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村产业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村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农村中产业的组成状况, 即农村产业部门的种类及各自所占有的份额,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 (亦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三个层次。种植业结构以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绿肥、蔬菜、瓜类作物各占的百分比表示;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就业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农村产业结构则是通过社会总产值中或农村就业劳动力中, 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部门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产业结构的划分 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结构时,通常使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术语。流行的有三种划分法:❶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与矿业称第一产业;制造业与运输业称第二产业;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业及服务业称第三产业。
❷农业、林业、渔业与水产业称第一产业;矿业、建筑业与制造业称第二产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及公务称第三产业。
❸农业、渔业、林业与采集业称第一产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自来水、运输业及通讯称第二产业;贸易、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家务、职业服务和政府、国防称第三产业。中国的统计分类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属第一产业;矿业、工业、建筑业属第二产业;运输业、商业及服务业属第三产业。
世界农村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是:❶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畜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牧业产值构成中,畜牧业已经接近或超过了种植业。如1983年,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之比为50.1:49.9,法国为46.3:53.7,英国为39.2:60.8,联邦德国为31.2:68.8。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有利于增加人们食物消费结构中动物蛋白的比重,提高土地、劳动力、资金及副产品的有效利用率,创造各生产部门之间良性物质循环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抵抗自然灾害及其他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❷在农村产业中,农村工业,特别是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有很大发展。它的好处是:促使初级产品增值;就地扩大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有利于初级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社会财富,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费用;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❸拓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包括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培训、教育在内的第三产业。这种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也逐渐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如1970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非农就业人口比重都介于25~45%之间。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 中国1978年以前,种植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又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80%;林、牧、副、渔比重很低;农村工业只是在1975年以后稍有发展;服务业更是微


表1 1952~1978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


(以农业总产值为100)

年 份
产业部门
1952195719621965197019751978
种 植 业
林 业
牧 业
渔 业
副 业
其中:社、队办工业
83.1
0.7
11.5
0.3
4.4
80.6
1.7
12.9
0.5
4.3
78.9
1.7
10.3
1.8
7.3
75.8
2.0
14.0
1.7
6.5
74.7
2.2
12.9
1.5
8.7
72.5
2.9
14.0
1.5
9.1
6.2
67.8
3.0
13.2
1.4
14.6
11.3

乎其微。这是一种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化的农村产业结构(表1)。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的状况,除了人口多、耕地少、粮食紧缺这一客观原因外,还与在政策上没有注意利用多种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不管条件如何,一律以粮食生产为主,以致到处出现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的现象,使农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反过来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积累水平及收入水平的提高。1978年推行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农村产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化。在产值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上升(表2)。


表2 1980~198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


(包括村办工业,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年份总计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1980
1985
1986
100.0
100.0
100.0
63.7
49.8
45.3
4.2
3.8
3.3
15.3
14.5
13.8
1.7
1.8
2.0
15.1
30.1
35.6

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中,农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村工业、运输、建筑及商业都在上升(表3)。


表3 1980~1986年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总计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
运输、商业
1980
1985
1986
100.0
100.0
100.0
68.9
57.1
53.1
19.5
27.6
31.5
11.6
15.3
15.4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总目标是:逐步由种植业为主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 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第一层次的调整,即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结构调整比较容易,所需投资不多,技术要求不高,经济效益大,而且能很快见效。第二层次即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的结构调整比第一层次为困难。因产品以多年生动植物为主,投资大,回收期长;饲养栽培及操作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产品易腐,难运输,要求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及时服务。但是,这个层次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远远超过第一层次的调整。第三层次即农业、农村工业及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则更困难些。它要购置设备及修建厂房、仓库、基础设施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但是,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会很高,它为农业所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直接推动并保证第一、二层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说来, 三个层次的调整需要结合进行。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兼顾多方面的要求: 要着眼于人们对各种各样农副产品的需求; 要能保持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 保持生态平衡; 要能保持产业部门的规模、发展速度和资源条件之间的平衡; 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总之, 要使整个农村经济不论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上, 都能保持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调整产业结构受当前经济条件的制约。从根本上讲, 农村多种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生产水平决定的。因为只有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 才能将一部分原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用于其他产业部门,而且这部分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多少, 也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
发展农村多种产业, 直接间接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水面, 实行集约农业技术体系, 以弥补非农产业占地造成的损失。建立新的农村产业部门, 在资金不宽裕的条件下, 要十分重视选择好起步产业, 实行多种资金融通形式, 积累和筹集必需的资金。价格是影响产业结构能否加速调整的关键因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不论通过市场采购或国家合同收购的产品, 其价格都要能保证各个产业部门获得大致平衡的经济效益。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农村多种产业的积极性, 除全民及集体经营形式外, 允许个体以及多种多样新经济联合体经营, 实行多种成分、多种形式、多层次经营的方针, 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技术服务)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农村经济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包括农村所有生产部门和为生产、消费服务的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部门,一般可分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六大产业部门。农村产业结构,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加以考察和反映。它既表明了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反映了各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农村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有利于加速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农村中产业的组成状况,即农村产业部门的种类及各自所占的份额,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又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三个层次。种植业结构以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绿肥、蔬菜、瓜类等作物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农业结构以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就业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农村产业结构则是通过农村社会总产值或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部门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指处在我国农业基层地位的经济及其内部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为主,几乎谈不上农业内部的其他构成。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农村中逐步出现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新的经济构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但粮食生产仍不能放松;宜林、宜牧、宜渔地区的农村要按自然条件相应发展各业;在保证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的条件下,向第一、第二产业输送农村多余劳动力。

☚ 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   农、轻、重 ☛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中产业的组成状况,即农村产业部门的种类及各自所占有的份额,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 (亦称农业生产结构) 和农村产业结构三个层次。种植业结构以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绿肥、蔬菜、瓜类作物各占的百分比表示; 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就业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农村产业结构则是通过社会总产值中或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部门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 农村产业政策   农村非农产业 ☛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指整个农村经济中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产业部门的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通常采用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产值构成或劳动力占用构成等结构相对数来表示。分析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可反映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反映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农村处于自给性经济阶段,主要是单一经营农业 (特别是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 ,农村产业的单一化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随着我国农业从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转化,促进了农村专业分工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和综合化。1987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49.2%,而农村办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总产值已占50.8%,我国农村经济首次突破了以农业为主的历史性格局。

☚ 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 ☛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农村产业分为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为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 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来反映。
农村产业结构的分类。包括农村产值结构和农村就业结构,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指标。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结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当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的增长往往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看,应该将调整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解决了长期困扰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着眼于长远,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源配置情况、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应体现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调整上。在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应侧重于农村第一产业,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产业的规模调整方面应侧重于农村第二、三产业,在扩大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劳动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对于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主要应体现在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多样性上。对于前者应因地制宜地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应该采用企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社会培训等多种形式; 对于后者,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农村区域外长期和季节性异地转移,以及向农村区域内的产业间转移和产业内部转移等多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转移方式,既可大幅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又能大量吸纳农村不同层次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结构转换。

☚ 农村微观经济系统   农村产业结构分析 ☛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全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 (2)各产业内部的结构,即第一产业 (农业) 结构、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结构、第三产业 (商业服务业)结构; (3) 组成各产业的生产部门或行业的自身结构,如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畜牧业结构,农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结构、机械加工工业结构、农村能源结构,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结构、商业结构等。人类历史上,农村产业结构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相结合为特点的古代综合发展型农村产业结构。它是社会生产力低水平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的产物。(2) 以城乡产业分离为背景的单一农村产业结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集中到城市,农村几乎不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这是西方国家农村中曾普遍存在的现象。城乡产业分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消极后果也愈来愈明显,它不仅扩大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对立,也阻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以农村产业分工为基础的现代综合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倒流的现象,一些工业项目也逐步从城市或工业中心向农村扩散。发展中国家为了缓和日趋尖锐的城乡矛盾,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型向综合发展型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时期。(1) 1979年以前的经济缓慢增长和结构的缓慢变革时期,其间农村非农产业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所占比重很小; (2) 1979年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和开始进行结构性变化时期,其间农村二、三产业开始形成自己的规模,并迅速壮大。

☚ 五保户   农业区划 ☛
000048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