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林·伯蒂尔1899~1979Ohlin,Bertil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斯德哥尔摩学派的主要代表,197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生于瑞典克利潘(Klippan)。1915年考入兰德大学,两年以后转入斯德哥尔摩经济与商业管理学院,1919年获该校文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5~1930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1930~1965年回到斯德哥尔摩经济与商业管理学校任教授; 1965年退休后任该校荣誉教授。1938~1970年,俄林担任了32年之久的瑞典国会议员。1944~1967年任瑞典自由党领袖。1944~1945年曾任瑞典贸易部长。俄林曾于1969~1975年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与米德 (J. E. Meade) 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的主要学术著作包括: 《贸易理论》( “The Theory of Trade”,1924);《世界经济萧条的进程与阶段》 ( “The Course and Phas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Depression”,1931);《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1933);《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货币政策、公共工程、津贴与关税》(“Monetary Policy,Public Works,Subsidies and Tariffs as Means Against Unempolyment”,1934);《外贸与贸易政策》 (“Foreign Trade and Trade Policy”,1934);《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 (“Capital Market and Interest Rate Policy”,1941); 《稳定就业问题》 (“Employment Stabilisation”,1949)等。
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早在1922年,他在其博士资格预选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初步大纲,这成为他后来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1924年,在其博士论文及答辩中,他提出的贸易理论被认为是第一次较完整地阐述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区际和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体系。1931年,他把自己的贸易理论体系进一步加以充实、修改和提高,完成了著称世界经济学坛的著作 《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至此,俄林贸易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1.区际和国际贸易理论 俄林认为,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是由诸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空间交换的手段,因为这些生产要素本身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是不能在空间上移动的,例如土地就是不可移动的要素的典型例证。国际贸易不过是区际贸易的一种,因为,国家是区域中最重要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乃是区际贸易一般理论的主要应用。“区域” 概念是俄林贸易理论的出发点,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全世界可划分为若干大区域,并可再分为若干“次区域”。区域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存在着相对价格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就取决于这些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或相对稀缺性)。他还深刻地揭示了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密切联系。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俄林继承并发扬了其老师赫克歇尔 (E. Heckscher) 的国际贸易思想,认为在不同国家间存在着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差别,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相对价格的不同,价格差异又使得贸易交换有利可图,从而导致国家间的贸易交换。在没有特别阻碍及有关国家间需求差异较小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或国家所出口的,将是那种能利用自己丰饶资源的商品,所进口的则是那种自己稀缺资源的商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逐渐缩小,使原有的相对优势趋于均等。他还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反应、进口关税对贸易的影响以及规模经济对于贸易的作用,论证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劳动分工的形式、生产资源对分工的作用及对贸易交换的影响。这一理论体系后来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或地区利用贸易交换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3.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俄林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同国际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资本从甲国流入乙国,意味着购买力从甲国转移到乙国,结果乙国对甲国出口商品和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于是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恶化。而甲国由于购买力下降,对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的需求都趋于下降,因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两国间国际收支变动的程度,依存于两国边际进口倾向之和。若两国边际进口倾向等于1,则两国国际收支的两种相反的变动趋势互相抵消,国际资本的流动转化为产品和劳务的实物流动。如果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大于1或小于1,则实物流动将分别大于资本流动或小于资本流动,两国国际收支的相反的变动趋势也就不能相互抵消。
4.经济稳定政策 早在1927年,俄林在哥本哈根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时,就主张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用举办公共工程的办法,减少当时在丹麦普遍存在的高失业率。1934年,俄林在都柏林讲学时,对瑞典学派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时期,他多次发表论文或为政府起草报告,均极力强调国家垄断干预对于解决失业和复苏经济的关键作用。例如,他的 《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货币政策、公共工程、津贴与关税》著作就对瑞典政府当时制定政策起了重要作用。他强调了公共工程对收入、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研究了乘数作用,考察了新增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区别了税收来源的投资同借款来源的投资的不同效果。战后,俄林研究的重点从经济萧条问题转向过度需求和通货膨胀问题,研究了当时的“超充分就业”,认为过度需求的压力会造成频繁的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效率的下降,主张制定一种最佳充分就业目标,这一目标应低于当时的超充分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