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匡俗山”、“匡岳”、“匡嶺”、“匡山”、“匡阜”。即江西廬山。相傳殷周時匡俗兄弟七人結廬隱居于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爲大江”劉昭注引南朝宋·釋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爲仙人之廬而命焉。”《梁書·張纘傳》:“眄匡嶺以躊躇,想霞裳於雲仞。”又《處士傳·劉慧斐》:“嘗還都,途經尋陽,遊于匡山。”《陳書·文學傳·張正見》:“屬梁季喪亂,避地於匡俗山。”隋煬帝《遺使往匡山參書》:“進至匡岳,結夏安居。”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唐·白居易《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