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内庭 内庭 nèitíng 足陽明胃經穴。在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因趾縫如門,喻其在納入門庭之處,故名。主治胃痛,腹脹,泄瀉,便秘。始見於秦漢典籍,沿稱至今。《靈樞經·本輸》:“溜於内庭。内庭,次指外間也,爲榮。”《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内庭主治痞滿堅,左右繆灸腹響寬,兼刺婦人食蠱脹,徑經頭暈腹疼安。” 内庭nèi tíng〖名词〗 王宫 王宫宫(宫廷;宫闱;轩宫;灵宫;紫宫;日宫;紫微宫) 阙(阙下;京阙;城阙;龙楼凤阙) 禁(禁户;禁庭;禁廷;禁掖;禁居) 宸(宸居;宸宇;禁宸;玉宸;槐宸;黼宸) 黄屋 寿宫 紫禁 金舆 阶闼 鸾门 鸾庭 高头 青蒲 星关 皇居 殿廷 云幄 紫阁 殿舍 紫殿 龙殿 轩阶 星闱 紫庭 紫微 紫垣 紫极 紫台 紫闱 枫墀 枫陛 鸾掖 鸾庭 鸾门 凤闱 高头 铜龙门 铜龙楼 铜龙馆 紫微垣 ☚ 宫室 皇宫 ☛ 皇宫 皇宫禁(禁省;禁墙;仙禁;禁中门) 内 皇居 皇闱 皇闼 京阙 宫掖 宫极 宫省 宫陛 宫幄 宫圈 宫钥 宫雉 凤闱 清防 黄闱 黄闼 殿舍 帝乡 门馆 ☚ 王宫 后宫 ☛ 内庭经穴名。代号ST44。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荥(水)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处;或于二、三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之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发热,头痛,牙痛,口,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内庭Neit'ing系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取穴:在足第二、三趾缝间,第二蹠骨关节前外方凹陷中。施针时向上方斜刺0.5~1寸。主治鼻出血、牙痛、腹痛、腹胀、腹泻、三叉神经痛、足背痛等。 内庭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荥穴。位于第二跖趾关节前方,二、三趾缝间的纹头处。主治:齿痛,口,喉痹,鼻衄,腹痛,泄泻,足背肿痛等。直或斜刺0.3—0.5寸;可灸。 内庭 内庭足阳明胃经穴。取穴:在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见图2-1-4)。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肠疝痛。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运针,其针感沿胃经循线上行至胫、股、腹、胃,甚至达咽、前额及面部。艾炷灸3~5壮;艾条灸3~7分钟。 ☚ 天枢 梁丘 ☛ 内庭nèitínɡ经穴名。代号ST44。出《灵枢·本输》。属足阳阴胃经。荥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 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发热、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痢疾等。直刺或斜刺0. 5 ~0. 8 寸。灸3 ~5壮或5 ~10 分钟。 内庭 内庭S44Neiting足阳明胃经穴。首见《灵枢·本输》。本经荥穴,又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位于足背第二、三趾缝间的缝纹端。正坐或仰卧取之。局部有足背静脉网; 并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一般直刺或斜刺0.3~0.5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 陷谷 厉兑 ☛ 内庭指宫廷之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