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人才的源泉
邓小平指出: “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我们要热爱人民,自觉地坚持杰出的人才来自人民的观点。
(1) “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6页)这是说,杰出的人才的知识,才能都来自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才能够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2) 人民群众是杰出人才的母亲。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中指出: “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 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1页)一切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种子,把人民当作土地,牢牢地扎根群众之中,吸取群众中丰富的政治、精神、艺术养料,才能开花结果,顺利成才。
(3) 为人民服务是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在我国,一个人能否成才,重要的一条是看能否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怎么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对象、客体。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就是谱写个人的成才史,就是进行成才积累。我们每一个立志成才者,都应时时刻刻自觉强化人才来自人民的意识,持之以恒地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认为,强调杰出人才来自人民,与杰出人才带领人民是不矛盾的。他说: “革命事业需要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文选》第2卷96页)杰出人才是群众中的佼佼者,“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