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中国体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中国体育

002 古代中国体育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体育的统称。它与近现代一般体育性质接近的,首推养生学或养生之道。从大汶口出土的镂雕象牙梳正面太极图原形分析,中国人在7000多年前已懂得梳发以健首全身。《吕览》所载陶唐氏之始,人们已用“大舞”来宣导郁滞,治疗腿肿。《周易》重“性命之理”为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尚书》以长寿为“五福”之首流传至今。战国时期庄周作《养生主》专论养生,其所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无愧是当时的养生专家。《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以养生为治身之本,与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华陀的《五禽戏》交相辉映,说明古代养生至秦汉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讲炼“内丹”,葛洪集养生学之大成;《巢氏病源》倡导引以疗疾,孙思邈讲养性吸取了天竺国按摩,养生学之发展,已达到新的高水平。宋儒援佛道入儒,使儒家静坐与道家导引行气及佛家瑜伽坐禅相结合,均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宋明以后养生专著倍出,《云笈七笺》、《遵生八笺》、《赤风髓》刊行于世,“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月坐功”流传于民间。沿袭至今非独我国体育之精华,实亦世界体育之瑰宝。中国古代体育教育与军事体育密不可分。山西省峙峪村出土石䃚说明,2.8万年前中国已有弓矢与习射。夏、商、西周的庠、序、学、校,均以射为主要教育内容。西周的“六艺”教育,寓德教于射御,强调射御必须依礼而行;当时的射御既是体育教育,又是军事体育的演练,也是生产作战技能的传习。其“五射”、“五御”之定规,实为中华武术之早期记载。春秋战国以后文武分途,汉初董仲舒独尊儒术,使学校体育被废止,实在是我国教育与体育之大不幸。但由此而来的是侠儒并存,群侠私剑专研武艺精益求精,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魏晋以后佛、道日盛,僧侣地主阶级的形成促使寺庙武术的发展超出了世俗,隋唐之际少林武僧棍破王仁则救李世民受封赏,使少林武术名闻于天下。北宋末武当丹士张三峰在少林基础上,吸取道家炼气打穴改造了少林武艺,自称“内家”,别少林为“外家”,自此以后两派竞相钻研武艺,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文治武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武则天长安二年,创设武科举制度,使习武者可不经战阵而为高官,对武术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此一制度沿袭至清末,对武术及各项军事体育影响极大。在武艺上精益求精的同时,力求兵器精良;武艺的发展推动了兵器的改良,兵器改良又促进了武艺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名师倍出;“越王勾践之剑”深埋地下两千余载而无锈蚀,亦属天下奇闻。兵器与武艺相互推动,至明末形成十八般兵器;有了十八般兵器,就形成了十八般武艺。实际上中华武术之拳术、器械远不止于十八般,所谓十八般只是泛指多种兵器武艺之传统用语而已。我国武术源起于生产劳动,军事格斗促进了它的发展和提高,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战国后武道专精促进了武术的形成发展。内家武术的出现,使武术在发展技击的同时,增加了健身疗疾的效用。其技击之效在最现代化战争中仍有其用武之地;其健身医疗功能亦有其不可代替的效用,可与养生媲美,同为世界体育之瑰宝。中国古代之文化娱乐体育,项目繁多难于备载。尧时已有击壤、围棋,周代乐舞的文舞与武舞,春秋战国后的投壶、象棋、投石、超距、骑射与轻足善走,秦汉间的角力与蹴鞠,唐代的击鞠与木射,宋代的捶丸等,现在看来亦不失为高尚的增强体质、陶冶性情的文娱体育活动。其他民间民俗体育如:风筝、秋千、踏青、登高、拔河、龙舟、游泳、弄潮、冰嬉、赛马、举重、摔跤等等;或用于军中练武,或成为文人雅戏,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往往风靡一时。对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体育   近代中国体育 ☛
000047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