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拉伯数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拉伯数字

国际通用的数字符号,即1、2、3、4、5、6、7、8、9、0。人们往往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实际上,该数字源于印度。印度、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后来,十进位法和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在8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帝国。当时,阿拉伯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数学上成就更为突出,但它的记数符号和进位法远不如印度的简便。

在公元750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称作“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他由太监马堂引荐,拜见了明万历皇帝。后来,利玛窦和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又同李之藻合编《同文算指》一书。随着西方数学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入。这种阿拉伯数字,要比中国当时使用的“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罗马记数符号简便而又容易运用。因此,阿拉伯数字也被中国人接受了。

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阿拉伯数字Ᾱlābó shùzì

国际通用的数字符号,即1、2、3、4、5、6、7、8、9、0。人们往往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实际上,该数字源于印度。印度、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后来,十进位法和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在8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帝国。当时,阿拉伯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数学上成就更为突出,但它的记数符号和进位法远不如印度的简便。
在公元750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称作“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他由太监马堂引荐,拜见了明万历皇帝。后来,利玛窦和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又同李之藻合编《同文算指》一书。随着西方数学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也随之传入。这种阿拉伯数字,要比中国当时使用的“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罗马记数符号简便而又容易运用。因此,阿拉伯数字也被中国人接受了。
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阿拉伯数字ālābóshùzì

〈名〉指1、2、3、4、5、6、7、8、9、0。这种数字在12世纪传入欧洲,成为国际通用数字。
【提示】又作“阿拉伯数码”。

阿拉伯数字ā lā bó shù zì

世界通用数字。1610年,在利玛窦的《理法器撮要》一书中,已印有1—19的阿拉伯数字手写体(见该书卷三“总法五要”一节),但当时还没有关于阿拉伯数字的名称。1828年,马礼逊在《广东省土话字汇》(第1部分)“NUMERALS”条中,介绍了阿拉伯数字,而且还与汉语数字作了一一对应,但马礼逊也没有给这种外来数字取一个中文名称。大约到了19世纪中后期,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名称开始出现,如“亚拉伯数目字”、“阿拉伯字”、“亚拉伯字”、“亚拉伯数目字”、“亚拉伯之数目字”、“阿喇伯数目字”、“亚喇伯计数号码”、“阿剌伯数字”以及 “西数目字”、“洋数字”、“洋数”、 “小码”(相对于“大码”而言,“大码”即罗马数字),等等。20世纪20年代,“阿拉伯数字”这个名称已经出现,如1920年李次山《上海劳动状况》:“他们这般工人,表面看起来似乎总要兼通中西文,才好做事,实在他们卖票、查票、签字的,都只要学会几个阿拉伯数字和几句电车上交接的英语,就好上工。”

阿拉伯数字

Arabic numerals


阿拉伯数字

Arab numerals


阿拉伯数字

digi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