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病
肛门病是指发生在直肠和肛门周围疾病的总称。如内痔、外痔、内外痔、葡萄痔、钩肠痔、息肉痔、肛门周围痈疽、肛瘘、脱肛、锁肛痔、肛门皮包等。在古医籍中称为痔瘘。《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对痔发生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金匮要略》谓:“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不但认识了痔的主要症状是出血,还初步提出痔血的治疗方药。同时,《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多种治疗痔疾的药物。晋代皇甫谧开始使用针刺治疗痔瘘,《甲乙经》谓:“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脱肛下,刺气街主之。”隋唐时代,《诸病源候论》将痔具体分为五: 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并创立了用导引法治疗痔瘘。《千金要方》在五痔的基础上又提出燥湿痔、外痔两种。明清时代,对肛门疾病的治疗,以外治疗法较为突出,现行的枯痔疗法,虽由宋代《魏氏家传方》用砒、矾和朱砂配方衍变而来,但至此时已更为完善。《外科正宗》谓:“凡疗内痔者,先用通利药汤涤脏腑,……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次次温汤洗净搽药,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干硬。……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或凤雏膏等药生肌敛口,虚者兼服补药,……外痔者,……照内痔搽法用之,……”《古今医统》还记载了肛瘘挂线疗法,谓:“余患此疾一十七年,……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花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获全功。病间熟思,天启斯理,后用治数人,不拘数疮,上用草探一孔,引线至肠外,坠铅锤取速效。药线日下,肠肌随生,僻处既补,水逐线流,疮口鹅管全消,七日间肤全如旧……线既过肛,如锤脱落,以药生肌,百治百效。”这对后世使用肛瘘挂线疗法起了指导作用,并沿用至今。在同一时期的《疡科选粹》谓:“治外痔者,以药线系之,候痔焦黑落下,再用棉裹猪鬃蘸药膏纳于窍中,永不复发”。这是痔的结扎疗法的雏型。清代除沿用以上方法治疗痔瘘外,还发明了探肛筒、过肛针、探针、镰形刀等医疗器械,使肛门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病因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等有关。正如《古今医鉴》谓:“夫痔漏者,肛门边内外生疮也,……由于风热湿燥合而致之。”
(1)风: 《证治要诀》谓:“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见闻录》谓:“纯下清血者,风也。”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而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故便血色泽较为鲜红,下血暴急如箭或点滴不已。
(2)燥: 《医宗金鉴》谓:“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常因饮食不节,如恣饮醇酒厚味,过食辛辣,以致燥热内结,燥伤津液,无以下润大肠,则大便干结,使肛门裂伤或致痔疾。
(3)湿: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坐卧湿地,久居雾露潮湿之处而发;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而生。湿性重着,湿之为病常先伤于下,故肛门病中因湿而发病的较多。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发生为痔;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则易形成肛门周围痈疽;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发为息肉痔。
(4)热: 《丹溪心法》谓:“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故气血下坠,结聚肛门,缩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热积肠道,耗伤津液,而致热结肠燥,则大便秘结不通,久之可导致气血不畅,瘀滞不散而发为痔,热盛则迫血妄行,或灼伤肠络,血不循经,则血下溢而成便血。
(5)气虚: 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年气血衰退以及某些慢性疾病,皆能导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以摄纳,而引起脱肛、内痔脱出不纳。
(6)血虚: 除失血过多外,还有脾胃功能不足,生血乏源而致。在肛门病中,常因长期便血而致血虚,血虚及气,则无以摄血,血虚则生风生燥,大便秘结,易于擦伤痔核而便血。
辨证 肛门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等,随着病情的变化,症状轻重程度有别。
(1)便血: 是内痔、钩肠痔、息肉痔、锁肛痔的共有症状。血不与大便相混,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便时无痛者,多为内痔;便血少,附于大便表面,丝缕之血,便结而肛门疼痛者,多为钩肠痔;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息肉痔;血色黯晦,臭秽异常,便粪细而带扁,多为锁肛痔。便血鲜红,每因风邪引起,热伤肠络,故血出如箭,伴有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脉数等症;便血色淡,多为血虚肠燥,伴有面色无华、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等症。
(2)肿痛: 凡肛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者,多为湿热阻滞,常伴胸闷腹胀,体倦身重,食欲不振,发热,苔黄腻、脉濡数等症,见于肛门周围痈疽、外痔发炎、内痔脱出嵌顿等;若微肿微痛者,多为气血不足兼湿热下注的虚中挟实证,常伴有低热,神倦乏力,头晕心悸,便溏或便结,舌质淡红、苔黄或腻,脉濡细等症。
(3)脱垂: 脱肛或内痔脱出而不易回纳者,多因气虚血亏,中气下陷,无以摄纳,可伴有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沉细弱等症。内痔脱出嵌顿而肿痛者,多为湿热下迫,气血瘀滞,热盛染毒则局部糜烂;疼痛剧烈可有寒热并作,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
(4)流脓: 脓出黄稠带粪臭者,多为湿热蕴阻而致,常伴有发热、口苦、身重、食欲不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等症,见于肛瘘之实证;脓水稀薄而臭者,并见疮口凹形,低热,面色萎黄,神疲纳呆,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脉濡细等症,见于肛瘘之虚证。
(5)便秘: 大便秘结而伴有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多为燥热内结,热结肠燥;若便秘而伴有面色㿠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则为血虚肠燥。
治疗 分内治法及外治法。内治法包括以下七种治则
(1)清热、祛风、凉血: 常用于内痔出血和葡萄痔肿痛,如凉血地黄汤、止痛如神汤加减。
(2)清热利湿: 用于肛门周围痈疽实证,如草解渗湿汤、三妙丸等。
(3)清热解毒: 用于肛门周围痈疽实证,内、外痔染毒,如内疏黄连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4)清热通里: 用于热结肠燥者,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5)润燥通便: 用于血虚津伤而便秘者,如润肠汤、五仁汤、脾约麻仁丸等。
(6)养血补血: 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失养而气血虚弱者,如四物汤、八珍汤加减。
(7)补中益气: 用于气虚下陷的脱肛或内痔脱出者,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外治法包括以下六种措施: (1)熏洗: 以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浸泡,先熏后洗。有活血消肿、止痛止痒和收敛的作用,用于内痔嵌顿、术后水肿、炎性外痔、葡萄痔初期、脱肛和肛周瘙痒等。选用五倍子汤、苦参汤、却毒汤等,也可用食盐、朴硝、花椒,开水冲泡熏洗。
(2)敷药: 即用药散或油膏敷于患处。一般在便后坐浴之后使用,消炎止痛的有九华膏、五倍子散、黄连膏、消痔膏、金黄膏等;提脓化腐的有九一丹、金鸡丹;生肌收口的有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等。
(3)枯痔:
❶枯痔散: 敷于二、三期能脱出肛门外的痔核面上,具有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的作用。其疗效较确实,复发率低。
❷插药: 即以药条或药钉如三品一条枪插入痔核中,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而愈。但上述药品含砒,使用时须严密观察,预防砒中毒。
(4)结扎: 即用药制丝线或丝线缠扎或贯穿缝扎痔核的根部,阻断痔核气血的流通,使之坏死、脱落而愈。目前对混合痔多采用外痔剥离内痔结扎的方法,减轻疼痛,疗效更佳。
(5)挂线: 具有瘢痕小、引流畅通、不影响肛门功能且简便、经济等优点。本法使用药制丝线、丝线或橡皮筋,用圆头银制探针从肛瘘外口探至内口,使丝线(橡皮筋)贯通整个瘘管并结扎之,使瘘管壁逐渐切开而愈。目前,高位肛门直肠瘘多采用切开橡皮筋挂线,可防止肛门失禁等后遗症。
(6)塞药: 即以药丸(栓)塞入肛内,如《疡科选粹》的水银枣子,具有轻度腐蚀作用,能使痔核缩小。此外,古医籍尚载有艾灸、针刺、熨法和导引法,但目前甚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