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分析
对农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进行的分析。农村中出现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 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协调; 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的对策:
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中国不到80%;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都在90%以上,中国只有20%~30%; 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大约为80%,中国不到30%。西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工业,逐步把产出初级农产品变为更多地产出加工品,使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❷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是我国 “十二五” 计划中明确提出的发展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成果转化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❸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确定商品品质差价,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过高会因高昂的价格失去客户,失去优质农业得以发展的良性循环; 太低会挫伤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积极性,使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二要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优质优价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声誉。
❹结合乡镇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与乡镇企业制度改革及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对那些规模较小,效率不高的乡镇企业,可采取改组、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改造,鼓励私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兼并破产、收购合并、参股和控股方式参与乡镇企业改造。通过建立企业集团的方式,冲破各地农村因行政分割所造成的乡镇企业社区所有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权与使用权无法分开的限制,打破束缚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因素,提高各地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产业集群; 引导分散化、独立化的民间投资相对集中,发挥产业群体优势和集聚效益,以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