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关东文化大辞典︱关东 关东 我国东北地区的泛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皆处山海关以东,故名。又以此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关外之别称。此称之由来,历数千年之演变,与历代修长城更与明筑山海关有直接关系。 明以前, 早在尧舜时, 已将今辽宁省置幽、营二州; 夏商之时, 将二州分别归入冀、 青州; 至周初, 称 “肃慎、 燕、 亳, 吾北土地”。 肃慎自尧舜时代已居住白山黑水之间。周之东北疆域,远达黑龙江流域无疑。战国时期,燕国于东北置辽东、 辽西、 右北平郡 (部分地区)。 东北地区设郡自此始。 秦至两汉, 国家统一, 在今三省建制已初具规模。 其后, 历代相沿, 多袭秦汉郡县之制。 至隋唐, 东北疆域空前发展。 首设安东都护府,其下设都督府9、 州41、 县100, 辖今辽宁省境, 兼辖朝鲜。 更远至黑龙江下游, 置黑水都督府,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东海郡王,是为渤海国;又于乌苏里江口今伯力地设勃利州;在前苏联滨海地区设越喜都督府等。据其府州之设,唐时已把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鄂霍次克海,西自贝加尔湖以北这一广大地区置于其管辖之下。辽金崛起于东北,基本承袭唐代疆土。至元又远出汉唐之上,将今内蒙古及外蒙部份纳入东北疆域,于辽阳设行中书省,另设岭北行省,以辖东北全境。于行省之下, 设路、府、州、 县, 建制更趋完备。入明, 东北区域与名称始有重大变化。 为防御蒙古和女真人,洪武14年 (1381),命徐达在今山海关长城处筑关城,将秦汉以来所修长城与关城连为一体, 背山临海, 故名山海关。 自此成为关内 (里) 外的一道人工分界线, 也是塞内外之界线。明在今北至开原, 南至旅顺; 东至鸭绿江, 西至山海关, 大致为今辽宁省境, 设辽东都司于辽阳,下置25卫、 2州。 于黑龙江下游特林设奴尔干都司, 设卫400余, 辖开原以北, 至大兴安岭内外的辽阔领土。 明时, 开始形成对东北的新的区域概念, 称东北为 “关外”、 或“关之东”, 已在官方文件及官书如 《明实录》 中正式使用。 至清, 先后析东北为三省。 顺治六年 (1649)设奉天昂邦章京, 为设辽宁行省之始。 后改为 “镇守盛京等处将军”; 吉林省之设, 始于顺治十年, 称宁古塔将军, 并辖黑龙江。 后移治今吉林市, 命为吉林将军; 至康熙二十二年 (1683), 设黑龙江将军, 治所先瑷珲, 后移至齐齐哈尔。 所辖北至外兴安岭, 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 到19世纪中后期, 为沙俄强逼, 疆域缩至现今边界。 约自清初以后, 以东北为 “关东”, 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称呼, 并进入清官方文件、 官私史书, 被广泛使用。 晚清时, 又有“东三省”、“东省”等称谓。 当代则以其地理位置, 泛称三省为 “东北”, 而关东之名遂致淡化, 但关内一些地区民间仍习惯称关东。 关东三省自古以来便逐渐形成一大行政区域,且同处边疆, 民族杂处,更以其山水相连,浑然一体, 气候无大差别,而自然地理与经济皆相近或相同。该区域,西北与北部为大小兴安岭,东南则有长白山系,有千山连接, 一直延伸至辽东半岛。 西部, 沿渤海湾横亘医巫闾山。整个区域, 大体包容在两大山系之间。南有辽河水系及太子河、浑河诸水,注入渤海,东侧为黄海,与山东隔海相望。东南有鸭绿江、 图门江, 成中朝天然分界线; 中有松花江及嫩江, 北泻千余里, 汇入黑龙江, 至东又有乌苏里江, 皆与前苏联为邻。 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大平原纵贯南北。全区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 物产丰盛, 可谓得天独厚。建国后,该地区已成为国家的钢铁、煤炭、 重型机械、造船及农产品如大豆、 玉米的生产基地。 科技、 文化、 教育亦与关内鼎足。 她以空前雄姿屹立于东北亚。 |
☚ 关东文化大辞典︱仿皮囊陶壶 (青铜时代) 关东文化大辞典︱兴城海滨 ☛ 00009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