儒家经典的教科书,为科举考试的命题、答案标准。朱熹注经往往不守汉儒成说,其学风重义理,轻训诂。借注经引申、发挥其理学思想。朱熹亲自讲学,广收弟子,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宋元学案》列朱熹知名门人二百余名。这使得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朱子学说曾盛行于朝鲜、日本,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引起重视,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重要著作有 《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子大全》等。 ☚ 五峰学派 晦翁学派 ☛ 闽学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学派。因熹讲学于福建建阳,福建别称“闽”,故名。熹集北宋理学之大成,创立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虽曾一度因政见之分而被斥为伪学,但实际影响深远。主要人物有蔡元定、蔡沈、陈淳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