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偶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偶成 偶成
僧人释子以山林为静休之处,所以对山居景色的描写就成了僧诗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偶成》便是这样一首描写春日山居的小诗。 松荫、柴门,是古代诗歌、绘画中描写高人逸士形象时经常见到的背景,但这里却是写实。如璧自号倚松老人,自名所居为倚松庵,并另有诗专门写到他的这个山居的景色:“庵外无人谁过前,老松千丈独参天。”可见“松下柴门”是其清幽僻静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车马喧闹,没有人事相扰。下句“只有”二字,更突出其僻静无人,把上句隐含着的诗意,点得更加显豁。双飞的蝴蝶,于孤寂超尘的氛围中顿添了一个蓬勃生机。但翩翩双蝶似乎并没有引起诗人对春天的惊觉,隐含着对外在事物的淡漠之情,或许即是禅家“有无齐观”、“彼己莫二”理念的表现。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妨把诗的末联比作禅家的“瞬间顿悟”。蜜蜂两脾鼓鼓,大如蚕茧,使诗人猛然醒悟,原来山前的花儿又开了,春天来了。诗人不直接描写山花烂漫,蜂蝶飞舞,而是从蜜蜂采蜜反推到花儿盛开,使“山居不知年”的感觉在一番推理中出现,将直觉的观照,变成了一种复杂微妙的艺术想象,避免了常用的物象色彩的描摹。末句“花又开”的 “又”字,似乎又把这瞬间的顿悟推入了无尽的时间长河。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在禅宗人与自然“彼己无二”的关系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世俗的人生苦短的慨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诗的理趣,将禅宗静默观照到瞬息顿悟的过程程式,运用于诗的构思,使这首小诗独具巧思。 ☚ 如璧 唐庚 ☛ 偶成程 颢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程颢,连同其弟程颐(1033—1107),合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鼻祖。其哲学思想是唯心的,包含了很多佛、道的内容,和朱熹的观点是一致的,并称“程朱学派”。《偶成》诗就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觉”,醒也。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 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待。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亦即颔联所谓的“静观”。“思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结果,就可以抽象出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按照二程的理学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们认为,天之生物有贵贱等级的区别,有大小,有长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程颢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 毛泽东同志曾说,宋诗好发议论,味同嚼蜡。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哲理诗,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观察,而且有鲜明的形象伴和,给人以启迪智慧的理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能给人以启迪智慧的理趣。《偶成》诗,议论缺乏形象,加之其思想和今人相去较远,确给人有味同嚼蜡之感。至于今人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程诗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虽有相通处,但其内涵和实质已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应当注意的。 偶成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的词缠绵凄恻、哀婉动人,但她为数不多的诗,却因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绝唱而给人以粗犷豪放的印象。其实,清照诗中也不乏委婉缠绵之作,《偶成》就是其中一首,诗人在这首悼亡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亡夫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诗的开头就是对过去爱情生活的追忆。“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向人们展现了诗人和爱夫过去琴瑟相偕的恩爱时光。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他们不只是爱得诚挚浓烈,难分难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上。他们一起赋诗作画、漫游在美妙的精神境界之中。这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序》中就有过描述:“每获一书,即共同是正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之挚,情感之深,少人堪比,当然是“生怕离怀别苦”了。“人未登程,情已不堪。”即使是小别暂离也落魄销魂,也正如诗人在《醉花阴》中说的那样“人比黄花瘦”。诗人作《偶成》时,赵明诚已告世十余载,但诗人对亡夫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年年景色虽相似,但昔时携手共游的时光再也不能复得,这怎不使人痛彻肺腑,肝肠欲断?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实,然而就是这些不加雕饰的词句却造成了特有的凝重气氛和摄人心魄的力量。历经沧桑回首之时,昔日的幸福和欢乐,今日的孤独和凄凉交织在心头。诗人虽是在淡淡地诉说,内心却是在重重地叹息,诗人的语调是平缓的,但我们分明可以想见到她内心汹涌的感情波涛! 第三句“今看花月浑相似”中的“浑”字分量很重。果真“浑相似”吗? 不! 花和过去一样美,月和过去一样圆,而人却无法和过去相比了。过去是蝴蝶成双,今日是孤鸿哀鸣。诗人已不是过去的清照,她不仅失落了幸福甜蜜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朝夕相处的爱侣,真是“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啊! 在这里,作者以字面上的“浑相似”表达她“不相似”的内心情感和自身境况,从而顺理成章地转入“安得情怀似往时”的情感抒发。“安得”二字力透纸背,表现出诗人难以言状的伤恸之情。诗中两次提到“花月”,我们在“花月”的重复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把一腔酸楚的死别之苦置于美好的情景之下;从而构成强烈的环境和情感的反差,给全诗笼上一层悲凄的氛围。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作者另有一词曾这样写道:“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很明显诗和词的构思和意境都十分相似,但词所传递出的气势和情感远不如诗强烈。为什么?关键在于词用的是一个陈述句,即“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而诗用的则是反问句,句尾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足见诗人感情之强烈。“安得”也不只是普普通通的问句——“怎么可能”,而是完全的否定,即“再也不可能”! 本诗虽题为《偶成》,但并非成于偶然之间。诗人对亡夫的深深思念长期郁织、积淀在心头,偶触花月便迸裂而出。它只是作者悲苦凄凉心境的一点点流露,犹如受不了重压偶尔挤出来的小笋尖。但只要看到这个小小的笋尖,人们就会想到埋藏在大地深处的无数的笋子。同样,我们从李清照偶尔流露的怀旧之情中,也可体会到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无以言表的悲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最苦相思! 难诉相思! 《偶成》松下柴门昼不开,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脾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又开。 僧人释子以山林为静休之处,所以对山居景色的描写就成了僧诗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偶成》便是这样一首描写春日山居的小诗。 松荫、柴门,是古代诗歌、绘画中描写高人逸士形象时经常见到的背景,但这里却是写实。如璧自号倚松老人,自名所居为倚松庵,并另有诗专门写到他的这个山居的景色:“庵外无人谁过前,老松千丈独参天。”可见“松下柴门”是其清幽僻静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车马喧闹,没有人事相扰。下句“只有”二字,更突出其僻静无人,把上句隐含着的诗意,点得更加显豁。双飞的蝴蝶,于孤寂超尘的氛围中顿添了一个蓬勃生机。但翩翩双蝶似乎并没有引起诗人对春天的惊觉,隐含着对外在事物的淡漠之情,或许即是禅家“有无齐观”、“彼己莫二”理念的表现。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妨把诗的末联比作禅家的“瞬间顿悟”。蜜蜂两脾鼓鼓,大如蚕茧,使诗人猛然醒悟,原来山前的花儿又开了,春天来了。诗人不直接描写山花烂漫,蜂蝶飞舞,而是从蜜蜂采蜜反推到花儿盛开,使“山居不知年”的感觉在一番推理中出现,将直觉的观照,变成了一种复杂微妙的艺术想象,避免了常用的物象色彩的描摹。末句“花又开”的 “又”字,似乎又把这瞬间的顿悟推入了无尽的时间长河。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在禅宗人与自然“彼己无二”的关系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层世俗的人生苦短的慨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诗的理趣,将禅宗静默观照到瞬息顿悟的过程程式,运用于诗的构思,使这首小诗独具巧思。 结婚 结婚婚(婚媾;婚娶;婚会;婚对;婚耦;缔婚;成婚) 配(配匹;配偶;配属;配合;饰配) 媾 亲(成亲;继亲;结亲;做亲;就亲)偶(偶成;偶合;匹偶;偕偶) 妃齐体 成合 成房 成昏 成礼 成婣 成结 结发 结合 合好 合婚 合姓 合卺 合室 合匏 连理(连理杯;连理盘) 花烛 同衾 姻好 姻连 姻嫁 姻懿 匹配 匹敌 饰配 上头 结姻 跨凤 作合 束薪 结丝萝 办喜事 鹊驾银河 花烛红妆 同床共枕 另见:恋爱 日子 结合 仪式 婚礼 夫妻 感情 成家 过生活 ☚ 结婚 婚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