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伏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伏藏从西藏地下发掘获得的古代佛教经籍的总称。据传说,八、九世纪时,莲花生等僧人曾把写好的佛教典籍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和古如·却吉旺秋先后掘得此类书籍,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僧人热特那林巴将其汇集刻印,通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僧人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并刻印的,称为北部伏藏。 隐藏1 隐藏1隐(隐占;隐昧;隐匿;隐避;遮隐;遁隐;潜隐;蔽隐) 藏(藏匿;藏蓄;藏掖;包藏;沉藏;苞藏;消藏;深藏;盖藏;暗藏;匿藏;寝藏;潜藏;沉藏;退藏;埋藏;蛰藏;窜藏) 闭(闭伏) 伏(伏匿;伏藏;避伏) 弢(弢钤;弢敛) 慆 屏(屏匿;屏处;屏藏;屏窜) 匿(匿藏;讳匿;沉匿;沦匿;没匿;违匿;漏匿;躲匿;蔽匿; 另见:藏起 埋藏 躲避 隐蔽1 隐瞒 掩盖 ︱公开 ☚ 隐藏1 隐藏不露 ☛ 伏藏藏族对发掘出土的佛教经典及其他书籍的称呼。相传八、九世纪时,莲花生等人为将佛教密法传于后人,曾将写好的经典埋于地下或置放在岩洞中,为后人所发掘。喇嘛教中除宁玛派外,其他教派均认为这些经典为掘藏者所伪造,不足征信。十二世纪中叶起,宁玛派中出现不少发掘伏藏的人。其中最著名者娘·尼玛窝色,发掘的伏藏称“上部伏藏”。由古如·却吉旺秋发掘的伏藏称“下部伏藏”。十五世纪僧人热特那林巴将”上部伏藏”和“下部伏藏”汇刻一起,通称“南藏”;十六世纪早期,由掘藏者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并汇刻在一起的经典称“北藏”。其中有不少是叙述吐蕃历史的典籍。如《五部遗教》、《莲花生遗教》和若干医书,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伏藏 伏藏藏族对发掘出土的佛教经典及其他书籍的称呼。相传8、9世纪时,莲花生等人为将佛教密法传于后人,曾将写好的经典埋于地下或置放在岩洞中,供后人发掘。藏传佛教中除*宁玛派外,其他教派均认为这些经典为掘藏者所伪造,不足征信。12世纪中叶起,宁玛派中出现不少发掘伏藏的人。其中最著名者娘·尼玛伟色发掘的伏藏称“上部伏藏”,由古如·却吉旺秋发掘的伏藏称“下部伏藏”。15世纪僧人热特那林巴将上下两部伏藏汇刻在一起,通称“南藏”; 16世纪早期,由掘藏者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并汇刻在一起的经典称“北藏”。其中有不少是叙述吐蕃历史的典籍。如《五部遗教》、《莲花生遗教》和若干医书,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番文大藏经 西域志 ☛ 伏藏 伏藏藏族对发掘出土的佛教经典及其他书籍的称呼。相传8、9世纪时,莲花生等人为将佛教密法传于后人,曾将写好的经典埋于地下或置放在岩洞中,供后人发掘。藏传佛教中除*宁玛派外,其他教派均认为这些经典为掘藏者所伪造,不足征信。12世纪中叶起,宁玛派中出现不少发掘伏藏的人。其中最著名者娘·尼玛伟色发掘的伏藏称“上部伏藏”,由古如·却吉旺秋发掘的伏藏称“下部伏藏”。15世纪僧人热特那林巴将上下两部伏藏汇刻在一起,通称“南藏”; 16世纪早期,由掘藏者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并汇刻在一起的经典称“北藏”。其中有不少是叙述吐蕃历史的典籍。如《五部遗教》、《莲花生遗教》和若干医书,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番文大藏经 西域志 ☛ 伏藏fu zang【佛教】Buddhist literature unearthed in Tibet 伏藏藏语称“朵儿”,意“埋藏地下之物”,实指埋藏于地下的经书。古代藏族僧人有将重要佛典和著作埋于地下、岩洞、古寺殿堂或梁柱下之俗,待多年后取出,公诸于世,视为珍宝。藏传佛教称之为“伏藏”。在藏族本教中亦有此举,故有“佛教伏藏”及“本教伏藏”之分。此类经典多为当代人所撰,托言前辈所为,加强其神密感。如《松赞干布遗训》(即《噶钦噶桂玛》)传为松赞干布所书,从大昭寺柱下掘出,故又称《柱间史》,实为后人所撰。又如《五部遗教》或《莲花生遗教》书中言为唐吐蕃时所著,但书末却涉及元朝蒙军入藏事,当为元代所著无疑。此类经典多与正史相合,或提供珍贵史料,不宜以“伪史”轻易否定。掘经书者称“朵儿顿”,意为“掘藏师”,有的家传专从此事。有的掘出经典多而珍贵者,被誉大掘藏师,如《五部遗教》等名著,书内即标名系德丹林巴所掘,多数藏学家推定此书实为此人所撰。藏史《贤者喜宴》有一专章,详载藏传佛教掘藏史。掘藏有“南部伏藏”与“北部伏藏”之分。以宁玛派者居多。其中名家有娘·尼玛约色及古如却吉旺秋,前者称“上部伏藏”,后者称“下部伏藏”。伏藏实际构成藏传佛教经典及著作中的一个专类。从《贤者喜宴》看,几乎分布藏区各地,而且有组织,有传承。“伏藏”埋藏地应视为古代藏传佛教的传播要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