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地处关内外要冲,毗邻京、津大城市,京秦、京承、承锦、京通等铁路干线横贯全区,102等国道更为本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在河北省山区中,该区是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日趋活跃,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9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和非农产值比发展为26.5:73.5,非农产值由1985年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6.7%上升到 1996年的48.9%。1996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336.3亿元,一、二、三产业已平分天下。农民人均收入2 103元。
本区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草场为主,耕地只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74%。过去只注重抓耕地,而忽视广阔的山场,宜林宜牧的优势没有发挥。近些年在稳粮基础上调整结构,优化资源组合,加强林果业和畜牧业建设,各业开始协调发展。1996年,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各业分别占56.60%、7.95%、34.42%和1.03%,与全省相比,林业产值比全省多5.75个百分点,畜牧业与全省水平持平。
目前,本区有林地面积已达146.03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48.1%,其中用材林有78.37万公顷,占该区有林地面积53.67%,占全省用材林面积67.3%。林木蓄积量达3 888.43万立方米,占全省的56.1%。森林覆盖率已达33.9%。
本区盛产干鲜果品,各类果树面积已达39.94公顷,占全省33.3%; 果品产量72.9万吨,占全省14.2%。其中,板栗面积已发展到5.74万公顷,占全省93.4%,产量占全省91.9%,为全省之冠。
本区以林间草地为主的山区牧业,草地面积较大,牧业比较发达。1996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5.75亿元 (现价),人均创产值762.74元,比全省(674.91 元)、太行山山区 (745.978元)和坝上(619.12元)分别高13.0%、2.2%和23.2%。猪牛羊肉产量39.3万吨,人均生产量65.6千克,高于全省人均水平 (44.36千克)的47.8%,比太行山区高33.9%,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困扰多年的吃饭问题,近年也得到很好解决。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56.88公顷,总产248.53万吨,播种单产每公顷3 495.6千克,人均占有量与全省大体持平,比太行山高11.6%,粮食已自给有余。
通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本区形成一大批驰名中外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或主导产业。如卢龙的甘薯加工、承德的露露集团、遵化的广野物产公司、平泉的玉米制种等等。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还须注意以下问题:
(1)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比较低。本区特别是深山区农村劳力还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半文盲。现有农业科技人员比较少,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交通状况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区每平方公里有公路15公里多,远低于全省水平,深山区问题更加突出。
(3)自然灾害还比较严重。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一些自然灾害尚难避免,尤其洪涝、干旱往往导致局部或较大范围的灾害。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虽不及河北省口内各区,受气候影响较大,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96年全区粮食总产114万吨,比1985年增长52.8%,单产增长44.3%; 果品产量已达26.5万吨,比1985年增长3.9倍,油料、肉类等生产均有很大发展; 农业总产值(现价)比1985年增长6.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0元左右增至1 660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有了重大变化,非农产业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 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比重已减到63.4%,畜牧业产值已提高到30.6%。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本区已建成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蔬菜基地、葡萄基地、玉米制种基地和畜牧产品集散地。
(1)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貌条件、气候特点,本区旱、雹、风、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致使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如1980年粮食总产减少32.8%,1983年减产26.6%,1997年减产近半。
(2)水土流失严重。本区因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起伏不平,坡陡沟深; 年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出现; 加之历史上多年形成的人为破坏,全区仍有近半数土地尚未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农业生产装备差,科技落后。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32.1%,比全省平均值低33.3个百分点。每公顷农机总动力1.8千瓦,只及全省平均值22.6%。机耕地只占24.1%,比全省平均低49.2个百分点。每公顷施化肥126千克 (折纯),只为全省平均量的31.5%。农民年人均用电量只有121.9千瓦小时,为全省平均值的43.2%。所以从面上看,本区技术装备、科技水平均很落后,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粮食单产只为全省平均值的82.8%,只是高产区平均单产的54.9%。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太行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1996年全区粮食总产331.9万吨,占全省总产量11.9%; 水果总产5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10.5%; 猪牛羊肉总产39万吨,占全省13.5%。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868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已占到82.4%。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产值仅占50.9%,比全省平均值低8.8个百分点,是全省各区中最低的。牧业产值占42.6%,高出全省平均值8.2个百分点,为各区之首。渔业占1.6%,虽只及全省平均值半数,但仅低于沿海,比内陆各区都高。
在耕地每公顷农机占有量 (9.3千瓦),化肥用量 (450千克),用电量 (3 363.0千瓦小时),农民人均用电量 (282.2千瓦小时)等方面,均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昔日那种贫穷落后面貌已有很大改观。但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1)生态条件差,加重了自然灾害。太行山区是河北省植被率最低的山区之一,森林覆盖率只有15%,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给农业发展造成很大困难。首先是干旱。太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虽有500~700毫米,但年际分布、季节分布极不均匀,从年内看有70%左右集中在夏季,又多以大雨和暴雨出现,难以开发利用。本区春季干旱频率在50%以上,初夏干旱频率多在50%~70%,伏夏干旱频率也在40%左右,秋旱频率一般降至25%以下。本区虽有58.1亿立方米水资源 (占全省总量24.3%),人均占有650.1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数多76.7%; 耕地每公顷8 704.5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37倍,但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却比全省平均值 (65.4%)低5.7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只占全部耕地的37.8%。所以干旱是困扰太行山区农业快速发展的首要障碍。其次是水土流失。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1%,年土壤浸蚀量达4 400万吨以上。在水土流失面积中,强烈侵蚀区有14.9%,中度侵蚀区有44.2%,轻度侵蚀区有40.9%。低山丘陵区多属于中度侵蚀区,侵蚀模数在1 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场裸岩面积占总面积的10%左右。由于植被差、光山多,一遇暴雨便迅即宣泄东部平原,成为河北水患发源地。
再次是土地瘠薄。丘陵岗坡地、干旱耕地土层厚度有的不足30厘米,一般多在80厘米左右,厚的也不过2米。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农业生产。
(2)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山区、半山区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还有一定比重,贫困深山区更多些。由于文化素质低,很难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一些地方仍处于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生产主要靠手工劳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很落后。
(3)经济基础薄弱,开发投入不足。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偏低、科技落后等多种原因,太行山区历史上就非常贫困。到1995年全省共有46个贫困县,太行山区即占了12个,为其23个县 (市、区)的52.2%。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的村仍占15%~20%。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治理任务大,整体开发需要资金较多,而山区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自身积累和集体积累均有限,尽管国家投入不断增加,但总的投入与山区开发的实际需要比,差距还很大。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开发较早,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在全省占有突出地位。1996年农林牧渔总产值75.6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18.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888元,高出全省人均纯收入40.5%。平均每一农村劳动力创造社会总产值41 660.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5倍。
本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早、发展快。1996年非农产值497.04亿元,已占社会总产值的77.2%,高出全省平均值3.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工业占本区非农产值的73.39%,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483.5亿元,农民人均创收15 571.3元,比全省水平高73.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本区出现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大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如滦县的花生、丰润的乳品、闻名全国的福成养牛集团、大厂的华安集团和玉田的蔬菜生产等,都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在带动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领头雁作用。
本区是河北省主要的粮油产区之一,生产水平较高。1996年该区用占全省5.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7.8%的粮食,总产达216.26万吨。粮食按播种面积每公顷单产5 665.5千克,比全省平均值高45%。
本区畜牧业为典型的农区牧业,牧业产值占本区农业总产值的36.42%。
本区林业主要为经济林,其次为防护林。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只有7.6%,林业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本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生产水平较高,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仍有一些问题应给予密切关注。
(1)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均水资源和耕地每公顷水资源,分别高出太行山山麓平原34.8%和35.3%,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重 (79.9%)却少于太行山山麓平原16.1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低16.7个百分点。
(2)从农业装备水平看,燕山山麓平原有些方面与太行山山麓平原有差距。每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少于5.1千瓦 (相对少于37%); 机耕地占耕地比重 (84.1%)低6.5个百分点; 每公顷化肥用量少于85.5千克,相对少14%。
(3)农村产业结构仍需继续调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本区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已从10多年前占较大比重降至1996年的22.8%,农民人均创非农产值16 000余元,为全省之冠。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从1980年的70.5%降至1996年的61.4%;林牧渔业由29.5%增至38.6%。尤其畜牧业发展最快,其产值比重由11.5%增至36.4%。然而,这些变化还不能适应农民增收的需要,与先进地区比尚有一定差距。1996年本区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72%、39.74%和28.54%,与全省平均值比,一产高4.68个百分点,二产低4.8个百分点,三产基本持平。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农业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全省最高的区域。机耕面积占耕地90.6%,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96.0%,每公顷化肥 (折纯)用量607.5千克,每公顷农机动力13.8千瓦,均为全省第一。面积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8.0%,生产的粮食却占全省的31.9%,油料占全省的18.0%,水果占全省的22.0%,猪牛羊肉占全省的26.2%。该区已成为河北省粮、油、肉、果等基本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继续发展农业的同时,本区大搞多种经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产值已占77.2%,农业的比重已降至22.8%。在大农业内部,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3年的77.6%降至1996年的58.0%,畜牧业产值已增至41.3%。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 505元,比全省人均收入高出21.9%。
(1)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讲,本区资源开发利用率在全省属最高区域之一。但在提高水、土、肥、光热等资源开发利用率上还有一定潜力,尤其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还很大。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本区产业结构与过去相比虽有很大变化,但按更高要求还有继续调整的必要。如对发展二、三产业,农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仍需加大力度。
(3)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果品质量、粮食品种质量、畜产品质量等还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需尽快提高,使本区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是河北省传统的重要农业区,也是河北省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和重点改造地区。随着上游新建、续建和加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和下游根治海河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抗洪能力,洪涝灾害基本上得到控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随着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启动,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速度加快,灌溉农业发展迅速。1996年有效灌溉面积达172.54万公顷,已占耕地面积71.3%,比199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农机总动力1 823.3千瓦,比1990年增加了71.1%; 机耕面积占耕地81.1%,每公顷耕地用电量1 774.5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376.5千克。
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1996年粮食总产达1 192.69万吨,用占全省37.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42.8%的粮食; 粮食单产达4 330.5千克/公顷,比1990年增加50.30%; 人均占有粮食610千克,高出全省人均水平180千克; 粮食商品率为24.9%。
本区是河北省棉花的主产区,有 “冀南棉海” 之称。随着 “棉花东移” 战略的实施,棉花生产已居全省首位。1996年棉花种植面积29.79万公顷,占全省棉田的69.7%,产量占全省的32.8%,已成为该区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此外,油料、蔬菜生产也都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正向协调高效方向发展。1996年农业总产值达251.7亿元 (19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产值从1990年的72.4%下降到65.4%,畜牧业产值由16.6%增长到33.2%。农民人均纯收入2 119元,比1990年增长了3.2倍。
该区是河北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突飞猛进,以农为主的单一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目前36.9%的农村劳力转向非农产业。199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 182.65亿元,其中非农产值占了78.1%,比全省水平高出4.1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个数占全省的29.9%,营业收入达1 596.88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7.6:44.4:28.0,农村工业逐步开始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展较快,以粮、棉、油、果、菜、畜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建成了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辐射功能的商品生产基地。
本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需要解决。
❶中低产田面积大。虽经多年改造,目前仍有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占耕地比重仅次于坝上。
❷生态环境较差,抗旱能力较弱。本区树少林稀,加上水源奇缺,地势低洼,土壤碱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
❸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多处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最大的 “沧州和冀、枣、衡” 两大漏斗便在该区,沧州漏斗中心埋深1992年低水位期已达87.18米,冀枣衡漏斗中心深达60.88米,致使多处地面裂缝、下沉。目前京津以南的河北平原,沉降量超过100毫米的面积已达3.39万平方公里。如沧州市至1990年累计沉量1 131毫米,并有加快势头。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二、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区内有些部分 (如秦皇岛市三区和抚宁、昌黎两县大部分)是属于开发早、又很发达的地区,有些部分属于垦殖较晚的“苦海沿边”。但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开发早的发达地区还是开发晚的后进地区,均有了巨大发展。目前这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不少方面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先进行列,在全省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本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65.9%,耕地每公顷农机动力 (8.05千瓦)已与全省平均数持平;耕地公顷均用电量 (3 415.5千瓦小时)、农村人均用电量(417.0千瓦小时)、耕地每公顷施用化肥 (528千克),已分别超出全省平均值48.0%、67.0%和32.3%。本区粮食单产已达5 272.5千克/公顷,高出全省平均数33.8%。该区水稻面积占全省62.9%,稻谷产量占全省84.2%,已成为河北省水稻重要生产基地。
近年来由于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加工业等,该区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80年代中期这个区域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60%左右,目前已发展到只占31.1% (本区因水产业和水稻种植发展快、效益高,故农业所占比重比坝上以外的任何区域都高,比全省平均值高5个百分点)。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也由65%左右降至今天的51.9%,牧业从10%多增至27.3%,渔业从不足4%发展到20.2%。80年代初本区海淡水养殖面积只有1万公顷,目前已发展到6.8万公顷,增长5.8倍。特别是海水养殖出现飞跃式发展。如唐山市,80年代中后期对虾养殖面积,由原来的266.7公顷猛增到1.3万公顷,增长了40倍,1996年曾创造全国地市级对虾养殖、总产、单产、规格、效益、创汇五个第一。目前养殖产量占该区水产品总量的比重,已由10多年前不足10%,发展到31.1%。该区水产品产量已占全省总产量的72.3%。
该区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已达772.5千克,比全省平均值高47.3% (按总人口算,人均599.8千克,比全省总人口平均占有量高39.4%); 农民人均占有油料36.9千克,比全省平均值高62.6% (按总人口平均28.7千克,比全省平均高54.3%); 人均水产品88.8千克,比全省平均值高10.4倍; 水果人均125.9千克,比全省平均值高62.2%。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 805元,只低于燕山山麓平原,高出全省人均36.5%。
本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盐碱土壤,开发难度大。近年来尽管已有大批滩涂、浅海被开发利用,但沿海内陆仍有不少盐碱地因受淡水资源所限,未能开发利用。只要能解决淡水资源,有相当一些盐碱地是可以辟为稻田的。
(2)地下水超采过量,普遍出现地下水下降漏斗。本区从10多年前乐亭、唐海、黄骅等地已开始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目前日趋严重,京津以南广大内陆平原及滨海平原已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沿海甚至出现地下海水倒灌现象。如抚宁洋河口、戴河入海口处已形成32.4平方公里海侵区,因海水入侵北戴河枣园水源地已停产。海港区海侵面积已达16.7平方公里,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最高达每升2 750毫克。
(3)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养殖对虾病害严重。多年来由于捕捞过量、海水污染,生态失衡等原因,渤海湾内渔业资源已严重衰竭。小黄鱼、带鱼等经济鱼种已基本绝产。现在只得到深海、远海捕捞。近年来海水养殖虽然发展很快,但自90年代以来,经济效益很高的对虾养殖,因发生严重病害,带来很大损失。对虾养殖最多的唐山,前几年年产量常在3千万千克以上,近一、二年只有几百万千克,1996年恢复到940多万千克。

☚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其评价   三、农业发展方向和基本途径 ☛
000241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