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可因肺心病或二尖瓣狭窄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致右心室舒张末压力增高,引起大循环静脉淤血、压力增高而呈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如不同程度紫绀,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皮下水肿及腹腔积水等。治疗: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利尿、强心及对症等。
右心衰竭
右心衰竭为右侧心肌受到损害或右心负荷过度所致,包括右心室衰竭和右心房衰竭,前者远较后者多见,在血流动力学上都导致大循环静脉淤血和右心排血量降低,临床表现也相似。右心衰竭可单独出现,但更常继发于左心衰竭,为全心衰竭的一部分。
右心房衰竭很少见,为三尖瓣狭窄的结果,此时大循环的静脉系统淤血,但非右心室衰竭。
右心室衰竭可为多种原因引起:
❶各种引起左心衰竭的疾病,如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导致长期肺阻性充血,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可引起右心室衰竭。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引起者最为常见。
❷各种急、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右心衰竭,为急性肺梗塞、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疾患,导致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所致。
❸先天性心血管病中,肺动脉口狭窄、法乐四联症、艾生曼格综合征等,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心房间隔缺损,使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均可导致右心室衰竭。
❹累及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的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类癌瘤性病变等;累及右侧心肌的病变,如右心室心肌梗塞等; 也是右心衰竭的病因。
临床表现主要为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结果。其症状多不很明显,且缺乏特异性。如纳差、乏力、倦怠、呕吐、尿少、肝区胀痛、浮肿等。而体征较多,包括心浊音界增大,心前区抬举性搏动、心率增快、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伴压痛、肝颈返流征阳性、下垂性凹陷性浮肿。后期可发生心原性肝硬化、出现黄疸,并可有胸水、腹水和(或)恶液质(见“慢性心力衰竭”条)。
X线检查示心影增大,以右心室、右心房增大为著,上腔静脉阴影增宽,可伴有胸水。继发于左心衰竭者,常同时有左心增大、肺淤血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心电图检查示右心房、室肥大,电轴右偏。继发于左心衰竭者可同时有左心房、室肥大或右心室肥大不明显,而呈现正常心电图。
静脉压增高,常超过14cm H2O,压肝后进一步增高。根据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结合原发病的基础,右心衰竭的诊断并不困难。颈外静脉充盈、肝肿大、肝颈返流征阳性为较早出现的体征,为心原性静脉充血的特征。这种静脉充盈包括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的普遍性充盈,如仅局限于身体上端或下端,则为局部静脉阻塞,而非右心衰竭所致。急性或进行性右心衰竭常伴进行性肝肿大,肝区疼痛,可被误诊为急腹症;如肝肿大、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可被误诊为急性肝炎或原发性肝癌。但如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特别是发现心脏扩大、颈静脉充盈、肝颈返流征阳性,则鉴别并不困难,静脉压测定有助于诊断。给予强心和利尿药后,肝大、肝痛、肝功能异常在短期内改善,甚至完全恢复,则为右心衰竭的有力证据。此外,心脏扩大伴体静脉淤血,需与心包疾患鉴别;皮下水肿需与其他非心脏性水肿,尤其是肾脏疾病鉴别。
预防主要是对引起右心衰竭的各种原发疾病进行防治。其治疗原则与慢性心力衰竭大致相同(见“慢性心力衰竭”条),但需注意下列特点:
❶须针对其原发病及诱因:右心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是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应争取手术治疗。其次常见的原因是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应针对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这个主要矛盾,只有在控制感染、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时,慢性肺心病右心力衰竭才得以控制。
❷强心剂的使用: 对于急、慢性肺心病的右心衰竭要特别谨慎,因心肌处于缺氧状态,对洋地黄制剂特别敏感。用量宜偏小,一般为常用量的60~70%,否则易发生中毒。制剂的选择宜用奏效快、排泄快的毛花甙丙或地高辛为宜。
❸利尿剂的使用: 利尿不宜过快过多,以免引起电解质失调、血液浓缩、心排出量减少等。对继发于慢性肺部疾患的肺心病,更忌大量利尿,因它可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影响气道通畅,不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