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和郡县图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和郡县图志

 唐地理总志。北宋时,因图佚失,也称《元和郡县志》。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唐李吉甫纂。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李吉甫,字弘宪。生于乾元元年(758年),卒于元和九年(814年)。河北赞皇人。大常博士、中书侍郎。后久任外官。元和二年和元和六年两度入相。曾任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著有《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十道图》、《删水经》、《元和郡县图计簿》等书。
 《元和郡县图志》按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规划的十道为纲,以当时的四十七镇为据,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每府、州下附载“府境”、“州境”,记述该府州东西南北若干里的界域,并各府、州至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及邻接诸州的里距,称为“八到”。在每府、州下创有“贡赋”一项,记述开元、元和的贡赋。该志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疆域政区方面:唐前期疆域辽阔,安史之乱后,疆土缩小。该志记述元和时唐朝的疆域东至辽河流域,西至陇山,北及阴山,并追溯至周秦两汉时代。二、自然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但自北魏至唐元和的三百年中,河流湖泊变迁很大而无书记载。该志按县分别记述大小河流湖泊,有河流五百五十条,湖泽陂池一百三十多个。这不仅使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河流湖泊分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据以与《水经注》所载相比较,以了解三百年内的前后变化。三、经济地理方面:所记“贡赋”一项反映各个地区的物产分布及特产、矿物、手工业与水利设施等情况。四、人口地理方面:记载了两个时代的户口数,一为盛唐的开元时代,一为唐后期的元和时代,这样可以进行比较,看出唐朝前后不同时期的人口增减与分布。
 《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很有名的总志,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编纂原则上反对厚古薄今、美化州邦人物,批评采谣俗而失实,谈丘墓征鬼神,主张写山川丘壤,必载“攻守利害”,以求达到修志实用的目的。但载事面不宽。不能提供元和年间完备的资料。
 版本有:张几仲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刻本(现已不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本、光绪五年(1879年)金陵书局刊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一九八三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元和郡县图志

即《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

史籍。唐代李吉甫撰。全书共40卷,其中卷40《陇右道下》详记了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木垒、吉木萨尔、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等地)的户口、驻军及历史沿革等详情,对研究西域史、民族史有重要意义。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Yuanhe junxian tuzhi

唐代地理名著, 为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编撰人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宪宗时官至宰相。他力图惩前人之弊, 从政治、军事角度着眼编撰地理志, 于元和八年 (813) 完成此书。该书共40卷,又有目录2卷, 以贞观(627—649)时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州、府、县的等级、户数、沿革、四至八到、道里、贡赋、古迹、物产、山川形势、城邑、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宋代以后,此书的图和目录均已亡佚,故书名改称《元和郡县志》。原书在流传中散失颇多,多卷残缺。此书已成书1000多年,后代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方志, 基本都继承了它的编纂方法, 其影响极为深远, 同时史料价值也较高。

☚ 杜佑和通典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总志。元和初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 (758~814年) 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以当代年号为称。原书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 《目录》 二卷,共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 (639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按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以及贡赋、沿革、山川、物产、军事设施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 《元和郡县志》。宋以后 《目录》亦亡佚,志也残缺不全,今存三十四卷。《元和郡县图志》不但是我国现存最古的舆地总志,而且对于研究唐代的人口史,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敦煌文书   竹书记年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唐朝地理名著。又名《元和郡县志》,简称《元和志》。今存三十四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较完整的一部地理总志。唐李吉甫撰。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好学能文,知识渊博,二十七岁为太常博士,后历任忠州、彬州、饶州刺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宰相,翌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811)再次入朝为相。后暴病死。著有《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十道图》、《删水经》等,均已不传。
《元和郡县图志》是刻意之作,李吉甫深感于秦楚之际汉高祖攻下咸阳后,将军们争趋府库掠夺财物,只有萧何收取秦宫图籍,因而得知山川关隘险要、户口物资虚实,终于佐汉胜楚,取得天下。他以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而“审户口之丰耗,辨州域之疆理”,又是编撰地志的主要内容。所以,他裒集汉魏六朝各家地记,又采录《水经注》及《括地志》等文献,并依靠百余种实际资料,记述山川、城邑、户口、贡赋等,完成了这部巨著。原有图和志合为四十卷,目录二卷,共四十二卷。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项。唐元和八年(813)成书。北宋时图已亡佚,以后原志的四十卷又亡佚六卷半,今全书存三十四卷。
疆域地理和政区沿革是全书主体。唐宪宗时,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藩镇所割据,川西沦于吐蕃,但此书仍有十道,志在恢复旧土,使循名核实,具有深远意义。自然地理方面,此书继《汉书》和《水经注》之后,重视对河流湖泊的记载,反映了农业国家管理中水利问题的重要。在北魏至唐元和年间的三百多年中,并无比较详实记载全国河湖水域的地理书流传下来,而《元和郡县图志》按县记载了大小河流五百五十多条和湖泽陂池一百三十多个,较全面详实地反映出唐代河流湖泊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比《汉志》和《水经注》记载,可以研究水域变迁,堪称重要而珍贵的史料。经济地理方面,书中记载各地区物产分布情况,诸如各地特产、矿产、手工业、水利设施、监牧场地、马匹数字、冶官铸钱、产油矿井等等,有的州下,载有乡的统计数字,可据以推测有关地区开发的情形,这些成为研究唐代经济地理的重要史料。人口地理方面,书中对大部分地区记载了盛唐开元时代和后来元和时代的不同户口数,从而为研究安史之乱前后各地户口的变化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此书记载的建置沿革和其他地理内容,和《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地理志部分作比较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多可依据。因此,后来的《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等地理名著对此书多有引用。
此书的显著特点还在于多方面应用数字。除了上述乡数、户口数以外,又用多种方式标明方向距离。京兆府和各州郡都标明府境和州境,东西若干里,南北若干里。又标明八到,按八个方向分别通到某地若干里。各地所记的山川关隘、名胜古迹,大致都标明距离所属郡县(城)的方向里数。
《元和郡县图志》尽管在内容和体例上存在着失考和欠缺之处,但总的说来,它是一部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名著。不仅在内容方面为后世许多重要地理著作多所引用,而且体例方面对后世总志的编纂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元明清《一统志》所记的“四至八到”的编排方式,就都是继承了《元和郡县图志》的体例。又如此书中的贡赋一项,专记各地进贡物产的品种和数量,这一方式也为《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的地理志以及后世总志所袭用。另外,此书中由作者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地理现象,或是对前人记载的精彩引述,虽是零星片断,却往往相当生动精确。从九世纪初期来衡量,无论在范围还是内容体例等方面,都可肯定它是国际上杰出的一部地理著作。以后仿编的几部地理作品,有的反而不如它精彩。
最初的刻本是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的钞本刊刻的。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武英殿本,则是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后刊排的。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刊本(通称为江南本),吸取了武英殿本的某些长处,但不盲从,有些地方还胜过殿本。另外,此书还有仿明本、钱氏通经楼抄本数种。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贺次君点校的《元和郡县图志》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校勘记中还吸收了清代张驹贤的《考证》,包括文字校勘和考订故实等在匡谬正疵、探本溯源方面的成果,全书标点排印,后列《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三卷,另有南宋程大昌跋等十三则附录,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通用本。

☚ 大唐西域记   太平寰宇记 ☛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全国性总志的代表作。李吉甫撰,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成书。作者精于地理学,又两任宰相,熟习各方面情况,故所著详略得中,记叙有法。全书四十卷,以当时十道所属四十七镇为纲,分镇记载府州县户口、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物产、名胜古迹等,卷首并附有图。北宋后图佚,遂称《元和郡县志》。该书着眼现实和实用,于户口疆境、形势险要,必实稽当时图籍为之,信实可据,是现存最古的较为完整的全国性总志。


元和郡县图志

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一部地理志。唐末李吉甫(758—814)撰。以公元813年的资料和情况为基础,按唐制分为10道47镇,每镇附有地图。记载郡、县的山脉、水系、居民、物产以及历史沿革,其体例已近乎近代的地志学或区域地理,历来被认为是总地志中编写最好的一部,对后世方志编写影响很大。

元和郡县图志

书名。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全书共42卷,其中目录2卷。元和八年(813年)成书。该书记述当时全国十道所属的府、州及属县的等级,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军镇要塞、兵马配置及镇守等项内容。每镇篇首有图,北宋时图佚,曾改称“元和郡县志”。现存34卷,为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反映了唐代疆土、国势实情。清代顾祖禹称该书“善其敷陈时事,条列兵戎,然考古无乃太疏”。是研究唐代中国军事地理的重要著作。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李吉甫撰。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地理学家。世代官宦家庭,27岁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德宗贞元八年(792)以后,久任外官,为明州长史和忠州、郴州、饶州刺史。自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宰相。使藩镇属郡刺史得自为政,限制了藩镇与刺史间的勾结。又“易三十六镇”,改变藩镇世袭的故习。同年,上《元和国计簿》十卷。三年九月,出镇淮南,为使相,“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两《唐书·李吉甫传》)六年,再入为相,封赵国公。配合精减冗员,纂《百司举要》一卷以明诸职。其间,监修国史,缀录两汉、魏、晋及周、隋故事,记其成败得失,名为《六代略》三十卷。又有《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八年 (813)二月,上《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其年十月,又请修天德军旧城以安军镇,使边军益壮,人心日安。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李吉甫以淮西为内地,不同于河北三镇,且四境无援,宜因时削平之,始为经度淮西之谋。不期暴病而卒,未竟此功。李吉甫出将入相,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削藩镇、筹边防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都与“建州域,物土疆”直接相关,“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以先前的地理书,大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尤其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为此,强调:“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元和郡县图志序》)这既是中唐以下“经世”思想的反映,也显示出这部地理总志的独特风格。所谓“元和”,是指成书于宪宗元和年间,而非记述“元和”时的疆域。李吉甫序称“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志合一,是其重要特点。其图北宋时亡佚,宋代以后又佚其目录,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今存共三十四卷。该书仍以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区划为纲,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十道:关内道四卷、河南道七卷、河东道四卷、河北道四卷缺一卷、山南道四卷缺二卷、淮南道一卷缺、江南道六卷、剑南道三卷、岭南道五卷缺二卷、陇古道二卷。当时,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藩镇割据,川西沦于吐蕃,李吉甫仍因十道划分,旨在恢复旧土,使之循名核实,用意深刻。同时,其书又正视现实,“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十道的排列,贞观十三年大簿以陇右道居六,此书却移至最后,以示其沦丧。书中记述重点为“四十七镇”,表明其所瞩目者是“强侯傲而未肃”。十道区划与藩镇割据不相一致时,该书承认既成事实,又刻意于其间的“攻守利害”。申、光二州,本隶淮南道。蔡州,本隶河南道。自李希烈至吴元济据淮西以来,申、光二州皆为蔡州节度使的支郡,故书中即以申、光二州归入河南道。原属淮南道的濠、泗二州归于徐州,李吉甫从“攻守利害”考虑,认为十分不妥,因立专篇记徐泗节度使,强调其“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同时,又指出濠州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越淮割地隶属徐州,朝廷几失淮南之地,就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也。”(卷九《濠州》)《元和郡县图志》在十道区划之下,分府或州、县,分别叙述,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府、州沿革。该书以唐代为主,兼及历代变迁,不同于《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只记沿革,不记当时。记述当时,凡其地军事意义显著,则大书特书。其二,府、州户数、乡数。户口之丰耗,虽为历代所重视,但各地理书都是一朝只记一次统计数。唐代户口统计,至少进行过三次,该书记录了前后两次的统计,即“开元盛世”的户口和“元和中兴”时户口。两相对照,可见“安史之乱”前后黄河流域残破的实际以及其间盛衰的转变。其三,府、州境界及四至、八到。“八到”是该书首创,先记至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里数,再记到邻近各州的里数,道里颇为清楚、明细。沿途地理形势,另有记述。此中,兼有某些域外的交通道路。其四,物产、贡赋。此前一些地理书也记物产,但记贡赋则是该书新立项目,扩大了记物产的范围。所记贡赋,主要是玄宗开元年间的旧规。其记物产、贡赋,多着眼于军需和财政收入两项。其五,府、州属县的沿革、山川、名胜。其中,以记农田水利和水利交通为多,并十分注意山川形势的军事意义。该书征引前人著述上百种,其中地理书约占一半,现今大都亡佚,四库馆臣称“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开启了北宋诸多地理总志之先。该书最初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的抄本刊刻的,但该刻本早已不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版,是经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后刊排的。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又刊行有“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十三年(1887),王灏编辑《畿辅丛书》,又据孙星衍本翻刻,依武英殿本补其缺漏。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初刊本祖本是清代抄本,刊刻时经过校勘,又吸收了武英殿刊本所长,1983年,中华书局据以校点出版,并参校了北京图书馆特藏善本等四种,又附以缪荃孙所辑《阙卷逸文》三卷。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书名,李吉甫撰。唐宪宗元和八年写成,因而得名。全书40卷,详记元和年间及其以前唐代十四道四十七镇的建置沿革,前有图而后有志文,所以称之为“图志”。此书以“道”分篇,以府、州为叙述单位,先注以府州的等第、开元和元和年间的户数、乡数,然后叙述历史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属县及其名山、名水、古城、古碛。卷40《陇右道下》详记唐朝汉族居民聚集的伊州(今哈密市一带)、西州(今吐鲁番市一带)、庭州(今木垒县、吉木萨尔县、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玛纳斯县等地)户口、驻军及历史沿革等详情,对研究西域史和民族史有重要意义。

☚ 李柏书稿   长春真人西游记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 因以当代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 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 每镇一图一志, 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 四至八到的方里, 开元、元和的贡赋, 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 故宋人改称 《 元和郡县志》。宋以后《目录》亦亡佚, 志也残缺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 全唐诗   《敦煌资料》(第一辑) ☛
000019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