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以诗礼发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亦题《诗礼发冢》、《二儒发冢》。战国寓言小说。庄周撰。原载《庄子·杂篇·外物》。陈蒲清等编 《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皆录入。作品描述:有两个儒士口念诗礼,却在那里挖坟盗墓。在上面放哨的大儒向墓穴里的小儒低声说:“天快亮了,事情办得如何?”墓穴里的小儒回答:“死者的裙子和内衣还没解开,我发现他口里含有一颗宝珠。”大儒一听,喜出望外,阵阵有词地嘱咐道: “《诗》里本来就说过: ‘麦苗青青,长在山坡。生前不施舍,死后含珠干什么!’ 你揪住他的头发,压住他的胡子,撬开他的下巴,慢慢地把宝珠取出来!”作品揭露了伪君子的卑鄙龌龊的行径,谴责了某些儒徒鼓吹仁义道德、诗书礼仪的伪善性。明代的罗勉道曾说:“《庄子》为书,恢恑谲怪。”(《南华真经循本》解题) 这篇作品以诗礼发冢的虚构情节,形成了启人深思的幽默,把被讽刺对象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微入妙,“恢恑谲怪”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礼是儒者的专业,发冢是盗贼的伎俩,完全同儒家的“礼法”专业相悖。两个儒徒所诵念的“诗礼”,竟成了他们偷坟劫墓的理论根据,这对于 “礼法”是一种尖刻的讽刺。作品开头直书的“儒以诗礼发冢”就显出作者的“皮里阳秋”;下写大儒和小儒的对话正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揶揄的态度。两个儒徒盗墓是有分工的。大儒守候在外面,看到“东方欲晓”,急催问冢里盗掘情形。小儒回答“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唇吻间掩不住欣喜和紧张的情状。他们在盗掘时还是满口诗书。作品最后又通过对话,对他们熟练动作进行渲染,描绘出他们在黑夜里干这种偷盗的事正是能手。作品描写生动,活画出两个恬不知耻的儒徒的形象。当然作品“形象的概括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俗儒的揭发”(公木语)。反动统治者争城夺地,窃家盗国,涂炭生灵,戕贼百姓,总是还要说一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以堵塞人民的口舌,以镇定自己的神经,这些不正是“儒以诗礼发冢”式的行径吗?还应当指出,作者在行文中所攻击的并不是所有的儒士,而只是一些凭借知识和口才以谋取利禄以满足贪欲的奸巧之徒。 ☚ 任公垂钓 诗礼发冢 ☛ 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先秦寓言。战国宋庄周撰。《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 ☚ 穆天子养马 雕传 ☛ 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①发冢②。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③,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④。’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⑤接其鬓,其⑥,而以金锥控⑦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庄子·外物》 【注释】 ①诗礼:泛指儒家经典。②冢:坟墓。③襦(ru):短上衣。④陂(bei):山坡。⑤青青之麦之句:诗句不见于今本《诗经》,可能是逸诗。⑥(hui):下巴上的胡须,泛指下巴。⑦控:敲打。 【意译】 儒生以诗礼为据来盗掘坟墓。大儒传话说:“东方已亮,事情如何?”小儒回说:“衣裙尚未解,口中含有珠。”大儒又说:“古诗有句云‘青青麦苗,生长山坡,生不施舍,死后何必含宝珠’,你只管揪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用铁锤敲开他的下巴,然后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万万不能损伤了口中的宝珠。” 【解说】 儒家的经典原是有许多合理内核可取的,然而一旦它成为真理的化身,也就成了一种人人可用的护身符;仁义道德原是做人的一种高尚文明的准则,然而一旦它成为圣贤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人格假面。在历史上,大凡那些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垂名后世的人们,总是挂着这种护身符,带着这种人格假面去制造丧尽天良的罪恶的。即使是那些灭绝人性的法西斯党徒,也总是打着文明的旗号,以文明的名誉,去干最野蛮残忍的勾当,以人道的言论,去掩盖最不人道的屠杀。古今中外的窃国大盗们,几乎无一不把自己打扮成最伟大的救世主。于是强权就是真理,强权就是仁义,强权就是一切。比起他们来,大儒小儒据于诗礼经典去盗掘坟墓,除了滑稽可笑外,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关名言】 行浊言清,机深见浅,到头来难挣展。一年,两年,根脚终须现。 ——冯惟敏 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①发冢②。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③,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④。’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⑤接其鬓,其⑥,而以金锥控⑦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庄子·外物》 【注释】 ①诗礼:泛指儒家经典。②冢:坟墓。③襦(ru):短上衣。④陂(bei):山坡。⑤青青之麦之句:诗句不见于今本《诗经》,可能是逸诗。⑥(hui):下巴上的胡须,泛指下巴。⑦控:敲打。 【意译】 儒生以诗礼为据来盗掘坟墓。大儒传话说:“东方已亮,事情如何?”小儒回说:“衣裙尚未解,口中含有珠。”大儒又说:“古诗有句云‘青青麦苗,生长山坡,生不施舍,死后何必含宝珠’,你只管揪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胡须,用铁锤敲开他的下巴,然后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万万不能损伤了口中的宝珠。” 【解说】 儒家的经典原是有许多合理内核可取的,然而一旦它成为真理的化身,也就成了一种人人可用的护身符;仁义道德原是做人的一种高尚文明的准则,然而一旦它成为圣贤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人格假面。在历史上,大凡那些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垂名后世的人们,总是挂着这种护身符,带着这种人格假面去制造丧尽天良的罪恶的。即使是那些灭绝人性的法西斯党徒,也总是打着文明的旗号,以文明的名誉,去干最野蛮残忍的勾当,以人道的言论,去掩盖最不人道的屠杀。古今中外的窃国大盗们,几乎无一不把自己打扮成最伟大的救世主。于是强权就是真理,强权就是仁义,强权就是一切。比起他们来,大儒小儒据于诗礼经典去盗掘坟墓,除了滑稽可笑外,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关名言】 行浊言清,机深见浅,到头来难挣展。一年,两年,根脚终须现。 ——冯惟敏 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节录于《庄子·杂篇·外物》,战国庄子后学撰。该文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两位儒生以诗礼盗掘古坟的故事。天将放亮,盗坟未毕,大儒催问,小儒见死者口中有珠,不忍离去,便吟诗以证,所谓“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二人小心别开死者下巴,要“无伤口中珠”!这是一幕令人喷饭的喜剧小品,把礼乐与盗行相连的本身,已经蕴含着对虚伪礼教辛辣的嘲讽;其中对两位儒生以文质彬彬之态行野蛮粗鲁之事的滑稽可笑的举动的描写,更是富于喜剧效果;尤其是写他们为得到死者口中珠那种小心翼翼的丑态,所谓“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细致入微,维妙维肖,更增加了小品的讽刺的意味。 ☚ 濠上之辩 劝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