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jīngshénwèishēng指心理卫生。即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紧张、变故等情境时,能够做到心理合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而无不良社会行为和心理变态等现象。 ◇ 生理卫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精神卫生,却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瞭望.1986.34) ◇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联盟确定的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人民日报.2000.10.11) 精神卫生jīnɡshénwèishēnɡ指心理卫生。即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紧张、变故等情境时,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无不良社会行为和心理变态等现象。 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即心理卫生。有狭义及广义之别:狭义的精神卫生,目的在于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广义的精神卫生,则以促进人们的精神健康,发挥更大的精神效能为目标。 一般把Pinel(1792)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作为精神卫生历史的起点。A. Meyer则为广义的精神卫生的奠基人。最近半个世纪,精神卫生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1930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精神卫生会议,1948年成立了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以后各国都相继成立分会,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分支。 要保证精神卫生的有效开展,必须从国家到基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精神卫生组织。相应设立防治心理疾病的各种医疗、宣传、谘询和服务机构。 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在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工作者等的共同协作,才有可能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精神卫生特点。不同群体的成员,如家庭、学校、工矿企业、部队、大城市和农村的成员,由于所处环境和生活特点的不同,其精神卫生内容也有差异。分别叙述于下。 不同年龄阶段的精神卫生问题 分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四期简述。 儿童期的精神卫生 是围绕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政治、道德品质教育,课堂教育,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人与人关系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解决:如因材施教、学习负担过重、双职工对“挂钥匙孩子”的了解不够和缺乏家庭教育、托人照料的寄养儿童缺乏家庭和父母的温暖等问题。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说谎、顽固习惯等行为问题,睡眠障碍、饮食异常、口吃、遗尿、习惯性抽搐等神经功能失调的预防和矫正。少数儿童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出现好斗、吸烟、盗窃、放荡和危害社会秩序。轻微脑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不全儿童的特殊教育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残废、缺陷儿童的身心障碍,应给予特殊的训练和心理照顾。癫痫儿童的病态性格,对其心理正常发展的阻碍。社会、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和保护超常儿童(即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具有特殊优点的儿童,如智力特高,具特殊感知能力等),但不能违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减轻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合理负担。这些都是精神卫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青年期的精神卫生 从求学、文化娱乐、劳动就业、恋爱等方面,所反映出一些精神卫生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如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和文娱生活单调、枯燥引起的苦恼;对个人前途的焦虑担心;暂时还未就业的青年,随着年龄增长,容易滋生焦虑、自卑和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颓废堕落;恋爱的波折,易造成抑郁和情绪激动。青年又值性成熟时期,对性的好奇、担心、恐惧;手淫后的追悔、羞愧和疑病观念等都对青年人心理上的影响很大。青年期又往往是神经官能症和某些精神病的发病高峰时期。所以,对青年的精神卫生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年期的精神卫生 中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都是比较稳定的,但也不应忽视,如对子女升学、就业以及子女离开身边引起的忧虑、抑郁;对子女在政治、道德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上存在问题的操心和担惊受怕; 社会和生活变革过程中,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等。中年期心身疾病发病率增高,也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老年期的精神卫生 随着身体的衰老、体弱多病,心理功能也逐渐衰退。如退休后、赋闲养老,更易滋长老朽感和末日感。子女成立小家庭后,纷纷离居各处,使老人常感孤独、寂寞和与社会隔离感。在老人中,抑郁状态较易出现。在国外,老人的自杀倾向也较高。 各种群体的精神卫生问题 包括家庭、学校、工矿企业等精神卫生。 家庭的精神卫生 指夫妇感情不和谐带来的情绪反应,性生活不协调,男女一方或双方出现的各种性机能障碍,计划生育、怀孕和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夫妇长期两地分居,与老一辈人的关系(如婆媳关系)等,如处理不当,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病态。 学校的精神卫生 学习负担过重,可引起睡眠障碍,头痛,记忆下降等脑衰弱综合征。学习困难或留级,可引起焦虑,信心不足,自卑或抑郁状态。师生间和同学间的关系不协调也可引起心理障碍。学校的管理和学习安排,都关系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国外,还研究学生中的手淫、同性恋、吸毒、犯罪和自杀等问题。 工矿企业中的精神卫生 包括噪音、公害、不良劳动环境,睡眠节律频繁变动,集体宿舍中单身职工的互相干扰,劳动中人与机器的关系 (机器操作,仪表、信号安排)以及劳动组合等,都涉及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如何减轻工人的情绪紧张,清除疲劳,防止事故,保证生产安全,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也是精神卫生的重要内容。 其他方面,如怎样提高部队的旺盛士气,增强战斗力,保持指战员在战争环境下的身心健康;清除医源性疾病,滥用药物,酒精中毒,吸烟,以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病态现象;在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清除噪音和公害,减少交通拥挤,绿化和服务网点的合理部署;清除农村中封建迷信的残余影响等。针对以上问题,精神卫生工作者都应协助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精神卫生工作要点 精神卫生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应建立相应的组织: 如建立精神卫生指导中心,负责本地区的精神卫生的组织、规划、干部培训、业务指导。在精神病院内增设心理谘询门诊和精神卫生门诊。开展精神卫生的社会工作,做好家庭访问,在需要精神卫生照顾者和社会之间起好桥梁作用。精神卫生的社会工作者应与有关单位、学校、劳动部门、社会福利和医院等部门联系,反映情况,协助处理好涉及社会性的问题。 2.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开展精神卫生的普及工作。使父母、教师、医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政府有关部门了解精神卫生对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防治各种心理病态和精神疾病,以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 3. 发挥非专业人员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让医务人员、教师、基层组织的干部,以及群众中的社会活动积极分子,都来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开设有益于精神卫生的必要服务机构: 如病残缺陷儿童的专门学校,办好幼儿园及上班时间无人照顾的儿童或老人的日托部,增设和办好少年宫,在青年中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办好各种专业的夜校和电视教育,开办老人俱乐部,以及组织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等。体弱多病无家人照顾的老人,组织家庭服务组为其解决饮食、医药、生活和卫生等问题。对精神发育不全、慢性精神病患者,应组织他们生产自助,监护治疗。(见“精神疾病的预防”条) ☚ 精神疾病的预防 精神病防治网 ☛ 精神卫生mental hygiene 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亦称“心理卫生”。以往认为仅是指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而言,即狭义的精神卫生。目前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不单是指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广义的精神卫生则是以提高全民的精神健康水平为目标,促使社会成员充分自信,胜任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进取,受人信赖,坚韧不拔,善于与人共处和共事,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困难,对人友爱和善,不计较得失,宽容大度,爱好广泛,有幽默感。有的学者强调社会和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应将贫困、失业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人与人或集团之间的对立、紧张等因素考虑在内。精神卫生涉及的领域及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如儿童、青少年、成人、更年期、老年期的精神卫生保健, 以及不同群体如家庭、学校和工矿企业等的精神卫生。我国于1985年重新组建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87年创刊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各地分会逐步开展了精神卫生咨询服务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为了广泛开展心理卫生活动,需要制定精神卫生法,成立精神卫生机构,组织医疗、教育、宣传部门共同完成规划。 ☚ 精神生物学 精神依赖 ☛ 0000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