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梅汤❶《增补万病回春》卷五方。川椒、乌梅、枳实、木香、肉桂、厚朴、干姜、川楝子、槟榔、砂仁各等分。治虫积腹痛,四肢冷,面白唇红,舌有白点。 ❷《温病条辨》卷三方。川椒、乌梅、白芍药各三钱,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各二钱,枳实一钱半。水煎服。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椒梅汤 《万病回春》卷五【组方药物】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另研) 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 肉桂 厚朴 干姜 甘草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研为粗末。加生姜1片,水煎服。 【主要功效】 杀虫止痛。 【适应病证】 虫痛,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舌有白点。
椒梅汤 《温病条辨》卷三【组方药物】 黄连 黄芩 干姜各6克 白芍(生) 川椒(炒黑) 乌梅(去核)各9克 人参6克 枳实4.5克 半夏6克 【制剂用法】 上药9味,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服。 【主要功效】 驱蛔,祛暑。 【适应病证】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方义分析】 此为温病名方。方由仲景乌梅丸化裁而成。方中川椒、乌梅、黄连三味大辛、大酸、大苦之品,为驱蛔杀虫之主药;配黄芩助黄连以祛暑邪;干姜助川椒以驱蛔,并能温脾胃以实土;土败木乘,故用白芍以柔肝,人参以补虚;心下板实,故用枳实以破气消痞;呕恶吐蛔,故用半夏以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奏驱蛔祛暑之功。今常用于寒热错杂之蛔厥症,若体未虚者,人参可去。
椒梅汤 《江苏中医杂志》1988,3:9【组方药物】 川连 淡干姜各6克 炒枯芩 潞党参 川椒 大白芍 乌梅各30克 姜半夏 炒枳实各10克 【制剂用法】 上药9味,水煎分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 腹型过敏性紫癜。 【加减应用】 血热较甚者,去党参,加炒生地、粉丹皮各10克、牛角䚡30克;皮疹痒甚,加青防风、紫草各10克,大蓟、小蓟各15克;纯利血水者,加炮姜去干姜,并加炒地榆30克,有关节症状者,加木防己20克,川桂枝6克,秦艽10克。 【临床验证】 以本方治疗68例。结果:34例服本方1剂即停止发作,继续用药7天后未再反复;32例因多次反复发作,先以汤剂,后改本方为丸,每服10克,1日3次,调治3周而愈;无效1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