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地区壮族教育概述
南宁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地区人口5155913人,其中壮族人口3385010人,占总人口的65.65%。唐以前,南宁府所属州县被视为蛮荒之地,到宋为土司制,未有学校设置,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建思恩府学,一些县设立书院。由于受土官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许多壮族人民不能读书应考。到了清代逐步“改土归流”后,书院、社学、义学才在各县相继建立。壮族人民虽能应考,但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没多大改变,读书人仍不多。据史载,现属于南宁地区的宁明、都结、万承、龙州、思明五县,明代竟无一人中试举人,清代除宁明12人、都结2人外,其余仅1人。
近代时期,龙州、宁明等地相继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一些青年为了图强,纷纷出洋留学。一些新式学堂也陆续建立。民国以后,民族教育逐渐发展。1915年,全地区有小学340多所,在校小学生13000多人,教职工530多人,中学2所,在校生230人,教师6人。这时期学校设备差,很多校舍利用旧庙宇改建而成。1931年2月,龙州起义前,这里办了为数不少的农民讲习所、平民夜校,以加强对农民进行革命教育。龙州起义后,根据工农革命政府颁布的教育方针,在左江一带兴办了劳动小学。后来这些学校被反动派破坏无存。1933年后,推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学校有所发展,但也时起时伏。到1949年全地区人口达2179025人(壮族1457516人),小学2843所,在校学生202805人(壮族120180人),教工6347人(壮族4633人),中学38所,教工754人(壮族335人),在校学生7393人(壮族5634人),其中高中3所,教工76人(壮族10人),在校学生667人(壮族16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旧教育制度,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到1956年底,全地区人口2614354人,小学4163所,比1949年增加1320所,在校小学生334138人(壮族226194人),比1949年增加131513人,教工11270人(壮族7587人);初高中54所,比1949年增加16所,教工1262人(壮族668人),在校中学生16669人(壮族10077人),比1949年增加了16002人;幼儿园19所,教师62人(壮族19人),在园幼儿1494人(壮族696人)。
1957年至1965年,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经过整顿调整以后,教学质量得到恢复和提高,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也开始打开新局面。到1965年,全地区有幼儿园73所,幼儿教职员工206人(壮族42人),入园儿童4339人(壮族1267人);有小学6418所,教工17603人(壮族9961人),在校小学生502552人(壮族263204人);初中37所,教工1563人(壮族695人),在校学生16301人(壮族12043人),高中14所,教工432人(壮族312人),在校高中生2439人(壮族1757人);农业中学20多所,教工800多人,学生21000多人。
“文革”期间,民族教育受到极大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采取了“加强小学,调整初中,压缩高中,发展农村职业中学”的措施,克服了中等教育的虚肿现象,加强了初等教育,民族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到1990年,全地区有幼儿园356所,在园幼儿75972人(壮族40000人),教工2147人(壮族890人);小学1797所,教学点7797个,在校小学生672481人(壮族451823人),教工28329人(壮族19335人);中学382所,其中初中327所,高级中学4所,高完中51所,在校中学生171982人(壮族103391人),其中初中生151330人,高中生20652人,教工12128人(壮族7270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7349人,高中专任教师1443人。1990年全地区有农业职业初高中19所,在校生共5102人(壮族3351人),教工有519人,其中专任教师331(壮族190人)。初高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1977年到1991年,南宁地区已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13296人(壮族7931人)。全地区有南宁师范专科学校等3所大专院校,南宁地区民族卫生学校等6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