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叶梦得《八声甘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叶梦得《八声甘州》叶梦得《八声甘州》叶梦得
叶梦得 正月二日作。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 又新正过了①,问东风、消息几时来。笑春工多思②,留连底事③,犹未轻回。应为瑶刀裁剪④,容易惜花开。试向湖边望,几处寒梅。好是绿莎新径⑤,剩安排芳意⑥,特地重栽。便从今追赏⑦,莫遣暂停杯。有千株、深红浅白⑧,倩缓歌⑨、急管与相催⑩。凭看取,暖烟细霭(11),先到高台。 注释 ①新正:农历正月初一,元旦。②春工:春季造化万物之工。③底事:何事。④瑶刀:玉刀。⑤绿莎(suō):草名。⑥剩:盛。芳意:指春意。⑦追赏:追随游赏。⑧深红浅白:指桃树和李树。⑨倩:请、恳求。⑩急管:节奏急速的管乐。(11)霭:云气、轻雾。 鉴赏 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叶梦得一生中唯政和六年(1116)闰正月,故此词当作于本年。 这是一首咏春词。首三句点题,因为是正月二日作,所以说“又新正过了”,而立春在十四日,尚未到来,才又有此一问——“问东风、消息几时来”。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东风当作平等对话的人一般,问它春信何时到来。东风历来是春的使者,作者问东风,表现了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次三句又把春工比作了一个敏感的人儿,词人笑它思虑甚多,不知留连何事,还不肯回来。接下来二句给出了作者的猜测,怕是怜惜花儿,而不忍作瑶刀裁剪吧。贺知章有名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这里诗人把春季的造化之工比做玉刀,与贺意相同。上阕最后二句接着上面的意思,既然是疼惜花开,那么究竟是什么花儿让春工不肯轻回呢?词人举目一望,在湖边看到几处寒梅,才恍然了悟。上阕连环的问题到此得出原因,并没有多写梅花之美,气味之芬芳,而是戛然而止,简洁利落,反而令眼前景色之美显得意味深长。 红梅图 吴昌硕 日本私人藏 下阕用一连串的景物和人物的行为把盼春的心情深化。开头三句依然延续了上阕拟人的风格。“绿莎新径”是为了安排春意而特地重栽。词人为了不错过春意,便从现下开始追随游赏。“莫遣暂停杯”则表现了作者人生得意须尽欢,好景来时直须赏的放旷心态。而“从今追赏”,言语间其实也暗存了对春天的催促之意。接下来三句更是把催促的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有千株桃李树仍未发芽,还有待春工的造化。下句的缓歌急管,以及上句的纵酒,明明是与周遭景物无干人的行动,只因词人盼望春至,才把急切的心情融入了景物之中,似乎缓歌急管都能催发桃李一般。如此这般或人或物的催促,春又是如何回应的呢?词人最后轻轻点出,原来那暖烟细霭,已经来到高台之上。此处落笔极轻极含蓄,把春意到来之悄然写得韵味悠长。 上阕步步设问,层层递进,把作者盼春的心情写得千回百转,妙趣横生。最后一句“几处寒梅”写在若干疑问之后,颇有“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的意味。下阕情景交融,与上阕一样是从人的角度来赋予物情感,但又比上阕多了人与物、情与景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四季本是无情之物,作者通篇运用拟人手法,偏偏把春写得如多情的人一般,心思机巧,活泼可爱,是此词不同于一般咏春诗词的别致之处。(孙棣) 链接 叶氏石林。徽宗宣和五年(1123),叶梦得于湖州(今属浙江)城西门外卞山之南建为别馆,以产石奇巧,罗布山间,故名石林。所建正堂名“兼山”,傍有“石林精舍”。自堂西过“岩居”“真意”二小亭,佳石错立道周。而西岩益多奇石,有小堂名“承诏”,其旁登高有“罗汉岩”,石状怪诡,皆嵌空点缀,巧过镌劖。自西岩回步至东岩,石之高壮礧砢,较西岩更胜,有“知止”小亭。此外,尚有“求志”“从好”等堂,及“净乐庵”“爱日轩”“跻云轩”等建筑。东、西山足各凿一泉,西泉汇而为沼,水溢不竭;东泉伏流决而为涧,经“碧琳池”,会大涧而出,两泉皆极甘甜。松、桧、杉、柏环舍左右,凡隙地皆植竹,景物清润深幽,胜绝一时。南宋乾道间,堂宇多倾颓,入元则荒芜尽废。 唐宋时新兴俗乐的总称——燕乐。燕乐,又写作“䜩乐”,即“宴乐”,一般与“雅乐”相对。作为泛称,指历代宫廷宴享活动所用音乐。早在周代,即已出现“燕乐”,《周礼《春官》中就有“教缦乐燕乐”的记载。周代的“燕乐”,主要用于宫廷宴享,又称“房中乐”。东汉以后的“燕乐”,又称“食举乐”。在一般用法中,“燕乐”可以兼表宴饮、游乐及一般游赏活动及其所用音乐。而隋唐两宋时代的“燕乐”,则是指一种专门的音乐品种,是隋唐两宋宫廷俗乐及全部新兴俗乐的总称,是在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外胡汉多种音乐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抒情性和艺术性。隋唐时代的燕乐包括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二部伎、教坊曲、法曲等各个部类的音乐在内,其中应以教坊曲和法曲最为典型和优秀。至宋代,在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都进一步确立了唐宋“燕乐”作为雅乐以外全部新兴俗乐总称的含义,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云:“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这个概括实际上已经很清楚地将唐宋“燕乐”与周秦时代的“雅乐”、六朝的“清乐”区别开来,它代表的是一个新的音乐史阶段和一个新的音乐系统。唐宋词主要是配合燕乐曲调填写和演唱的歌词。(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叶梦得《八声甘州》叶梦得《八声甘州》叶梦得
叶梦得 甲辰承诏堂知止亭初毕工,刘无言相过。 寄知还倦鸟,对飞云、无心两难齐①。漫飘然欲去②,悠然且止,依旧山西。十亩荒园未遍,趁雨却锄犁③。敢忘邻翁约,有酒同携。况是岩前新创,带小轩横绝④,松桂成蹊⑤。试凭高东望,云海与天低。送沧波⑥、浮空千里,照断霞⑦、明灭卷晴霓。君休笑,此生心事,老更沉迷。 注释 ①“寄知”三句:化用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②漫:徒然、空自。③却:推辞、拒绝。④小轩:带窗户的小屋。⑤蹊:小路。⑥沧波:碧波。⑦断霞:片断的云霞。 对菊图 【清】 原济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甲辰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叶梦得时居卞山承诏堂、知止亭。词序中提到“承诏堂”“知止亭”,据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载,卞山石林精舍有承诏、求志、从好等堂,又有岩居、真意、知止等亭。词序中提到的刘无言,名焘,是湖州长兴人,元祐三年进士,其文颇为苏轼所赏。 叶梦得虽然多次身居高位,但仕途几起几落,并不顺利,其间多次退居卞山,此词便作于退隐之时。叶梦得对陶渊明甚为喜爱,作品常用其诗句,多见于描写隐居生活的词作中,《念奴娇》里更是全篇化用陶潜的诗句。此词一开始便借用了叶梦得一贯青睐的《归去来兮辞》中归鸟飞云的意象,虽貌似状景,却明确地展示了词人退隐的状态。倦鸟知还,已无心把两难齐具,暗指词人已经厌倦官场,选择归田隐居。“倦鸟”“无心”等字眼,也铺开了一片淡漠的氛围,颇合归隐的意味。次三句又在淡漠中平添几分洒脱,“飘然”“悠然”无一不见逍遥,一个“去”,一个“止”,则又在起落收放之间显得潇洒自如。或行或止全随心意,很有“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味道,用笔虽淡,却把隐士生活的自在描摹得十足充分。若说此三句写的是自在,那么上阕的后半写的则是悠闲。虽然田园尚在荒芜中,然而词人却“趁雨却锄犁”,借雨偷闲,与邻翁诗酒相会。几句之间,写尽隐居生活的闲散情致。 下阕转写居所周围的景致。“况是岩前新创”三句,扣了“承诏堂知止亭初毕工”的题目,描写了施工毕后居住之地的景象。“小轩横绝”“松桂成蹊”,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曲径通幽的隐逸之处,也交代了后面凭高东望抒怀的场所。前三句“岩前”“小轩”“松桂”写堂前近景,次二句用“凭高”一转,从“小轩”“松桂”一下到“云海与天低”,立刻把近景投向远处,格局陡然开阔起来。随着词人视线的转移,后面四句调子也从前面的悠然从容转入激越高昂。碧波、浮空、断霞、晴霓,作者的视角从隐逸的一屋一亭转到了天地之间,境界由小变大,景致由实变虚。登高之后景色的转变暗示了词人心境的转变,前面田园式的悠然自得全然不见,变为一片苍茫壮阔,不禁让人疑惑,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登高来的么?词人在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此生心事,老更沉迷”。原来即便前面写尽隐逸的情致乐趣,词人胸中终有心事念念不能忘怀。这也是为什么虽然隐居的生活如此悠闲自在,词人如此乐在其中,一旦登高远望,便再无法悠然,而是充满了河山之叹。 如果说本词前面的大半是田园诗般优美精致的小调,下阕的后半则是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大调。全词欲扬先抑,用了大半篇幅写隐逸之闲,旨在抒发最后的对天下之忧。“老更沉迷”的“此生心事”,大概也就是叶梦得几出几进朝堂的原因吧。(孙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