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游桃花源记游记。清陈廷庆撰。一卷。廷庆字兆同,号古华,一号桂堂,奉贤(今属江苏)人。乾隆进士。曾官辰州知府。有《谦受堂集》。此《记》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记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记有大士堂及遇仙桥等景物。作者由山之奇险,领悟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义,以为读陶氏《桃花源记》, “亦当以不解解之”,“遽信实有其事,又不免为古人所愚矣。”此记之后三年,又作《后游桃花源记》,着重记景,有补于前记之阙。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前游桃花源记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字兆同,号古华,奉贤人,乾隆间进士,官辰州知府。著有《谦受堂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莅临辰阳,过桃源初游时所作。记抵沅江,舍舟而走陆路,行经桃源山下,适阴雨未散,乘兴而游至八卦亭,由云松上人向导登山腹,入大士堂,瞻谒敬礼,攀藤而登,北折至洞口,只见两旁绝壁,石扉双扁,洞前泓然为池,窈然为溪,流水涓涓不绝,泉籁悬空,绿荫夹道,万缘为之俱断。由遇仙桥而下,回瞻林岭,恍惚回出。今白马江距洞口数十丈,古今陵谷沧海之变,故自不同,无从征信。其读陶渊明之记与诗,自言不求甚解,渔人之真伪,神仙之有无,半信半疑也不复置辨,可称具有卓识。其背临大河之奔浑,今探古洞之幽胜,溯洄境异同名,不免萦怀梦牵,大有愿为武陵渔人之感慨,由此可见陈廷庆心志之淡泊。此书收入《小方壶舆斋地丛钞》第四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