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刻諸種書籍於一編,或輯一人各類著作爲一集者,皆稱叢書。依其内容可分爲綜合性叢書和專科叢書。其中專科叢書的出現早於綜合性叢書,南朝齊陸澄輯《地理書》,合一百六十家之說,梁任昉之《地記》又增八十四家,已類近叢書。唐以後歷次編録(包括刊印)的佛藏、道藏,即屬專科叢書。綜合性叢書出現於南宋,達於明、清,先後編刊近三千種,最早者爲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刊印的《儒學警悟》。清·繆荃孫《校刻儒學警悟七集序》:“前人以左圭《百川學海》爲叢書之祖,顧《學海》刻於咸淳癸酉,先七十餘年已有《儒學警悟》一書,俞鼎孫、俞經編,計七集四十卷。”明萬曆中刊刻的《漢魏叢書》最早使用“叢書”的名稱,此外尚有“彙編”、“彙鈔”、“彙函”、“彙刊”、“叢刻”、“叢刊”、“叢編”、“叢鈔”、“全書”諸異稱。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叢書爲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七萬九千餘卷。歷代叢書多私人編刊,其中清人私刻叢書尤多,參與編刊者多樸學宗師,精於目録校勘之學,故價值較高。叢書之刻頗便學者,其中有些書單刻本久已失傳,而賴叢書得以保存。清·張之洞《書目答問》卷五:“叢書最便學者,爲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蒐殘存佚,爲功尤鉅,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按,唐人陸龜蒙有《笠澤叢書》,係詩文集之别稱,猶别集中之雜録,非後世通行之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