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函Hán

现行罕见姓氏。今分布山西之阳泉。《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 注引《广韵》 云:“太岳后有函氏。”
❷又引 《左传·杜注》云: “函氏,春秋时许地,盖以人姓名地。”
❸ 《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官》攻皮之工有函人,为甲者,或以世官为氏。”(按:《中国姓氏大会》称:“汉代有豫章太守函熙,为函姓之始。”误。)
一音xiǎn,亦为姓。
汉有南昌太守函熙。


函Xián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中文大字典》亦收并注此音,其引 《广韵》注云: “太岳后有函氏。”此当系出姜姓。
汉代有函熙,南昌太守。
《姓氏词典》音xiǎn,不从。
一音hán,为现行姓氏。

函hán

❶包含。漢武帝《李夫人賦》:“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
❷容納,容量。班固《答賓戲》:“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之如春。”
❸攜,帶。揚雄《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相與齊乎陽靈之宮。”
❹同“含”。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澂淟涊而爲清。”
❺指古函谷關。張衡《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
❻鎧甲。見“函師”。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函,舌也,又容也。”《诗·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函,容纳。按,《说文》:“函,舌也”,实即“含”之义,当另作通假对待,见下。
通“含” han
[例一] 《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注:“函,读与含同。”函,包含。函通“含”。
[例二] 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四十九《石钟山记》:“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不清晰,当作“含糊”。
函,匣母、谈部;含,匣母、侵部。匣母双声,谈、侵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凶
  • 下一篇:刀

函hán

包含。《大雅·载芟》一章: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郑《笺》:“函,含也。”“播,犹种也。实,种子也,活,生也。”朱熹《集传》: “既播之,其实含气而生也。”

☚ 承   玷 ☛

读音h·an(ˋ),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户感切,上,感韵。
❶通“颔”,下巴颏。
❷下颔内肉。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an(ˊ),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胡男切,平,覃韵。
❶信封;信函。
❷包含;包容。
❸匣子;套子。
❹铠甲。
❺[函谷]关名,在河南崤山。

上一条: 下一条:
{}3802器物上用以承受别的物体的凹下的部分;槽儿。闽语。福建厦门〖〗。门~‖钻~‖编~在器物上划槽儿。下颏。吴语。浙江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今言下颏。」

函han

❶包含。张衡《南都赋》:“巨蟒~珠。”《汉书·礼乐志》:“人~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❷封套。《晋书·张华传》:“得一石~。”许浑《题灵山寺行坚师院》诗:“经~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销。”(经:佛经。)

函;信hán xìn

【同】 都可作名词;都是按照习惯的格式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给指定的对象看的东西。
【异】 “函”是文言词,在古代可指外面装有封套的信件;侧重于其庄重性,今沿用;多用于公务方面的信件;有庄重色彩;书面语。此外,还有匣、封套的意思;“信”没有这些意思。[例]复~已收到。“信”是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的常用词;使用范围很广。此外还有信用、信息、引信、凭据等意思;“函”没有。另外,“信”还有形容词用法,意思是确实,例如:信而有征;还有动词用法,意思是相信、信奉,例如:“信了我的话”;“函”没有形容词和动词用法。[例]写~应该按照书信格式来,这是规矩。

*圅hán

信件
 △ 公~|复~|~授。

函圅

❶匣子;套子:石~丨镜~丨书~。
❷信件:~件丨~电丨~授丨~购丨公~丨便~丨书~丨修~丨致~丨来~丨贺~丨唁(yan)~。
❸包容;包含:~义丨~数。

函hán

❶ 匣子:印函。
❷ 封套:五册装在一函之中。
❸ 信件:信函│函告│函授。

函hán

包含,容纳。比喻密布周围,形成保卫圈。《隋书·礼仪志七》:“车驾晨夜出入及涉险,皆作函。卤簿应宿卫军骑,皆执兵持满,各当其所保护方面。天明及度险,乃奏解函,挝鼓而依常列。”

函han

函大 函电 函告 函购 函件 函信 函授 函数 函索大函 便函 电函 调(diao)函 公函 贺函 回函 来函 书函 信函 唁函 致函 商调函 推荐函 函授大学 函授教育

❶含。《詩經·周頌·載芟》: “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鄭玄箋: “函,含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 “函,户南反。”
❷鎧。《周禮·冬官·考工記》: “燕無函。” 鄭玄注: “鄭司農云: 函,讀如國君含垢之含。鎧,饑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函,户南反。”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 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鄭玄注: “函,鎧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❸猶“容”。《禮記·曲禮上》: “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 鄭玄注: “函,猶容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函,胡南反。”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家具部 > 盛物具 > 函
函  hán

亦作“咸”。盒類容器。古多用置藏文書。後世書信亦稱“函”。五代以來,以函稱書套。《周禮、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國之祭祀,共其杖咸。”鄭玄注:“咸,讀爲函。老臣雖杖於朝,事鬼神尚敬,去之,有司以此函藏之,既事迺授之。”北周·庾信《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龜轉印函,蛇盤綬笥。”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三:“周顯德五年……貢猛火油八十四瓶,薔薇水十五瓶。其表以貝多葉書之,香木爲函。”明·梅鼎祚《玉合記·贈處》:“詩書户牖,真看縹帙千函。”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防護具 > 甲 > 函
函  hán

亦作“䤴”。即甲。《周禮·考工記·序》:“粤無鎛,燕無函。”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孟子·公孫丑上》:“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廣韻·覃韻》“䤴”下引作“䤴”。《釋名·釋兵》:“甲,似物有孚以自衛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鎧。”《梁書·元帝紀》:“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騎短兵,犀函鐵楯,結隊千群,持戟百萬。”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軟體部 > 腹足 > 蜬2 > 函
函  hán

同“蜬”。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章牘版籍部 > 版籍 > 書函 > 函2
2  hán

“書函”的單稱。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信函 > 函1
1  hán

信件。晉·傳玄《傳子》卷四:“[曹操]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乾隆乙巳,隨侍吾父于海寧官舍,芸于吾家書中附寄小函。”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物器部 > 受器 > 匭函 > 函
函  hán

即匭函。南朝陳時設。

机关之间互相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某种问题而使用的一种文书。又称“公函”。就行文关系分,有去函、复函两种。去函是主动给某机关发文,询问事项,商洽工作提出要求。复函是根据对方发来的函,给予明确、清晰的答复。函使用起来简便、轻捷,为了精减文件,提高效率,凡用公函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其它正式文件,故为各机关经常使用的一种公文。公函的用法: (一)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询问一般事宜或上级机关答复或催办下级机关有关事宜; (二) 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商洽、询问、答复有关事宜; (三)用函通知一般事项,代行“通知”之职; (四) 向上级请示一般较小的事,代行“请示”之职; (五) 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来文,若属一般事项则以“复函”行文,代行“批复”之职; (六) 对原发文件作微小的补足或更正时,也常用函。函即信。公函就是机关之间联系工作的公务信件。故其写作格式和普通书信相同。上款写明收文机关名称,落款写明发文机关名称和发文日期,并要加盖公章。函的篇幅较简短,写法灵活,询问、商洽、答复、要求事项,要把问题、意见、办法提明白,写清楚。行文要开门见山,简明朴素,恳切实在。不空发议论,寒暄、客套。但要尊重对方,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公函属正式公文,在撰写程式上和其它公文相同。

☚ 批复   公函 ☛

函hán

〖名词〗
关名。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东面有殽山,西面有潼津,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漕,深险如函,故名为函谷关(4)。 《苏秦以连横说秦》:东有殽、函之固。 ——东边有殽山、函谷关的险固。 《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贾谊过秦论上》:殽函之固,自若也。 ——殽山、函谷关的险要,依然如故。


函hán

〖动词〗
用木匣装(2)。《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用木匣装上后梁末帝和他的臣子皇甫麟的头,送进太庙。《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买了这五个人的头把它用棺材装上。

函圅hán

❶ 包含,容纳。《淮南子·诠言》:“夫~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
❷ 铠甲。《梁书·元帝纪》:“突骑短兵,犀~铁盾,结队千群,持戟百万。”
❸ 匣子。《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奉樊於期头~。”(头函:盛有人头的匣子。)用作动词,用匣子装。《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可谓壮哉!”张溥《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之,卒与尸合。”
❹ 信封。吴质《答东阿王书》:“发~伸纸。”代指书信。《世说新语·纰漏》:“(王)国宝主簿夜~白事云:‘荆州事已行。’”
❺ 量词。用于书信。《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书。”
❻ 函谷关的简称。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之固,拥雍州之地。”

原指封套。后引申为书信。傅玄《傅子》:“(曹操)每有疑事,辄以~问晔。”林则徐《与泉南》:“前曾寄二~,想可收到。”金问洙《与李登辉》:“每奉~电,如亲杖履。”鲁迅《致杜衡》:“看见雪峰,即达来~之意。”

☚ 四、因封装而得名   鳞函 ☛

函hán

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在公务中的来往信件。〔例〕光华公司致~各有关部门,以求解决三角债问题的合适途径。

☚ han   函复 ☛

*圅han

BAAF
❶匣子:镜~/剑~/石~/木~。
❷封套:这两卷可以合成一~/全套著作分成十~。
❸信件:公~/来~/~购/~授/~件。
❹〈文〉铠甲(见《玉篇》。

小箱

小箱

箧(竹~;书~;行~) 匦(票~) 盒(盒子;纸~;铁~;饭~;奁~) 函(函匣;函匦;石~;镜~)
藏衣服的小箱:衣箧
放诗稿的小箱子:诗箧 诗奁
用金银玉贝等镶嵌的小箱子:钿匣 钿函
镶嵌金银玉贝的首饰盒子:钿盒 钿合
古代装宝物的小盒:宝箧
藏书的玉盒:瑶函 瑶缄
书匣的美称:琅函
竹制的小箱:竹箧

另见:梳妆具

☚ 箱子   食具、筷子 ☛

铠甲

铠甲

甲(战甲;衣甲;金~;银~;铁甲;片~;锁甲;锁子甲;金锁甲;锁子错甲) 铠(铠仗;铁铠;钢铠;重~;锁子铠) 介(战介)函 铁衣 金锁
铠甲和兵器:铠仗
铠甲和短衣:铠襦 铠袄
戏曲中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靠(长~;扎~)
金黄色的铠甲:黄金甲
用鲛鱼皮做的铠甲:鲛函
革制的胸甲:鞈(鞈革)
以绣革制成的甲:鞅鞈
马的护身甲:马甲 马介
铁制的马甲:铁裲裆
全身铁甲:铁室
遮蔽全身的铁甲:铁室
光耀闪烁的甲衣:电甲
闪耀着寒光的铠甲:霜甲
坚固的铠甲:燕犀 石甲
精良的甲:坚甲(~厉兵) 精甲
(古代军人的防护衣:铠甲)

☚ 头盔   子弹 ☛

容纳

容纳

容(容留;包容) 阅 函(函受)盛 受 吞(吞纳) 含(含容) 取 包罗 包孕 包笼 茹内
容纳民众:容民
容纳不同见解:纳异
容纳而不问:容置
辱蒙容纳:谬容
宽容涵纳:容覆
包含,容纳:涵造 包纳
收留,容纳:收纳
同时容纳几个方面:兼容 兼包(兼包并容;兼包并蓄) 兼怀 该兼 兼容并包 并容广览 并包兼容 兼涵并包
把有关的各个方面都容纳进来:兼收并蓄并蓄兼收 并集兼收 兼收并畜 兼容并蓄
 兼收并蓄各家学说:不拘一绪
容纳各种方法:兼术
容纳的东西很多:撑肠拄肚 拄腹撑怀 撑肠拄腹
 覆盖面广,容纳量大:函盖充周
 涉及或容纳面广:涵古茹今
容纳一切:该遍 该载
广泛吸收容纳:兼收并容
(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容纳)

☚ 拜受   承接 ☛

包含

包含

包(包孕;包函;包涵;包藏;包吞;包畜;包蓄;包笼) 含(~水;~金;含蕴;含藏;含孕;苞含) 函(~义;~数;函括;函盖) 寓(~于) 孕 娠 体 蕴含 蕴涵 韫含 韫匵 涵容 浑涵 韬涵 弥纶 苞裹
表示含有的意思:含有
包含几个方面:兼该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
包含美质:含章
互相包含:相盈
包罗,包含:虚涵
怀藏,蕴含:韬韫
作品中蕴含了作者的兴致和情怀:寄兴寓情
暗中包含:隐含 隐寓 隐涵
包含很多:海纳 并包(兼容~)
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无所不包
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森罗万象
充分地含有:饱含 浸透
包涵甚广:深含 深涵 渊含 渊涵
内心深含怨恨和愤怒:积怨含怒
(总体中包括有:包含)

☚ 包含   包容2 ☛

传授

传授

传(~人) 授(遗授;指授;训授;转授;移授) 教
传授和学习:传习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的过程:教学
 教学方法:教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不悱不发
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给别人:传经送宝
把高超的技能和诀窍传授给人:金针度人金针度世
传授和继承:传承 传袭
 师徒间学问、技艺等递相传承:衣钵相传 衣钵相承
 前人学问、技艺等的递相传承:衣钵之传
 美德相继传承:重徽迭照
师父传业于弟子:薪尽火传
 师生递相传授:传薪 薪传
口说耳听,转相传授:口耳相传 口耳相承
以通信辅导方式的传授:函(函授)
当面传授:面授(~机宜)
用言语表达或传授:言传(~身教)
 口头传授:口传 口授
用说和听的方式传授知识:口传耳授
用口讲和手把手教的方式把技艺传授给别人:口传手授
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传心授 言传心授 心授口传 心传口授 口授心传
不形成文字,只是口头相传:口口相传
讲解传授:讲授 讲教
指导传授:指授
指点传授:指受
感化传授:感授
递相传授:相继 相传
正宗的传授:嫡传
私下里传授:私相传授
暗中把高超的技能和诀窍传授给人:金针暗度 金针偷度 暗度金针
一次次地反复传授教导:前传后教
用心教授:心授
一个派系的学术观点、技艺等数代一对一地往下传授:一脉单传
学术传授不绝:薪火
不是合适的人不传授:非人不传
平素没有积累,临时从这里学,又到别处去传授:现买现卖
错误的传授或传播:误传
(把技艺、学问教给别人:传授)

另见:教授 传给 技艺 学问

☚ 讲授   传授知识 ☛

个体物量

个体物量

用于家、店、房、门、窗、墙、阶、梯等的量:家(三~人;几~商店) 房(两~媳妇) 爿(一~店) 进(一~房) 座(一~楼) 幢 栋 所间 格 扇(一~花窗) 樘 槽(两~隔扇) 道(一~门) 堵(一~墙) 磴 级 层
用于家具、灯盏、什物、药物等的量:张(一~桌子) 堂(一~家具) 把(一~椅) 只(一~桶;一~箱子) 袋(一~烟) 炷(一~香) 顶(一~帽;一~帐) 盏(一~明灯) 支(一~烛;四十~光)
用于食物、药物的量:帖(一~而愈) 贴(一~膏药) 丸(每服一~) 味(缺一~药) 剂(一~即效) 服(煮三~) 料 餐(一日三~)
用于布、衣、被、线的量:匹(一~布) 幅(三~青布) 件(几~衣服)袭 领(一~大衣) 身(一~新衣) 绞(一~纱) 桄(一~线) 轴(两~丝线) 床(一~棉被)
用于容器的量:杯(一~酒) 盅 碗 碟(一~菜) 盆 桶(一~油) 壶(一~醋) 锅(一~汤) 罐(一~蜂蜜) 缸(一~水) 坛(一~子酒) 池(一~水) 听(一~饼干)筐(一~鱼) 篓(一~废纸) 篮箩 蔸(一~菜) 箱(一~书) 盆 匣(一~首饰) 笼(一~包子;一~猪肝) 瓢(一~水) 勺(一~米)
用于器具、器物、机器、车船等的量:把(一~刀) 具(一~棺材;座钟一~) 架(一~机器) 杆(一~旗)盘(一~磨;一~机器) 台(一~车床) 只(一~船) 部(一~车)辆(一~车) 艘(一~船)
用以计算车、马、轿、梯的量:
用于武器、弹药等的量:杆(一~枪) 枝(一~枪) 挺(一~机枪) 门(一~炮) 尊(一~炮) 张(一~弓)发(一~子弹) 颗 粒
用于纸、书、画、诗、歌、文件、影片、印刷物等的量:纸(一~空文) 张(一~纸) 本(一~书) 篇 章段 页 面 阙 首(赋诗一~) 曲(高歌一~) 支 部 函 册 份(发文一~) 套(一~书) 幅帙 帧(一~画) 轴(一~古画)票(投一~) 道(一~命令) 角(一~文书) 通(手书两~) 笔(一~好字)
用于手、指的或与它计的量:指(断其一~;长约一~) 掌(打一巴~) 把(拉它一~) 拃(两~一尺) 掐(一小~草) 捧(一~枣) 围(一~粗) 抱(一~大) 搂(一~粗)
用于气体、液体的量:股(一~香气) 朵(一~白云) 泡(一~尿) 滴(一~水) 汪(两~泪) 摊(一~水)泓(一~秋水) 点(雨~)
用于其他物品的量:封(一~信) 只(两~手) 口(一~井;反咬一~) 张(一~嘴) 眼(一~井) 条(一~心) 台(一~戏) 尊(一~佛)座(一~佛) 具(一~尸体) 道(三~防线) 卷(一~纸) 个(几~) 干(若~) 层(激浪千~)垓

☚ 事情、行动量   某种形状物的量 ☛

书信

书信

信(信函;信札;信简;旨信;梅信;梅花信) 书(书札;书函;书翰;书子;书状;书素;书题;书邮;书启;书问;书疏;书缄;书尺;书柬;贴书;素书;尺书;咫书;音书;雁书;鸾书;系帛书;青鸟书;咫尺之书) 函(函件;函牍;函片;函札;函书;函柬;函问;尺函;公~;鳞函) 柬(书柬) 简(简札;简牒;简牍;简素;简毕;简翰;简帖;简墨;简缄;简尺;简椠;书简;素简;尺简;邮简) 缄(缄札;缄素;缄书;缄翰;鸾缄) 札(札翰;素札;霜札;尺札) 牍(尺牍;素牍;赤牍;竿牍;觚牍) 笺(笺函;笺札;笺牍;笺书;笺简;笺缯;尺笺;邮笺;素笺;鱼笺) 翰(翰札;尺翰;音翰) 鸿(鸿雁;鸿使;鸿信;鸿音;鸿鱼;鸿鳞;飞鸿;金鸿;麟鸿;鸿雁书)鲤(鲤书;鲤素;尺鲤;素鲤;双鲤) 鱼(鱼封;鱼封;鱼函;鱼讯;鱼信;鱼契;鱼素;鱼书;鱼笺;鱼缄;鱼雁;鱼幅;双鱼;鱼中素;五色鱼;鱼封雁帖;鱼书雁帖;鱼书雁信;鱼书雁笺;鱼书雁字;鱼书雁札;鱼书雁帛;鱼书雁足;鱼肠尺素;鱼肠雁足;鱼肠雁书;鱼笺雁字;鱼缄尺素;鱼笺雁书;鱼信雁书;鱼字雁书;鱼绫雁帛) 椠(蒲椠) 羽(羽书;羽鳞;羽翰;鳞书羽信) 疏(牋疏) 椷(椷书) 雁(雁足;雁帖;雁帛;岭雁;雁帛鳞笺;雁素鱼笺;雁帖鱼书;雁字鱼书;雁信鱼书) 文鳞 白鳞 尺纸 尺帛 尺素 尺题 尺一(尺一书) 尺楮 尺蹏 八行(八行书) 检素 毫素 邮筒音邮(企望~) 音徽 驿音 手启启劄 风牋 告教 旨问 旨告 旨示 笔椟 鳞羽 鳞素 鳞迹 鳞游 鳞鸿 鳞翼 鹅溪素 白绢斜封
简牍书信的总称:书牍
书信或递送的文件、印刷品:信件 青泥信
信札、帖子:柬帖
音讯,书信:雁鸿
书信极少:鸿稀鳞绝
书信或消息受阻不通:黄犬音乖

另见:书写 音信 信使 笺纸 邮递 传递 交往

☚ 书信   各种书信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套子

套子

装文件、书刊等的套子:函 封套
文书的封套:书函
封缄着财物、文书等的封套:封包
包装诗稿的封套:诗帙
信件的套:信封 信壳 椷封
包书画的布套:
(装衣、被等的袋状物:套子)

☚ 各种用途的袋   棍棒 ☛

函圅hán

胡男切,平覃。
❶包含;容纳。《汉书·礼乐志》:“~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❷同“”。铠甲。《周礼·考工记·梓人》:“燕无~,秦无庐。”
❸匣子;封套。庚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龟转印~,蛇盘绶笥。”
❹书信,信函。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芸于吾家书中附寄小函。”

〖函〗 粵 haam4〔咸〕普 hán

❶ 包容,包含。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臣聞天者羣物之祖也,故遍覆包〜而無所殊。」
❷ 匣子。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奉樊於期頭〜。」
❸ 裝進匣子。《史記.刺客列傳》:「乃遂盛樊於期首〜封之。」
❹ 信封。吳質《答東阿王書》:「發〜伸紙。」(打開信封,拿出信紙。)
❺ 書信,信函。李商隱《隋宮詩》:「九重誰省諫書〜。」
❻ 特指函谷關。《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孝公據殽〜之固。」(殽【粵 ngaau4〔餚〕普 yáo】:崤山。)

古代军将防身的铠甲,以兽皮(犀、兕)或金属制成。《周礼·考工记》:“犀甲七属,兕甲六属。”注:“属读如灌注之‘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革坚者札长。”札为甲上用皮革制成的叶片。

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通报情况、进行一般工作联系时使用的公文。有公函和便函两种;公函又分来函和复函,有完整的公文格式;便函没有完整格式。

函圅hán

❶匣,套封。如:石函,镜函。
❷古代军将防身的铠甲,以兽皮(犀、兕)或金属制成。《周礼·考工记》:“犀甲七属,兕甲六属。”注:“属读如灌注之‘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革坚者札长。”札为甲上用皮革制成的叶片。
❸现代公务信件。是以机关的名义与同级机关部门、不相隶属的机关部门或地方机关部门工作联系,上下级联系一般事宜或证明身份而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件。它实际上是一种公务信件。

又称“信”、函牍。一种常见的文体。它包括公函、便函两种。公函主要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等。便函则是联系其他事宜的(多用于个人之间)。函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严格的限制。一般由称呼、正文、结语(有时也可不要)、发函单位或个人全称、日期五部分组成。公函按照函件表明的事项又可分为:函请——表明希望对方办理的事情的要求;函知——表明要对方知晓的事项;函送——表明所报送的事物;函复——表明答复的事项。

☚ 经济合同   荣誉证书 ☛

函[圅]hán

❶ [书] (匣;封套) case;envelope: 镜 ~ a case for a mirror;
这部《全唐诗》分成十二 ~。This set of Complete Tang Poems is in twelve cases.
❷ (信件) letter: 公 ~ official letter;~ 复 reply by letter;write a letter in reply;~ 告 inform by letter;
来 ~ incoming letters;
索赔 ~ claim letter
❸ (姓氏) a surname: ~ 熙 Han Xi
◆函词 {数} function;
函电 correspondence;letter and telegram;
函洞 railway or highway tunnel;
函购 purchase by mail;mail order;
函件 letters;correspondence;
函授 teach by correspondence;give a correspondence course;
函授班 correspondence class;
函授部 department of correspondence;correspondence section;
函授大学 correspondence college;
函授辅导 correspondence coaching;
函授讲座 correspondence courses;
函授教材 correspondence texts;
函授教育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函数 {数} function;
函数表 function table;plotted table;
函索即寄 send (samples,etc) upon request by mail;
函项 {数} function;
函冶 a surname;
函与 a surname;
函约 make an appointment by letter;
函子 functor

❶case;envelope
❷letter
便~ informal letter/复~ letter of reply/公~ official letter/贺~ letter of congratulation/唁~letter (or message) of condolence/致~send a letter;write to sb/~告inform by letter/~件letters;correspondence;mail/~件分发器mail exploder

函,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或體作
从矢在器中會意, 異體作 “圅”。本義是皮質盛矢之器。 引申之,盛物之器亦曰函,如劍函、鏡函。封套亦曰函,如信函、書籍之函。甚而類似封套之物亦曰函,如鎧甲或稱函。鎧甲是古代戰時護身服裝, 用金屬片或皮革製成, 故後或增 “金”旁作 “䤴”。文獻中的 “函人” 即指製造鎧甲的人。“函”用於盛物,故又有包含、容納義,與 “含” 義近。有人認爲,盛矢之 “函” 的意義可能晚於 “包含” 的意義。由 “函” 字孳乳,增水旁則爲 “涵”,義皆相因。“函” 在卜辭中或用本義。銘文或通 “陷”,陷入。或通“虔”,敬順。或用作氏族名、人名。
楚簡帛文作,後二字形與小篆或體形近,隸定作“肣”。提示:《説文》以爲 “肣”是“函” 的俗字,訓爲 “舌”。出土文獻中 “肣”或用爲斂義,讀qín。《集韵·侵韵》:“肣,斂也。”或假借爲 “禽”(擒)。又,从甲骨文、金文字形可知,後世“函” 中的 “”形實是“矢”形的訛變, 故不知本形及其訛變則本義難解。

函hán

(甲) (金) (篆)
本为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像一枝箭装在袋子里,本义就是盛箭的袋子,南北朝后称为“矢橐”,引申为盛物的匣子与把物盛在匣子或套子里。故信件叫“函”。隶书发生了形变。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han
阳平:涵(包涵)
去声:菡(菡萏,即荷花)

*圅;hán

(8画)

【提示】起笔是横钩,第二笔是竖钩; 旧字形起笔是横,第二笔是竖折折。

*函〔圅〕hán

8画 凵部 
(1) 〈书〉 匣;封套:石~|镜~|全书分装四~。
(2) 信件:~件|~授|公~|来~照登。

函圅hán

甲骨文和金文象箭(矢字倒写)在囊中。小篆和隶楷讹作“圅”,现作为异体字,见《异体字表》。再讹作函。本盛矢器。引申为盛物器。如匣、套等。如:信函|书函(书套)。转义专指信件。如:函件|来函|公函|函授。转为动词,包容,包含。通“含”、“涵”。古代同声母,韵母也都是闭口韵。

函圅★异◎异★常◎常


hán象形,甲骨文、金文象盛有箭矢的箭袋或箭匣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圅”或“函”。本义为箭袋或箭匣,引申为包裹物件的匣子、封套、信件等。《异体字表》以“圅”为异体字。
【辨析】
❶“函”的后起义较多,与“圅”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以“函”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ɑn,但声调不同。hán:涵∣hàn:菡。

(hán)

亦作“肣”。胡男切。舌也。从𢎘,“”象舌形,亦象花蕊形。
【按】肣,在此處音hán,指舌頭。一音qín,收縮也。又音hàn,指牛腹。

隶hán

【析形】象形字。古文字形外为箭袋,内为矢(箭)用以烘托,表示像盛矢之器。
【释义】本义是箭囊。因为箭是装在袋子里边的,因此引申为包含、包容,又引申指匣子、封套。[镜函]镜匣子。[书函]书套。后来又引申指信封,因为信封是一个装信的袋子,再引申指书信。在现代汉语里,“函”不大单独用,通常带着“信件”的意义去做构词成分。[函电]信和电报的总称。[函授]以通信辅导为主的教学方式。[贺函]贺信。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frame is a quiver.Within the frame is an arrow,meaning the device to contain the arrows.
【original meaning】A quiver.

𢎘

*𢎘(函)gəm

[甲骨] ()
[金文] ()
[小篆] 《說文》: ,嘾也。 艸木之華未發函然。 象形。 凡𢎘之屬皆从𢎘。 讀若含。 (七篇上)
《說文》: ,舌也。 舌體𢎘𢎘。 从𢎘。 象形。 𢎘亦聲。 , 俗函从肉、今。(七篇上)
𢎘自函字析出, 函為裝矢之皮袋形,有封口。

☚ 十   及 ☛
000014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