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文老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文老档》清初用满文写成的中国最早的官修编年体史书。记叙了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末年(1607年)到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缺天聪七、八、九年部分。全书40册,共180卷(太祖81卷、太宗99卷)。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描述了满族人民从弱到强,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是研究满族的兴起与发展,清初社会性质,东北地理及东北边疆各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珍贵参考文献。原本是无圈点老满文,崇德年间本是加圈点新满文。原本现保存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大陆现仅存重抄本。 满文老档清入关前用满文书写的唯一官撰编年体史书。起自清太祖丁未年(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迄清太宗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 1636), 内缺天聪七、八、九年部分。努尔哈赤时开始编纂,皇太极天聪年间完成。共一百八十册(太祖八十一册, 太宗九十九册)。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政治活动、经济状况、军事制度、民族关系、阶级矛盾、外交关系乃至宫廷生活、社会习俗、天文、地理、气象等。为研究清初社会性质、早期满族历史、东北地理、满族语言文字发展史、清史的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原本为无圈点满文。崇德(1636—1643)年间本为加圈点新满文。原档四十册被蒋介石运至台湾。现存重抄本,北京故宫本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沈阳本成于四十三年。1918年至1929年,清末进士金梁译成汉文。但内容不完整,也不准确,错误很多,与原意相差较大。建国后,国家曾开办满文班,后又开办满文干部培训班,从事满文档案整理、翻译、研究工作。1978年, 《满文老档》译注工作组,对各种版本进行校对整理,今已初译完毕。台湾广禄、李学智合作,整理译注完成太祖朝二十册满文原档。1970年,以《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为书名, 先后出版二册。日本藤冈胜二据乾隆四十三年重抄本,译成日文, 于1932年影印出版。日本还成立《满文老档》研究会, 进行研究和译注。1963年, 陆续译完, 共出七册。 满文老档书名。满族最早之一部原始资料。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编年体。自丁末(1607) 至崇德元年 (1636)。现存共180册,中间缺天命七年七月至十二月和天聪七、八、九年。记述清朝开国满族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史事。原本以无圈点满文 (老满文) 书写。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对原档进行整理,录无圈点满文重抄本2份,并用加圈点满文 (新满文) 转写2份,各取其一,分别藏贮于北京内阁大库及盛京崇谟阁。至清末民初,崇谟阁藏本先后被中外学者发现并着手翻译。现已有日、汉等多种文字译本,为研究满族早期社会历史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满文老档 214 满文老档清朝时原称“老档”、“档册”,收藏于内阁大库,是用满文编写抄录的宫廷机密档案。清朝灭亡后逐渐为国内外史学家发现,在整理、翻译、研究过程中取名为《满文老档》。老档按编年体记载了从明万历35年 (1607年)到清崇德元年 (1636年) 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地理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基本保存了原始记录状态,亦多有隐讳之处。原本是用无圈点老满文抄写的,乾隆初年经整理、装订成册,只有一份存于内阁大库。乾隆40年(1775年)又用老满文和有圈点的新满文各重抄一份,计有努尔哈赤太祖朝81册、皇太极太宗朝天聪年间61册、崇德年间38册,共180册。以“无圈点档册”和“有圈点档册”之名存于内阁大库。今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43年(1778年)又用新、老满文各重抄一部,藏于盛京宫内崇谟阁,今藏于辽宁省档案馆。1929年金梁等人出版了《满洲老档秘录》,是选译本。1931年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了乾隆朝装订的原本档册37册,1935年又发现未经装订的原本档册3册,这40册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该院出版了《旧满洲档》,1971—1972年广禄、李学智又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1978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了李林《重译满文老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组成《满文老档》译注组,进行翻译、注释整理已经出版。1912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在沈阳拍摄了新满文《满文老档》,1939年出版了藤冈胜二日译本手稿,1965年日本满文老档研究会出版了《满文老档》日译本,全部满文用罗马字转写,有日文逐字对译和逐句日译,书末附有索引。日本东洋文库出版有神田信夫的《旧满洲档·天聪九年》日文译本。1984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关嘉录、佟永功、关照宏的《天聪九年档》汉文译本。《满文老档》的研究已成为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 满洲源流考 新疆图志 ☛ 满文老档一百八十卷。清额尔德尼等奉敕撰。沈阳故宫崇谟阁,旧藏满文老档一百八十册,系借用蒙文字母拼写满语,使用时不加圈点,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用以书写文件、记录史事、整理档案(或称档册、档子)。该书所记为天命、天聪、崇德三朝事,起自太祖丁未年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止于太宗崇德元年 (明崇祯九年,1636)。内缺天命七年七月至十二月和天聪七、八、九年部分。依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历史事件为主,傍及制度、法令、风俗习惯、民族关系。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统一东北的过程和中朝关系等均有记载。多为《三朝实录》、《开国方略》、《东华录》所不载。曾由金梁组织满、汉学士十余人,于1918年译成汉文约百卷,并择要而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1929年刊行。1933至1935年《故宫周刊》连载《汉译满洲老档拾零》,讹误甚多。今有辽宁大学历史系《重译〈满文老档〉》八十一卷本问世,该书记满族早期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比《清实录》更为详尽。金毓黻先生曾见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满洲老档译本》一百七十九册,系稿本。 满文老档书名。清初官修满文编年体史书。额尔德尼、达海、库尔缠等奉敕撰。凡180册。起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依年、月、日顺序编写。此版本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部分(其中天聪九年原稿本,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时已被发现)。老满文的《满文老档》原稿本37册,加上1935年发现的共40册,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称《老满文原稿》。乾隆四十年(1775)仿老档字体抄写,分装成100册,即“无圈点档册”。同时又按音抄“有圈点档册”180册,今藏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将上述档册重抄一部,原藏沈阳崇谟图阁,今藏辽宁省档案馆。《满文老档》译成汉文始于金梁等人,译出百余册,择要编成《满洲老档秘录》上下编,于1929年出版。1971年以后,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翻译出版了《老满文原档》两册。197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重译满文老档》3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的《满文老档》上下两册,199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20世纪20年代初,将沈阳所藏《满文老档》拍摄底片,藏京都大学,后由藤罔胜二等进行初步整理,部分译成日文刊行。神田喜一郎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1965年将《满文老档》译成日文分7册出版。神田信夫等又出版了《旧满洲档》第9卷(后金天聪九年)日译本。所记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为《三朝实录》等史书所不载,是研究满族早期的发展、社会性质和语言文字,以及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满文老档清入关前用无圈点老满文书写的官方文献。按年月日体例编列,起自后金天命前九年(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 ), 止于清崇德元年(1636),记录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满族贵族为建立后金和清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军事活动。该书原藏于盛京(今沈阳)崇谟阁,入关后移入北京内阁大库。乾隆四十年(1775)重抄和转抄。转抄本一律改用新满文(加圈点满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