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后出师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候,而夏候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闫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宗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靓也。 [鉴赏] 《后出师表》,三国时诸葛亮著,裴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这篇《后出师表》是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十一月奏后主的。也有人疑为伪作。《后表》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积极进取的精神,淋漓尽致,感人肺腑,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迪的意义。 《后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自己要求再度出师的原因,在于受托讨贼。先提出先帝(刘备)的政治纲领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汉与曹贼势不两立,要想兴复汉室,就不能偏安于蜀,必须讨贼。第二步,是自谦才弱,诸葛亮从来就是很谦虚谨慎的,何况又新有街亭之败?但仔细玩味,他这自谦,是自留一退步,为了反映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的主旨。既然才弱敌强,是坐以待毙呢,还是在战争中不断削弱敌人,争取生存下去?不如伐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先帝才托孤给自己,自己是受先帝之托讨贼的。 第二部分说自己既受托孤之重,因此寝食不安,忠心耿耿,临深履薄,为实现先帝遗志而努力。文中陈述了他的战略方针,“思惟北征,宜先入南”。由于军务繁重,他“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饭。他还指出了眼下的有利形势:“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疲于西”,指魏大将军曹真被蜀牵制之事;“又务于东”,指魏将曹休被吴将陆逊败于石亭事。这对蜀国正是有利时机,所谓“兵法乘劳”,乘其疲惫,正好进攻。而朝士颇生议论,以为出师非计,这大概也是后主刘禅的看法,所以诸葛亮特别写此表文,来论述这个问题。 第三部分指出“六未解”。所谓“未解”,系就朝士的非议和后主的态度而言,对此,诸葛亮觉得难以理解。第一小段以高帝创业为例,说明不能避难就易,弃战求安。高帝明德,张良、陈平深谋远虑,也是经历无数险难才得天下。今天蜀国情况不及高帝之时,更没有理由与敌长久对峙,坐待敌人自亡了。第二小段是以刘繇、王朗的教训来开导后主,希望以他们的失败为鉴戒。汉末大乱,刘繇尝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刘不敢到任,被人接到曲阿,后来又被袁术、孙策攻击,跑到彭泽。王朗尝为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与策战,败,浮海至东冶,又被策追击,于是投降孙策。本文这里说他们“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云云,不详所据。大概这两人都比较迂阔,不能主动进攻,使孙策养蓄势力,自己最后落得失败。第三、四两小段以曹操为例,说以曹操之能,用兵如孙武,吴起,犹屡次挫败,后来才得“伪定一时”,那么以自己劣钝之才,怎能出战必胜呢?意谓出战只能胜利,不允许失败,否则就不能出战,这实际是作茧自缚,坐以待亡。“伪定一时耳”,指曹氏政权只是暂时定位罢了。诸葛亮以刘氏为正统,所以称曹魏为“伪”。这两小段引了些曹操战败的例子,“困于南阳”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败操于宛城事;“险于乌巢”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袁绍在乌巢屯粮,操军粮少,险些失败。“危于祁连”大约指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围邺(袁尚的巢穴)事。袁尚来救,操击之,乞降,不许。袁尚夜遁,保祁山,操追击之。复还攻邺,操出行围,袁尚部下审配伏弩射之,操几乎中箭。“逼于黎阳”指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屯于黎阳,操与之连战,谭、尚固守。“几败北山”指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操将夏候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操自长安出斜谷与备争汉中,运粮北山下,备因险拒守。操军士多逃亡,乃退还长安。“殆死潼关”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操与马超战于潼关,操自潼关北渡河,超等骑兵追射之,矢下如雨。后操见诸将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五攻昌霸不下”指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初与董承等受献帝衣带诏,将反曹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胃,举兵屯沛。东海昌霸反操,郡县多叛操而应刘备,操遣将攻之不克。“四越巢湖不成”疑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进军濡须日 (此处为吴所筑城堡,在巢湖东,以拒曹操),号步骑四十万,与孙权相守月余,不利,乃撤军还。“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李服即《蜀书·先主传》里的王子服,他表面为操所用,暗地里却与董承等受献帝密诏,同谋杀操。建安五年谋泄,皆伏诛。“委夏侯,而夏侯败亡”指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操得汉中,留夏侯渊屯汉中,自引军还。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于定军兴势作营。渊率兵来争其地,被黄忠打败,渊等皆死。第五小段说,自己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屯驻汉中以来,中间一年多,就丧失了赵云等战将精锐,这些精锐乃是数十年中从四方纠合来的,如果不趁现有兵力奋战图强,再过几年,就只剩三分之一了,就无法对敌了。第六小段说,现在虽民穷兵疲,但战事不随人的愿望可以停止,只要战事不停,与其被动应战,不如主动出击,两者劳力费用是一样的。欲守益州一州之地与操久持,是没有前途的。以上六小段,反复说明安而后危,战而后强的道理,指出了一味求安的严重后果。 第四部分开头说“夫难平者,事也”,“平”同“评”。这句意即事情结果很难评论判定。他举先帝的例子,说当初先帝被操追击,曾败当阳、奔夏口(这是建安十三年事,这一带是古代楚地),曹操高兴地拍手,以为天下已定。但后来先帝联合东吴,败操于赤壁,西取巴蜀,举兵北征,消灭了夏候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有了希望,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失著。以后又是吴国背弃前盟,攻取荆州,关羽败死麦城,先帝伐吴,在秭归大败,北方曹丕称帝。事情变化如此,是人们难以预见的。这段话,说明未来难料,既包含了将来可能失败,但也包含着可能成功。总之,鼎足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因此不可妄自菲薄,唯须努力争取,死而后已。 综观全文,其写作目的是为申明出师的必要,而且指出时机宝贵,迫在眉睫。但朝廷对于出师有所议论,这些议论既反映思想问题,也反映了蜀国民穷兵疲的客观困难。对此做为蜀国丞相,谒葛亮不能不认真分析,以统一大家的认识。先提出蜀国政策的总原则,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坚定不移的,否则先帝创业还有什么意义?然后说到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不伐贼,则坐以待亡;伐贼或可取胜。即使伐贼失败,也胜过坐以待亡。这是诸葛亮的指导思想。不过,方针既定,还有个伐贼的时机问题。从魏国“适疲于西,又务于东”来看,是伐贼的好时机;从蜀国“才弱敌强”、“民穷兵疲”的方面看,又存在不少困难。由此又产生不少思想问题。本文用大量篇幅来讲安和危、胜和败的辩证关系,就为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他的战略方针。一句话,他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主动出击,积极开辟新局面。这是本文思想精华之所在。文章最后一段是结论,在阐明胜和败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曹操初胜,包含着后来的失败,随后又提到蜀国的失利,话到此为止,至于今后蜀国命运如何,他没有说,这一点颇足玩味。但他的态度是积极的,所以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 《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①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②,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③。故五月渡泸④,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⑤,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⑥,又务于东⑦,兵法乘劳⑧,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⑨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⑩,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⑪,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⑫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⑬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⑭,然困于南阳⑮,险于乌巢⑯,危于祁连⑰ ,逼于黎阳⑱ ,几败北山⑲ ,殆死潼关⑳ ,然后伪定㉑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㉒不下,四越巢湖不成㉓,任用李服㉔而李服图之,委夏侯㉕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㉖,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㉗ 七十馀人,突将无前㉘ 。賨、叟、青羌㉙ 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㉚ ,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㉛,西取巴、蜀㉜,举兵北征,夏侯授首㉝,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㉞,秭归蹉跌㉟,曹丕称帝㊱。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㊲,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㊳也。 《后出师表》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同时又是一篇著作者有争议的文章。这篇文章未见载于晋陈寿所进原编《诸葛亮集》,而出自三国时吴人张俨的《默记》(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世颇有人怀疑其真实可靠性,但历来仍将它视为《前出师表》的姐妹篇,宋司马光奉敕编集《资治通鉴》时亦将此表全文照录。而“鞠躬尽瘁(力),死而后已”二句,则成为诸葛亮为国事竭尽心力的千古名言。 细细玩味,前、后两表所依据的现实,所反映的问题,所喻指的对象,所论述的旨趣并不相同,于是在写法乃至风格上也就有明显的差别。 就写作年代而言,后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与前表相距仅一年,但蜀汉帝国面临的形势却起了变化。一年前,正当诸葛亮率师第一次北伐中原。北伐是蜀汉的既定国策,事前又做过长时期的准备,所以对那次军事行动朝廷上下都无异言,而诸葛亮需要反复叮嘱的也只限于后方的巩固问题。可是,首次出征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在小有获胜之后,前锋马谡溃败于街亭,迫使蜀汉大军不得不放弃已占有的土地而退守汉中。事隔一年,而今又提出第二次北伐,自然会引起各方面的疑虑与质询。《后出师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因此,拿后表与前表相比较: 前表的主题在内政,后表的重心则转到了军事方略;前表的说话对象是后主刘禅,后表的针对性则指向“议者”(持反对意见的人)。这也就决定了前表的基调是规劝和陈情,而后表则转变为论辩与驳难,其间当然也阐述了作者的正面见解。 由此可以领会后表在文章组织上的安排。它不像前表那样以劝谏和述志作为基本内容,却是从“破”与“立”两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全文的三段式结构: 即立论、驳论、结论三个有机部分。 开篇立论,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实现。首先,以先帝的遗命,即蜀汉的既定国策为依据,揭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本原则,证明出师北伐的必要性。这一基本原则不可能动摇,作者的论证就有了权威性,于是成为文章的大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停留于一般地演绎这个大前提,而是把它同具体的政治形势结合起来考察,指出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之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就使文章的立论摆脱了纯道义说教的迂腐色彩,建筑在审时度势的坚实基础上,体现了政治家文风的特色。接着,作者回顾自己受命以来的所作所为,“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奉先帝之遗意”,进一步说明北伐的势在必行。而后,又对眼下曹魏政权两面受敌,“适疲于西,又务于东”的不利情况作了分析,力主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用兵进取。就这样,由远至近,一层层阐明了当前再次出师北伐的理由,为全文确立了基点。 光正面立论不够,还需要就“议者”的质询作出回答,于是转入驳论。驳论的主要目的是要解除人们的思想顾虑,即蜀国新败之后,再次伐魏,是否太担风险的问题。针对这一疑虑,文章一连举了六件事实进行辩驳,大致可归纳为三组。前两例属历史的事实。一是汉高祖刘邦,尽管他高明出众,谋臣精良,在创业过程中也仍然要“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二是汉末割据州郡的刘繇、王朗,只会“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冒险犯难,从事征战,结果为别人所兼并。两个事例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了举大业必须冒危难,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这是反驳的第一层次。中间两例举敌方的事实。先说曹操才智过人,善于用兵,但也经历了“困”、“险”、“危”、“逼”、“几败”、“殆死”等一连串磨难,始争得暂时的安定,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再说曹操素以能干著称,打仗亦多次遭受失败与挫折,自己又“何能必胜”。表面看来,这两个事例所包含的意思和前面差不多,实际上进了一层。前面只是一般地解说“危然后安”的道理,这里则显然针对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加以辨析,所以列举曹操困顿、挫败的情节不厌其详,并且处处联系自己作比较申述,这是反驳的第二层次。后面两例举我方的事实。从军事实力看,几十年间积聚起来的精兵良将,随着岁月的消逝将逐渐减损。再从经济实力看,迁延不决的战事造成“民穷兵疲”,攻与守“劳费正等”。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宜于速决,不宜持久,这更是决策北伐的重要根据。从一般道理说到具体战役,再到当前国情,六件事实不是漫然征引,而是构成逐层深入的系列,显示出谨严的逻辑性。前人评议这段文字“顿挫抑扬,反复辨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是有见地的。 立论、驳论皆已完成,至结论部分似可顺流而进,一锤定音了。可是,文章到这里却起了新的波澜。作者用“夫难平者,事也”一句感喟,引出深一层的反思。想当年,曹操削平群雄,以为天下大定,不料赤壁一战败于吴蜀联军,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又看蜀汉建国后,事业蒸蒸日上,更谁知荆州失守、伐吴败绩,几乎一蹶不振。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凡事成败利钝,难以预计,自己唯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似乎是一个“低调”的结束语,和我们期望中的豪言壮词不那么一致,但联系作者一生在逆境中坚持奋斗,苦苦支撑大局的立身行事来看,则又是他实实在在的誓言,是他竭诚尽智报效国事的忠贞不贰的表白,所以能流传千古,使后人景仰不已。 总之,《后出师表》剀切务实,有为而发,立论远大,文风晓畅,与《前出师表》如出一辙。但由于论说的题旨不一,它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比如行文上不像前表那样娓娓陈说,舒卷自如,而显得辩难迭起,议论风发。这不仅使它在篇章结构上更为严密,更加条理分明,也使它在语言表达上更有气势,更见慷慨沉雄。尤其是驳论部分的六个“臣之未解”,但作反诘,不下按断,在整饬的布局中寓有疏宕激越之气,逐层地引向高峰,这种表现形式是《前出师表》所未曾见的。所以,如果我们将前表看作“理”和“情”的完美结合,那么,本文则更多地显现为“理”和“气”的统一,即在说理充分的前提下所产生的气势健旺。当然,这是一种自然的气势,远不像后世文人的一味逞才使气。 字数:5117 蒋哲伦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后出师表[三国蜀]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0),秭归蹉跌(41),曹丕称帝(4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43),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①此表原编《诸葛亮集》不载,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谓出于张俨《默记》,故后人有疑为伪托者。②汉,蜀汉自称。贼,指曹魏。③偏安,偏据一方以自安,意即不能统一全国、成就帝王之业。④孰与,意同“何如”,用来表示比较。⑤宜先入南,此句及以下三句参见《出师表》注。⑥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⑦蜀都,指成都。⑧贼适疲于西,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西镇长安,遣张郃(he合)大破蜀将马谡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诸葛亮虽出征受挫,但魏军也有很大损失。⑨务于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夏,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休。秋,孙权遣陆逊大破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⑩乘劳,趁着(敌军)疲惫。(11)高帝,指汉高祖刘邦。(12)创,伤。(13)良、平,张良、陈平,皆刘邦重要谋士。(14)刘繇(you由),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末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被袁术所占,不敢赴任,南渡长江,治曲阿(今江苏丹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以少量兵力渡江攻击,刘繇弃军逃去。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汉献帝时任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王朗投降。孙策因见其儒雅,留置曲阿。(15)“论安”二句,是说刘繇、王朗论安危、言计策,动辄引用古圣人之言,不务征战。(16)孙策(公元175年—200年),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之兄。坚死后,策依附袁术,收领其父残余部曲千余人,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率军渡江,据有吴、会稽等五郡,建立孙氏政权。孙策坐大,孙策安然而日趋强大。(17)孙、吴,指孙膑和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18)困于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进军宛(今河南南阳),击张绣。张绣降而再叛,偷袭曹军。曹操大败,被流矢所中,长子曹昂遇难。(19)险于乌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以重兵渡黄河攻曹操,进临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袁军辎重万余,屯于官渡附近的故市、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时曹操兵少粮缺,情况危急。曹操率奇兵五千,夜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又歼灭袁绍主力军七万余人,以弱胜强,转危为安。(20)危于祁连,事未详。或指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进入氐(当时甘肃一带少数民族),被氐人塞道;至河池(今甘肃徽县),氐人恃险拒守事。(21)逼于黎阳,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南下荆州击刘表,袁尚攻袁谭,曹操还救袁谭,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袁谭诈降曹操。次年(公元204年),曹操转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袁谭逼迫其后,略取甘陵、安平、渤海、河间等地,后被曹操斩杀。(22)几,几乎。几败北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争汉中,运大批粮食从北山(今甘肃武都东)下过,被蜀将赵云袭击,曹军自相践踏,损失巨大。(23)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击马超、韩遂于潼关,将北渡黄河,马超率军赶到。曹操措手不及,张郃等于危急中引曹操上船,河水湍急,下漂四、五里,马超率骑兵沿岸追射,箭如雨下。曹操脱险后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24)伪定一时,意指曹操平定中原,因非正统,一时而不长久。(25)五攻昌霸不下,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占据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东海郡昌霸反叛曹操,郡县兵众数万人归附刘备。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26)四越巢湖不成,曹操以合肥为军事重镇,驻有重兵,其东南即巢湖。孙权屡次围攻合肥,双方在巢湖地区作战,但曹操未能越过巢湖。(27)李服,未详。按《通鉴》胡三省注,李服当为王子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密诏,遂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同谋诛杀曹操。谋泄事发,次年,曹操杀董承等人。(28)夏侯败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地区。次年春(公元219年),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关,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曹操引军还长安,汉中地区遂为刘备所得。因曹操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张鲁,留夏侯渊屯守汉中,故称委任。(29)驽下,才能低下、平庸。驽,下等的劣马。(30)汉中,郡名。(31)期(ji基)年,一周年。(32)曲,原为古代军队编制的较小单位,后来把私兵称作“部曲”。突将无前,冲突之将,一往无前。(33)賨(cong丛)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蜀汉招募为兵,以勇敢善战著称。“叟”为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青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蜀汉招募为兵。(34)住与行,指守与战。全句谓守与战,其劳费是相等的。(35)先帝军败于楚,此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之子刘琮在襄阳(今湖北襄阳)投降。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大败之,刘备弃妻、子败逃夏口(今武汉)。(36)拊(fu府)手,拍手,表示气愤或喜乐的动作。此指曹操于当阳打败刘备,拍手称快。(37)东连吴、越,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自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长江东进,刘备与孙权联盟,会战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曹军大败,损失惨重。(38)西取巴、蜀,此指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自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进击益州牧刘璋。诸葛亮、张飞等平定白帝等各郡县。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领益州牧。(39)授首,被杀。(40)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孙权因刘备已得益州,要求归还关羽镇守的荆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双方瓜分荆州,以湘水为界,连和结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攻曹魏,攻取襄阳等地。曹操利用吴、蜀间的矛盾,答应割取江南地予孙权,故孙权袭关羽后方,关羽还军南下,孙权遣陆逊截击,斩杀关羽及子关平。孙权独占荆州,故称“违盟”。(41)秭(zi紫)归蹉跌,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忿孙权袭击关羽,率军伐吴,破吴军于秭归(今湖北秭归)。次年,刘备驻军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猇(xiao嚣)亭(今湖北宜都),吴大都督陆逊以火攻大破刘备于猇亭。刘备还秭归,收拾散兵,驻白帝。(42)曹丕称帝,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魏,改年号为黄初,是为魏文帝。(43)鞠躬,恭敬谨慎。尽力,后世选本或作“尽瘁”(竭尽劳苦)。 〔分析〕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翌年,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这时,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而把原有的《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作者用了“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一无可选择的反问句,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 第二部分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文章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一)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二)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三)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四)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五)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六)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这一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论证凿凿有据,论点鲜明,无可反驳,行文层层叠叠,用语激昂慷慨,气势充沛,文情深沉,堪为大手笔,大文章。 最后一部分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读来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 前后两表,全面地表达了诸葛亮伐魏兴汉的决心和信心,但两表的重点有所不同,前表以开导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两表交相辉映,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问题,历代都有争论。否定者认为文章有不符历史事实之处。例如,文中说“臣到汉中,中间期年”,“期年”是一周年,诸葛亮是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上的,第二年应是228年,而蜀中大将赵云亡故于229年,像这样的大事,诸葛亮决不会错误,怎么能说赵云已丧呢? 因而认为此文乃系后人伪托。但是,从全文来看,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年来不知激励过多少有为之士,所以,即使此文不出于诸葛亮之手,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一读。 〔评说〕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出师大意,首段数语已尽。然此表特为众议纷纭而上。故次段既揭出议者谓为非计,作全表发端语。入后六段,每段但作诘问,绝不用一煞笔,而段末均以未解束住,局势整练中气自疏越,盖逐段皆以发明首段之意,亦即逐段皆以辨难议者之所谓非。或借端发议,或直抒己见。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末段以但知尽忠而不能逆料成败利钝作结,结得理足,众议可以毕息矣。‘鞠躬’八字,且能暗顾次段受命以下数语,章法笔力,结得两绝。” 后出师表 题解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而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汉朝和曹贼势不两立,要复兴帝王的事业就不能安然偏处一隅,所以委托我征讨曹贼。以先帝的英明,量度我的才能,本来就知道我去讨伐曹贼,才能薄弱而敌人强大。但是不讨伐曹贼,帝王的事业也会失败;与其坐着等待失败,何如起而讨伐敌人?所以先帝毫无迟疑地把这事委托给我。 我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宁,食不知味,考虑向北出征,应先平定南方。所以在五月强渡泸水,深入荒远地区,两天只吃一日的粮食。我并非不爱惜自己,但是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冒着危险困难,去奉行先帝遗诏的旨意。可是议论者却认为这不是上策。现在曹贼正困顿于西境,又要致力于东方。兵法认为要趁敌人劳累时进攻,这正是赶快出师的机会。我恭敬地把有关事项陈述如下: 高帝的英明可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渊博、思虑深远,但仍要经历艰险承受挫折,然后才能转危为安。现在陛下不如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可是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胜敌人,坐待天下平定,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谈论安危和商议计策,动辄引用圣人的观点,大家的顾虑满腹,众人的疑难填胸,今年不作战,明年不出征,这使孙策安然地强大,因而吞并了江东地区。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谋远远超过别人,他指挥军队,好像孙膑、吴起,但是在南阳遭困,在乌巢蒙险,在祁连遇危,在黎阳受迫,在北山几乎战败,在潼关差些丧命,然后才得僭称尊号于一时罢了。何况我的才能薄弱,却想不经历艰危而能平定天下,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能取胜,四次越过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而李图谋他,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兵败身亡。先帝经常称赞曹操能干,但他还有这些失败,何况我才能低劣,怎能一定得胜呢?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来到汉中,这其间有一年了,可是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和曲长、屯将七十多人,突将、无前、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这都是数十年内聚集的各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之地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数年,就会损失三分之二,那时该如何去对付敌人?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人民穷困、士民疲劳,但战事又不能停止。既然战事不能停,那么驻防与进攻所耗费的劳力、费用都一样。如果不趁现在去图谋敌人,而竟想用一个州的地方去和曹贼长久相持,这是我对非议北伐所不理解的第六点。 世事很难评断。从前先帝曾在当阳战败,那时候,曹操拍手高兴,认为天下已是他的了。但后来先帝向东联络孙权,向西攻取益州,出师向北征伐,斩了夏侯渊,这正是因曹操的失算而复兴汉朝的事业将要成功之时。但后来孙吴违背盟约,关羽战败遇害,先帝秭归受挫,曹丕妄称帝号,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先难料测。我只有恭敬谨慎地竭尽力量,到死方休。至于事业的成功失败、顺利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才智可以预见的了。 赏读 《后出师表》系《前出师表》意犹未尽的延伸。作者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竣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文中多处阐述北伐乃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并以军事上的情势为例,从各方面说明“安”、“危”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保住安全,就不能不冒险出兵伐魏。文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句成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写照。文章说理性很强,有的放矢,不尚空谈,读来使人真实可信。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2]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3]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4]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5]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6]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7]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8]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9]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10]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11]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12]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13] 夫难平者,事也。[14]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15]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16]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17]凡事如是,难可逆见。[18]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19] 校注 [1]本文作于建兴元年(228)。这一年,吴国的鄱阳(辖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太守周鲂假意向魏国投降,以诱敌深入。魏将曹休果然中了这个圈套,结果大败而归,后病发而亡。诸葛亮认为这是蜀国北伐的大好时机,便写了这篇表文。文中针对刘禅的疑虑及某些大臣的不同意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言辞果断,据理力争,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一代贤相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读之令人感动。本文与《前出师表》堪称表文中的双璧。 [2]王业:谓帝王的基业。《诗经·幽风·七月·序》:“七月,陈王业也。”《战国策·秦策》:“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听王业也。”偏安:旧史于王朝据地一方,不能统治全国的,谓之偏安。 [3]量:估量。孰与:犹言何如。常用于反诘句,表示比较抉择。《荀子·天论》:“大王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此谓还不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意谓比项王何如。是故:于是,因此。弗:不。《公羊传·僖公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雟,弗及。”这几句话暗示刘禅不要对自己主张北伐存有戒心,自己所要完成的正是先帝刘备的遗命,况且即使是先帝刘备生前也是非常信任自己的。惟坐待亡,《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惟坐而待亡”。 [4]受命:接受任务和命令。《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食不甘味:吃饭也吃不出个美味来。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都不知道滋味。《战国策·楚策》:“楚王曰:‘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并日而食:两天吃一天的饭。本来是形容生活穷困,这里是指诸葛亮政务繁忙,无暇顾及饮食。 [5]顾:连词,只是。《史记·荆轲传》:“(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而议者谓为非计:这是指蜀国的一些大臣对北伐持反对意见。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孔明全集》作“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 [6]务:勉力从事。《论语·学而》:“君子务本。”兵法乘劳:用兵之道强调要趁敌方困顿的时候进攻。乘,利用,趁机会。《韩非子·八经·起乱》:“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劳,劳顿,劳瘁。进趋之时:向前奋进的大好时机。 [7]陈:陈述。《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高帝:即汉高祖刘邦。明并日月:智慧、品德与日、月同辉。谋臣渊深:聚集了很多学问深奥的谋士。渊,人或物集聚之处。《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深,深奥,精微。《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注》:“极未形之理则曰深。”涉险披创:进入危险之地,遭受创伤。涉,面临,进入。《文选·七发》:“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被,遭,受。《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8]良:即张良(前?—前189),汉初大臣,字子房。家五世相韩,秦灭韩,张良结纳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匿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后刘邦起兵,张良为谋士,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因功封为留侯。平:即陈平(前?—前178),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读书。秦末农民起义,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有谋略,积功任护军中尉,封曲逆侯。惠帝时为左丞相,吕后徙为右丞相。后与太尉周勃合力,尽诛诸吕,迎立文帝,卒安汉朝。长计:耗时长久的战略。坐定天下:无所作为地等待天下太平。 [9]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曾任扬州牧,振武将军。孙策东渡征伐诸郡,刘繇奔逃,后病死。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曾任会稽太守。孙策渡江征伐诸郡,王朗大败。后归曹操,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以后,官职屡次得以升迁并封侯。论安言计,动引圣人:讨论安定天下的计策,还要引用圣人的话来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孙策(175—200):东汉末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伯符。孙坚之子。少时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为江淮间人士所称道。孙坚死后,依附袁术,收领其父部曲。兴平二年(195),率军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自领会稽太守。后又夺取庐江郡(辖境为安徽、湖北一带),依靠周瑜、张昭等南北人士,在江东地区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后遇刺死。其弟孙权称帝时,追尊为长沙桓王。江东:见《草庐对》注[14]。动引圣人,《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举引圣人”。 [10]殊绝:突出,独特。孙:即孙武。春秋时齐人。也称为孙武子。以兵法求见吴王阖庐,用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有十家注本。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从学于曾参。初仕鲁,后仕魏,魏文侯用为将,攻秦,拔五城,为西河守以拒秦。为魏相公叔所忌,奔楚,楚悼王用为令尹。吴起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为相明法令,捐不急之官,务在富国强兵,楚国的贵族大臣都怨恨吴起。悼王死,被宗室大臣杀害。《汉书·艺文志》兵家有《吴子》四十八篇。今本六篇,为后人依托的作品。南阳:郡名。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市,郧县间地,其后渐小。乌巢:泽名。在河南延津县东南。祁连:广义的祁连山系指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狭义的祁连山,仅指最北的一支。黎阳:古津渡名。故址在今浚县东南。位于古黄河北岸,与白马津相对。北山:也叫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潼关:关名。古称桃林之塞,秦为阳华,东汉建安中于此建关,以潼水而名。西薄华山,南临商岭,北距黄河,东接桃林,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皆为军事要地。伪定:非法窃据权柄以平定天下。几败北山,《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孔明全集》作“几败伯山”。 [11]昌霸:地名,不详。巢湖:也称焦湖、漅湖。在安徽巢县西。本为巢县境陆地,后陷为湖,汇合其他河流注入长江。李服:人名,不详。图之:谋取它。夏侯渊:三国时期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妙才。夏侯惇族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有勇名。建安二十年(215),任征西将军,守汉中。后与刘备部将黄忠战于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东南),被击杀。驽下:犹言庸才,谓才能驽钝低下。《战国策·燕策》:“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12]间:距离。期年:一整年。《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国乃有节。”赵云(?—229):三国时期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刘备之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取汉中。建兴六年(228),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以上七人皆蜀汉将领。曲长屯将:皆为中低级的军官。突将:冲锋突阵的勇将。无前:莫能居其前,无敌。《庄子·说剑》:“此剑直之无前。”《集解》:“直,当也。”本文中当指军中勇士。賨叟:湖南、四川等地的一种少数民族的老人。 青羌:古少数民族名,羌之一种,居西方,约在陕西(今陕西陇县南)陇(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北部、渭河支流千河上游)二县一带。纠合:集合;联合。精锐:精练勇锐。中间期年耳,《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中间期年矣”。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三国志》作“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诸葛孔明全集》作“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13]而事不可息:然而战争却不可能平息。事,变故。多指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息,歇止,休息。《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劳费正等:消耗在战争上的财物正好与国库的收入相等。劳,使用过分。《管子·小匡》:“牺牲不劳,则牛马育。”费,用财多。《论语·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引申为消耗。《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而不及今图之,《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而不及虚图之”,《诸葛孔明全集》作“而不及虚图之”。 [14]平:平息;平定。《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15]楚: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用以泛指南方一带。拊手:拍手。《史记·赵世家》:“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谓:说;以为。《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以上几句是说刘备在湖北当阳长坂坡大败于曹操之时,曹操自认为从此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三国志》作“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16]吴:东汉时江苏省为吴郡地,后因别称吴。越:古时江、浙、粤、闽之地越族所居,谓之百越。夏侯授首:夏侯渊被斩首。《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云:“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17]关羽:(?—220)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亡命涿郡,从刘备起义。建安五年(200),刘备为曹操所败,他被俘后,极受优礼,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十九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因后备空虚,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兵败被擒杀。毁败:毁灭失败。秭归:县名,在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部,长江横贯。蹉跌:亦称“差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这几句所说的史实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与曹仁、于禁作战大获全胜后,威名远扬,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司马懿等人建议曹操联合孙权,使其袭击关羽的后方。就这样,孙权杀害了关羽,并占领荆州。章武元年(221),刘备率军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攻占秭归之后,向猇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北岸)进攻,结果被陆逊打败,逃到白帝城(今四川重庆奉节东北),次年病死。 [18]这两句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难以事先预料到它的结局。逆,预先猜度。《易·说卦》:“知来者逆。” [19]鞠躬尽力:鞠躬,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谓不辞劳苦,贡献一切。已:停止。《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利钝:是否顺利。钝,本义不锋利,后来引申为不顺利。逆睹:预见。臣鞠躬尽力,《诸葛孔明全集》作“臣鞠躬尽瘁”。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又名《建兴六年上言》。散文篇名。三国蜀诸葛亮作。写于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全文3段:首段述不能偏安于蜀的道理,指出当时魏兵东下,关中空虚,正是进行北伐的有利时机;二段列举六条“不可解”,批驳某些人想“坐定天下”的偏安主张;末段言天下形势多变,成败难以预料,更无必胜把握,只能努力为之。文章表现了作者不计成败利害,一心为蜀汉政权奋斗到底的精神。末段中“鞠躬尽力(后世选本多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句,概括了作者的性格,显示了其高风亮节,成为千古名句。有人据《蜀志》本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所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怀疑非亮所作,但后世多数学者据此文内容及风格,以为系亮所作。 ☚ 后七子 合家 ☛ 《后出师表》hou chu shi biaoMemorial of Sending Out Armies,The Latter→诸葛亮 (Zhuge Li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