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承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承祯647—735唐道士。字子微,自号白云子,道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从嵩山道士潘师正受传符箓和辟谷、导引和服饵等方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因道术高深,曾被武后、睿宗、玄宗多次召见。玄宗爱他符箓,命于王屋山自选形性,筑阳台观以居之,又命他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以儒、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炼要收心、宁静、简事、真观,去知识,绝欲望,勿自欺,应物而不为物累,“与道同身而无体”(《坐忘论·得道七》),以达“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坐忘论·泰定六》)的境界。对宋儒道德修养的“主静说”有直接影响。著有《修真秘旨》、《天隐子》、《坐忘论》等,均收入《道藏》。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养生学家。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 (今河南温县)人,茅山宗十二代宗师。三国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后。祖晟,侍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承祯少好学,薄于为吏,年二十为道士,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受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浪游名山,止于天台山玉霄峰,隐居不出。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亲降手诏赞美。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睿宗、玄宗复迭次召见,玄宗亲受法箓,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以居之。又命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玄宗为之亲撰碑文。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为最著。其养生理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吸收儒家诚意正心与佛教止观禅定的学说,提出了“易简”的学仙方法与渐进的修真步骤,即“五门”、“七阶”、“三戒”体系,对宋元内丹派与北宋理学有直接的影响。代表作为《坐忘论》一卷,《天隐子》八篇。此外还有 《修真秘旨》十二篇,《修身养气诀》一卷,《服气精义论》一卷,《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上清含象剑鉴图》一卷,《修真精义杂论》一卷,《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 一卷,《登真系》,《采服松叶等法》 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素琴传》 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一卷等。 ☚ 魏华存 吴筠 ☛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隐居天台山。晚年奉玄宗命住王屋山阳台观。死后谥“贞一先生”。受儒、佛“正心”、“止观”思想影响,提倡“坐忘”学说,教人摒见闻、去知识、绝欲望,以“修心”、“守静”为修道的主要内容。著有《修真秘旨》、《坐忘论》、《天隐子》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 (今属河南) 人,公元647年,生于官宧世家,少好学,年二十一入道,事嵩山潘师正,传习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游名山,隐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见,武后降手敕以赞美; 睿宗曾问以阴阳术数之事; 玄宗曾亲受法箓,请他居王屋山阳台观,并亲自为之题额,又命他以三种字体抄写《道德经》,刊正文句,定著5380言。卒于735年。司马承祯的著述很多,如《修真秘旨》、《坐忘论》、《胜善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道体论》等。他注重老子无为之道,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在道教修持方面,主张“收心”、“守静”,对以后道教形成的主静说,修持以习静为主,有较大影响。他的《坐忘论》为后世道教所重视。 ☚ 皮漱石 司徒雷登 ☛ 司马承祯647~733唐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人。少时好学,21岁入道。居嵩山,传符箓、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遍游名山大川,曾隐居天台山。坚持“守静去欲”,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立静说”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武则天、唐睿宗都先后诏见过他,唐玄宗曾两次诏见他,并命他于王屋山自选一形胜地点,建阳台观以居之。 司马承祯647~735Sima ChengzhenTaoist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Records of the White Clouds,On Sitting to Forget Myself,etc.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