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副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副榜

 在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示,也称备榜。在乡试、会试后,除发布正榜外,另加取若干名列入副榜。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清代固之,每正榜5名,取副榜1名,名为副贡。副榜有名的人,不能同举人同赴会试,但可参加下次乡试。会试副榜,元至正八年(1348年)已开其端,但无定制,明永乐直到明末会试都有副榜,副榜有名的人,不能参加殿试,但仍可参加下次会试。清会试列榜,在副榜上的人也不能参加殿试,但可以由吏部授予低级官职。康熙三年(1664年)取消副榜,另出“挑选誊录”,定额40名,充当政府缮写人员,待机提拔。这些人也可以参加下科的会试。

副榜

科举考试用语。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文榜,即于规定录取的名额之外再加取若干名,另出一榜。以别于按规定名额录取公布的“正榜”,故名。其制始于明,类似元之“备榜”,明清两代均行之,且与正榜同发。分乡试副榜和会试副榜。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因之,规定每正榜五名取中副榜一名,名为副贡。副贡不得与正榜所取举人一同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下科仍许应乡试。雍正四年(1726),准是科以五经取中的副榜作为举人,参加会试,然系特恩,后不为例。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副榜取中者亦不得参加殿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清初因之,康熙三年(1664)废此制。后雍乾时发展为“明通榜”。参见“备榜”、“明通榜”。

副榜

清代科举考试中于正榜之外附加的一种榜式。顺治时规定,八旗满洲等旗人应科举时与汉人分榜公布。满、蒙八旗入满榜,汉军附入汉榜。康熙八年 (1669) 满汉合榜后,乡试中,满、蒙、汉军八旗之间及汉人各省份之间录取各有定额。其中,有考卷成绩优良,但因名额已满不能录取者,或答卷已属优秀而略有微疵者,均列入副榜。定例每5名正榜,取1副榜。中副榜者,虽不能应会试,但下科仍可应乡试。会试副榜,罢于康熙三年。

副榜

副榜

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文榜。明清时规定,乡试、会试在正式录取的名额之外另取若干名。按规定名额正式录取而发布的文榜称正榜,另外录取者为副榜。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朝因之,规定每正榜五名取中副榜一名。副榜不得与正榜所取举人一同去参加会试,但可直接贡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副贡生”,下科仍许应乡试。雍正四年 (1726年),准是科以 《五经》取中的副榜作为举人,参加会试,然系特恩,后不为例。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四年 (1406年)。明代下第举人,一般经过考试,再录取数十名甚至数百名,作为 “副榜”,亦称为“乙榜举人”,或授予学官,或令赴国子监肄业。清初,中副榜者亦不得参加廷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康熙三年(1664年) 废副榜,而另出榜曰挑选誊录,定额四十名,备各馆缮写,下次科场仍可参加会试。

☚ 备榜   满榜 ☛

副榜fù bǎng

亦作“副本”。乡试第二名的贡生。《诊家正眼·董廙序》:“吾师以七步才,春秋十二辄童试冠军,观场者九,副榜者再,而奇于遇,遂隐居乐,受记莂于尊宿,不复向人间染世膄矣。”

副榜

亦称备榜。科举考试中一种副加榜的名称。即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之意。始于明永乐四年,清初因之,中副榜者不参加殿试。清康熙三年罢之。

副榜

科举考试的一种附加榜示。于正式录取名额之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中书省奏会试例取十八人外,再取副榜二十人,副榜之名始于此。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一些下第举人以做官的机会。嘉靖中又有乡试副榜,列入副榜的,即为贡生,称为副贡。请制惟乡试有副榜,取中者如明制,为贡生,可入国子监肄,仍可应下科乡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