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族传统伦理思想满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满族史称“诸申”。其族源可上溯到商周时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满族曾一度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民族。满族入关前,已由原始氏族制进入到奴隶制,并建立了统一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由于汉族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加上满族自身对异族文化所具有的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满族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特征。现有9821180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其中尤以辽宁省为最多。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满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该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族伦理思想的早期表现,主要散见于该族人民的口头传说、民间故事及风俗习惯之中。努尔哈赤(1559—1626)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了满族文字后,满族伦理思想才得以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开始有了对礼节、礼仪、人伦关系及道德规范的记述和描写。在《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宗实录》等文献中,主要记载了满族入关前的伦理思想。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安邦治国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他除了接受汉族儒家的伦理观念,提倡尊君,主张忠信外,还特别强调:第一,应以“公正之心”来安邦定国。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君臣必须“以诚实公正之心行事”,并把它作为衡量人的德才标准;第二,应贯彻“劝善惩恶”、刚柔相济的德治方针。认为最大的善是诚实、公正、“克勤于国”。而最大的恶莫过于“不行正道,专行不义而毁坏国家”,对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严惩,以使“一切善行都得到维护”;第三,注重道德教育和“正心修身”。认为古今中外亡国之君莫不皆由“怙恶不悛,重才败德”所致。因此,为政者能否“正心修身”、讲德行仁,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他“告诉下民抛弃邪念,并教以善言,让众人心里都光明善良”;第四,应注重道德实践,“修廉明之政而共存”,力争建成一个“公正和睦”的理想社会。要求人们“皆当互爱”,过“公正和睦的生活”。提倡尊老敬贤,命令“对旧的任用的老人们、大臣们要加敬重,要查看贤能之人的难言之苦处,都要将恩惠公平地施于他们”。还提出要“永远消除偷盗之事”。努尔哈赤的这些思想,对当时与以后的满族统治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伦理思想,由于在入关前受汉文化影响较少,故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入关后,因深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便逐步趋于汉化。即便如此,仍然有其特色。这表现在:第一,主张以善为本,劝人行善,知恩图报的善恶观。满族人肯定和提倡善行、孝行、德行,反对虚伪、狡诈、贪婪、自私。相信行善的人终会得到好报,作恶的人终会受惩罚。因果报应思想与满族讲情义、重信用的传统相溶合,使他们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会出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感和行为。第二,勇敢牺牲,舍己为人,维护群体利益。满族人民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在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培养成了自己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气质。他们不怕流血牺牲,崇拜义侠精英,以自己能为部落、为民族的利益而牺牲感到自豪。第三,反抗礼教,追求平等、忠贞的爱情,妇女不裹脚,同男人一样骑马习武、弯弓盘射、共议家中大事。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热爱生活,一旦相爱就矢志不移,不惜牺牲自身。第四,讲文明、重礼貌、尊敬老者。满族人重视礼貌,互相见面要问安、遇见长辈要先请安后说话。讲究卫生,被褥洗后要浆过淀粉才用。居住习俗是异辈不同床。老人在满族社会中享有重要地位,敬老、尊老是传统美德。总之,满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习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