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罗马的医学
古罗马医学的渊源——伊达拉里亚人占优势时期 在古罗马兴起之前,伊达拉里亚人在意大利各部族之间起着主要作用。公元前约八至四世纪,伊达拉里亚人已过渡到氏族社会,以后形成了所谓“王政时期”。公元前七世纪末,他们在罗马建立了塔奎纽斯王朝。伊达拉里亚人的文化和医学,很早便与意大利半岛地区,特别是罗马人的文化关系密切,同时,又受到希腊的影响。从古代史籍和有关遗迹中,可知伊达拉里亚人在医药卫生方面已有不少经验。在伊达拉里亚人城市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为还愿而向神冥奉献的人体器官模型,包括心、子宫、膀胱、耳、眼、乳房等,说明当时有类似希腊的宗教性医疗活动。据古希腊植物学家提厄弗拉斯塔(Theophrastus)《植物史》记述(IX,15),伊达拉里亚药材丰富,温泉也有盛名,当地人很重视水的治疗作用。
伊达拉里亚人在医疗上有三个主要特点:
(1) 内脏卜:伊达拉里亚人象巴比伦人那样,也用动物内脏做祭物,并根据内脏的形态去预卜吉凶,特别是肝卜。从拉丁文的解剖词汇中可看出当时内脏卜者所用的术语,如股骨(fumur)、胫骨(tibia)、骨折(fractura)、瘘管(fistula)等等,说明伊达拉里亚人通过观察动物内脏已有一定的解剖知识。
(2) 牙医和外科: 考古学者从塔奎纽斯统治时期的废墟中发现有用金丝缠裹的牙齿,还有满口假牙和牙冠。考古学者在庞贝城遗址中发掘出不少外科器械。这说明伊达拉里亚人在牙医和外科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
(3) 公共卫生:伊达拉里亚人为了抗御瘴气(主要是疟疾),利用奴隶劳动,在卫生工程上有较大的成就。据说他们在城市和乡村挖凿坑道和地下道,并用使池沼干涸的方法改进公共卫生。又据说罗马著名的玛克基马暗沟(Cloaca maxima),就是在塔奎纽斯王朝时期开始修建的。
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一世纪) 公元前510年左右,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形成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在医学上并不发达,它表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疾病被看成是神的一种惩罚,人民有病多求助于神灵。几乎每一种病都由一个医神所辖。例如,他们尊奉马尔斯(Mars)和詹纳斯(Janus)为健康之神; 卡尔门塔 (Car-menta)为生育之神。不少女神的名字至今仍可见于医学术语之中,例如,菲伯利斯(Febris)为疟疾(发热)之神;斯开庇斯(Scabies)为疥癣之神; 麦娜(Mena)为月经之神;维尔金娜(Virginesis)为处女膜之神;安提沃塔(An-teverta)为胎儿头露之神;波斯托沃塔(Postovorta)为胎儿臀露之神等等。另一方面,罗马也存在着民间医药。
从公元前四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医生因手术疏忽而使奴隶死亡,需要赔偿,说明罗马当时已有职业医生。这种医生主要是外科方面的,可能与征战有关,同时也反映医生地位在当时是很低下的。
罗马由于对外大征伐,接触了较多的希腊文化。最初,希腊医生多以奴隶或人质身份来到罗马。公元前三世纪起,个别希腊医生开始获得罗马的公民权。后来,较多的希腊医生到达罗马,并逐渐获得声誉;他们不仅为罗马剑客、演武者治病,还随军出征,并且渗入到罗马贵族家庭,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也逐渐提高。由于罗马军队的扩充和流行病的蔓延,医生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于是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宣布对移居罗马的外国医生以及学医的人给予公民权。直到共和国末期,罗马的医生,几乎都是外国人,其中以希腊人为主。罗马的公民仍不屑于以医为业,而罗马本地的医生则主要为奴隶、理发匠以及所谓“放血人”等承当。
最早在罗马享有声誉的希腊医生为阿斯克莱庇亚得(Asclepiades),他是希腊德谟克里特学说的继承人,用原子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在理论和实践上自成一家,是罗马早期医学中有影响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罗马医学在著名诗人琉克理细(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98~公元前55)的著名诗篇《物性论》(六卷)一书中有所反映,其中记述有关解剖、生理、饮食、卫生、生命起源、精神和肉体等方面的问题。琉克理细的哲学观点与阿斯克莱庇亚得相同。他提出“传染侵入体内之后,精神必定遭到破坏”,他提出了瘴气和传染的概念,认为有一种很小的“物种”,落在食物、水等处所,可以导致疾病。罗马早期的百科全书家瓦罗(Varro,M.T.公元前116~公元前27)在其著述中,曾经记述有关兴建房屋的卫生和隔离病人等,指出不要在沼泽地带兴建农舍,以免某种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动物在那里繁衍,当人们呼吸时,就与空气一起通过口鼻进入人体而造成危险的疾病。
帝国时期(公元前30~公元401年) 罗马在共和国的200多年中,已经统一了地中海地区,形成一个大帝国。到公元一世纪,疆域已西达不列颠,北达多瑙河,东南到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连阿拉伯半岛的西北部,叙利亚、北非洲、西班牙等地都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之内。在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的统一政权领导下,医学的发展比分成许多城邦的希腊的条件要优越得多。生产的发展,社会和军事的需要,为罗马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条件。在此时期,名医辈出,学派兴起,军医和公共卫生,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展。
(1) 百科全书家所记述的医药:罗马时期的医药,在当时的百科全书家塞尔萨斯(Celsus,A. C.公元一世纪)和普利尼(Pliny,C. S. 23~79)的著述中有所反映。他们通晓包括医药在内的多种知识。由于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条件获得各种资料。所以,他们的著述包括了来自希腊和取材于本地的医药知识。
塞尔萨斯在公元一世纪时活跃于罗马。在他写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医学部分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已佚的医学著述。该书是继《希波克拉底文集》之后,最有影响的古典拉丁文医籍。该书原本于公元十四世纪,由教皇尼古拉发现,1478年在佛罗伦萨出版,题名《论医学》(De Medi-ca)。书中包括了希腊自荷马以后的医学情况,论述了卫生学、病因学和症状学,讨论了常见的流行病,指出发炎的典型征象是红、肿、热、痛。书中还记述了内、外、骨、皮肤等科的多种病症和治疗,尤其是外科方面的记述,更为突出,显示了当时外科技术已超过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水平。
普利尼是著名的自然史家,所著《自然史》一书,广搜博引,汇集了许多希腊和罗马本地的医药知识。
(2) 医学学派:罗马除保留有希腊的独断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以外,又出现了“法规学派”、“灵气学派”、“折衷主义学派”等不同流派。
法规学派(Methodist):创始人为提米森 (Themisonof Laodecea),生活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是阿斯克莱庇亚得的弟子,他把老师的学说加以系统化。他主张一切疾病不外两种类型,即毛孔拥挤(并堵塞毛孔)和毛孔松弛。治疗则针对堵塞与松弛而采用收敛剂或滋补剂。他认为医学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则,所观察到的个别病人的现象就是医学实际,解剖学、生理学除了给医生提供主要器官的名称之外,别无他用。这一学派的追随者帖撒利(Thessalus)甚至认为医学教育只需六个月。
灵气学派(Pneumatist):创始人为阿西纽斯(Athenaeus),于公元一世纪在罗马行医,写书30册,多数已佚。此学派受斯多噶哲学影响,认为人体最主要的元素是“灵气”(Pneuma)。“灵气”随空气进入身体,借血管分布于各器官。“灵气”主宰人体的行动、感觉和欲望。“灵气”有一定的紧张度,切脉可以探知人体是否健康。“灵气学派”还接受了希波克拉底的液体说和疾病转变说。此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阿里塔奥(Aretaios)。
折衷学派(Eclecticism):这一派在理论上是“灵气”论者,在实践上则是折衷的,因而得名。创始人阿加提纳斯(Claudius Agathinus of Sparta,约公元50~100),著有关于脉学和藜芦的论文,并提倡冷水浴。他的弟子阿尔齐金斯(Archigenes of Apamea),曾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初于罗马行医。另一名代表人物穆萨(Musa,A)是希腊人,于公元前23年治愈奥古斯丁的重病,成为御医,写有关于药性的书,倡体育疗法。
(3)早期的著名医家:戴奥思考理德、拉弗斯和索兰纳斯(参见“戴奥思考理德”、“拉弗斯”、“索兰纳斯”条)
(4)罗马医学的高峰:以盖仑(Galen.)等名医为代表,盖仑是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对解剖学、生理学有不少成就。对疾病的观察和诊断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他有丰富的药物知识,记述了多种植物、矿物、动物药和制剂,并喜用复方。盖仑代表罗马医学的最高峰,他的影响延至其后1500年之久(参见“盖仑”条)。
与盖仑同时或较晚的还有一些有名的医家。例如,安提洛斯(Antyllos,约公元150年),为杰出的外科学家,其原著已佚,散见于奥芮培锡阿斯(Oribasius,325~403)(参见“奥芮培锡阿斯”条)等的著述中。他长于各种外科手术,尤长于眼科和成形外科,能做晶状体摘除术,以及眼睑、鼻、耳、颊缺损等成形术(参见“安提洛斯”条)。另一名外科学家列奥尼德斯(Leonides),原籍亚历山大利亚,公元二世纪到罗马,曾改进了不少手术,包括截肢、骨片切除和痔切除等。其著述已佚,散见于奥瑞利安纳斯、艾提奥斯(Aetios,公元六世纪早期)等著述之中。盖仑以后最著名的医家是奥瑞利安纳斯(Aurelianus,C.),其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公元五世纪,著述有《论急性和慢性病》,主要是对索兰纳斯著作的注释,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对各器官的疾病做了系统的论述,包括命名、病原、症状,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并复习了希波克拉底到索兰纳斯的有关文献(参见“奥瑞利安纳斯”条)。
(5)公共卫生:罗马利用广大奴隶的血汗劳动,从伊达拉里亚人占优势时期起,就修建有规模较大的卫生工程,如玛克基马暗沟。在王政时期已开凿沟道和导水管以供应饮水和排水。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因瘴疟流行,专门修建了水利工程,以便于城内沼泽排水,并设专门官吏监督。在帝国时期,已有14条导水管向罗马供水,使罗马人每日用水量超过100加仑。在共和国时期,已有公共浴池,而在帝国时期,公共浴池曾多至800余处,供奴隶主阶层享受,有的浴池拥有3,000房间。帝国时期的罗马已有公厕。关于埋葬,“十二铜表法”规定不许在城内埋葬。后来曾盛行火葬,特别在苏拉(Sulla)统治时期,较为普遍,但在基督教盛行于罗马以后,火葬又被废止。
(6)医生的地位和医学教育: 罗马人最初蔑视医生职业。希腊医生到罗马后,逐渐博得了罗马人的信任,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凯撒才准许给外国医生以罗马公民权,医生的地位才得到肯定。医生的培育主要是家传和师徒传授。在共和国时期,自愿或自称为医生的人皆可行医,国家并不干预。罗马除外来的医生外,还有女医,助产士,甚至理发师、按摩师都行医。公元二世纪,出现了专门的药剂师。关于学医期限和要求,盖仑认为医生必学哲学和具有广博的知识,需学习11年,而江湖医生则认为学医只需6个月。类似医学校的组织约在公元三世纪出现,实际上是具有职业性的组织,以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名医的著述为教本。随着学医的系统化,医生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有的医生成为皇家御医,甚至被封以官爵。国家设立了“医务总监”这一官职,这种官吏拥有行政权力,包括对市镇或一定地区的开业医生进行监督。在罗马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频繁,军医得到发展,并出现了军医院,军团医生,野战营医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