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因素匹配理论fazhan yinsu pipei lilun
是研究独特的和有顺序的生命发展阶段及由此组成生命的长期发展过程。这种理论承认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能自我调节、控制和自由选择职业,但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主要理论家是美国的E.金斯伯格和英国的D.E.萨帕,后者使这种理论更趋完善。
萨帕认为,随着人的心理发展,人也朝着职业成熟的方向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❶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以个体需要和幻想占主要地位。
❷探索阶段(15~24岁),开始考虑自我,探索今后将从事何种职业,寻求工作表现,同时个人需要、兴趣和能力也在发展,可以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
❸建立阶段(25~64岁),从尝试职业到变换职业,至明确持久的职业安排。
❹衰退阶段(65岁以上),身体和心理能力衰退,逐渐成为生活的观察者。
金斯伯格认为:影响职业选择过程的因素是价值、环境现实、心理特征、教育成就和机会。他提出三阶段论,第一阶段称幻想期(11岁以前),受需要和冲动支配;第二阶段称尝试期(11~17岁),为最重要时期,把兴趣、能力和价值作为选择的基础;第三阶段称现实期(17岁至成人),探索不同选择,在工作要求、教育成就和个人因素之间综合考虑,然后作出抉择。
发展因素匹配理论认为,择业是个持续的、开放的发展过程,人与社会交流后会面向现实,对理想作出让步。萨帕把这种观点归纳为十二基本内容:
❶人的能力、兴趣、个性等都不相同;
❷人正因为不相同,才被划归为几种类型、从而适应于不同职业;
❸每一职业都对人的能力、兴趣和个性等有不同的要求;
❹职业爱好和胜任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及自我认识等都随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因而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也在不断变化;
❺这个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用人生不同生活阶段特征划分为:成长、探索、确立、保持和下降等五个阶段;
❻择业取向决定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的智能、个性特点和所能掌握的机会;
❼生活阶段可以部分地由成熟程度、能力和兴趣等来引导,部分地由现实的考验和自我认识的发展来促成;
❽生活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自我认识和发展过程,因为自我认识是有条件的、有局限的;
❾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与社会,自我认识与现实之间存在相互让步;
❿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兴趣、个性特征和价值观的实现,并依据个人作出的成绩和以往经验及良好习惯作支撑;(11)个人保持满足感的程度与自我认识的程度成正比;(12)工作和职业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一个个性活动中心。萨帕还认为,决定择业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环境决定因素,如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 一类为个人决定因素,如兴趣、价值观等。
这些观点和霍兰的理论相媲美,系统性强,也较全面,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