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艺术
领导成效的大小和成败,关键在人。因为人是领导活动的基础和主体,它是制定领导方案和目标的主体,是实施和使用各种领导方案的主体。在领导活动的众多要素中,人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其它要素的功能都要由人来发挥。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领导,而科学领导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会计划、能组织、善指挥的大批领导人才。因此,在现代领导活动中,不断提高人事艺术是科学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1)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从事现代化生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军队团体有一套极其复杂的组织系统。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得很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即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主要有:目标的一致性与需求的相辅性,群体中每个人的个别性、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人际沟通等。
❶目标一致与需求的相辅性。目标一致是提高人际关系的首要前提。在群众中尽管每个人的个性差别很大,但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各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身上为对方不适应的特点以求得努力方向的一致性。这样人际关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好转。目标一致固然有益于搞好人际关系,然而群体中需求不同的个人也可以彼此间相互协助对方以实现需求的方式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目标一致的需求的相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努力中应该有意识使下属形成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他们在为此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就有了密切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如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奋斗的共同目标。但由于各地的生产水平,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在为四化奋斗过程中,全国人民不可能同步富裕,共同发展,而必然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者带动后进地区的人们,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性的思想基础。
❷群体中每个人的个别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对人际关系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个性相同或相反的个人之间都可能搞好关系,关键在于个性是否能够相容,现代领导艺术要求每个领导者对自己的下属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这种了解提出结论:某人与某人或某几个人和几个性格相容,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工作。日本的丰田公司就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申报制度”,——由职工个人自己声明自己的个性,以便领导者了解。对个性的准备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领导者正确的使用人,调动被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
❸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人际知觉提指对人对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与认识。领导学所注重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以人际知觉为依据决定今后与人相处的原则,亲近或疏远,相容或对抗。因此,人际知觉指导人的行动,把握人际知觉做出的反应称为人际反应。作为领导者应该重视人际反应。了解人际知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反应可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冲突型等,而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利弊。当然,有的类型主要是利大于弊,如合作型; 有的类型是弊大于利,如冲突型。作为领导者,心须具体分析每种类型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正常的人际知觉产生于相互交往,这就涉及到人际沟通即交流思想的感情。人际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上级和下级的纵向沟通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多种组织和众多领导人才进行管理的。而领导人才是分层次的,这就必然存在一个下级和上级纵向沟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息传递迅速,情况掌握准确,上下一条心,实现共同的领导目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沟通上、下级的关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既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脱离这一原则,上、下级关系协调就会出现庸俗化。而要坚持这个原则,必须反对那种搞人身依附关系、搞利益交换关系和宗派等级关系等错误做法。坚持党性原则,是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正常的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保证。同时,要坚持“工作第一”的原则。沟通上下级关系是为了做好工作,这是保证领导正确进行的重要条件。
坚持服从原则,下级服从上级,这是保证领导正确运行的重要条件。
当然,作为上级领导出现错误时,下级领导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士反映,应采取恰当方式予以纠正。
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工作做得好,就有利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各部门的特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就会形成互相排斥,增加内耗的现象,这对实现领导目标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在沟通同级关系时,要处理好“责人”与“责己”的关系。责备别人或被别人责备,难备会引起某种消极情绪; 而自责则无此忧虑,无论责人还是责己,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领导中发生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发生矛盾时,如果一方首先严于律己,常常能感染对方,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感情的沟通,否则,将激化矛盾。在领导中同级各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支持、了解,同级各部门间只是分工不同,各部门职能不尽一样,但其总体目标一致,没有任何理由将矛盾激化,增加感情隔膜。
(2)领导中的用人艺术。用人是领导艺术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因为人是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主体。所以,在领导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讲究科学的用人艺术。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需求的满足有关,而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需求。他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而五个层次之间又存在逐层满足,能产生激励效果的需求步步提高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安全得到保证。所以人的激励要求呈现出层次提高,各种因素交融的复杂的情况。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艺术,主要包括选人、用人和育人三方面内容。日本丰田公司1938年建成,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车公司之一,其产品在许多技术指标上超过了欧美国家。丰田经理石田退三在谈到丰田公司的管理经验时曾经说过:事业在于人。任何工作、任何事业,要想大发展,最要紧一条就是造就人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恩·布兰德主张在每一个经理桌旁的座右铭应该写有这样 一句话:最有价值的一分钟是投入人的一分钟。
选人。古人言“为政之本、在于任贤。”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否恰当,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事业的兴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就古今中外人人皆知的道理。西方一些领导人才认为,知人善任、激励优秀人才是“领导功用”的精髓。选人的前提是识人。要识别人才首先要重视人才和发现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识别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广集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才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级各类领导者的选拔,也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对人才既有德行的要求,又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德才兼备作为人才标准的一般抽象,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德才标准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德才兼备应以德为先。因为德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一种发端于内心的精神力量。德是才的基础和内在最重要的素质,是一种发端于内心的精神力量,德是才的基础和内在推动力,没有德提供“养料”,没有德的“甘露”滋润,是不会盛开人才之绚丽花朵的。德又是才的向导,无德之才是盲目的,劣德之才是危险的,因为它会把人才引到邪路上去,产生负效应。所以,识人要先观其德,而观其德则要察其“道”,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方面的问题。同时,识人要观其德,还要辩其才。以德为先,不是不要才。相反,无才的人,纵然德有多高,也无力无能报效国家。可见,德与才不能偏废,重德不重才会造成误事,重才不重德会把事情搞坏。
其次,注重实绩。
选拔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和唯文凭论,要把那些在实践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因此,在选拔人才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再次,扬长避短,量才适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切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如此,有优点、也有缺点,彼此伴生,相互交错。选人要注重德才兼备,但不求全责备,看人要看本质,看大节,看主流。周恩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声震中外的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又是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领导者。他善于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有关部门要调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当时传说顾先生要求每月薪金五百万元(指旧币,折合人民币五百元),不然就不去北京。这件事被周恩来知道了,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说:“中国有几个顾颉刚,他要五百万就给五百万嘛,但一定要请他到北京来。”顾先生听说这个情况后深为感动,向有关领导说明并无拿高薪的意思,表示马上进京。他事后感慨地说:“我从周总理的身上看到了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用人。用人的中心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努力在用人问题上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搞任人唯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自古以来在用人问题上就存在两种相反的标准,一种是任人唯贤,一种是任人唯亲。
历史证明,凡是实行任人唯贤,国家、民族就兴旺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得益。凡是任人唯亲,则造成国家、民族衰亡,人民受害。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打天下,变为治理天下。如何使那些戎马生涯,战功卓著的老帅们、将军和民主人士,一展其长,为新中国再立新功,周恩来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陈毅,人称儒将,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把大上海交给陈毅最恰当。傅作义将军曾在兴修河套工程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由他担任水利部部长,当能胜任。解放前一直拒绝做官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德才兼备,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恰如其分。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按照人才的不同等级,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把不同才能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这是周恩来的用人艺术特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所任用的人,必须信任,既被任用,而又不信任,受任者必然不能竭忠尽智地发挥才能,而对那些品质不良,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搞山头的人当然不能信任和重用。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此后始终是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不与国民党顽固派同流合污。但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在很长时间里,他看不清楚,因而感到矛盾和痛苦,终于离开祖国,漂泊海外。在重庆时,李四光曾两次见到周恩来,受到他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感召下,李四光决定回归祖国为新中国效力。1950年4月间,周恩来得知李四光夫妇离开伯恩默恩后,就不知其行踪。这期间曾传言李四光已到了台湾,不会回大陆了,但是,周恩业对李四光的信任毫不动摇,坚信他一定会回到新中国。李四光果然没有使周恩来失望,于1950年5月6日,偕夫人回到了北京,并很快被任命为地质部长。周恩来用人,不用则已,用则信,信而不疑,因而在他的周围总是聚集着一大批才华横溢而又肝胆相照的杰出人物,形成革命的中坚。周恩来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他对下属的不可动摇的信任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是没有什么力量能溶解得了的。
育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人事艺术的重要内容。
领导人才的涌现,取决于多种条件。人作为被领导对象,需要组织和领导的发现和培养,而他作为领导者,又必须掌握育人的艺术,去发现和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育人,就是要根据干部领导的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要根据各级各类领导的不同需要,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素质,又懂得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的优秀领导人才。
育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这是育人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的形式。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大发展时期,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基本的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各种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采取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本着急需、择优、全面培训的原则,造就出大批的领导人才。
要加快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在认识上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懂得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整个社会发的强大推动力。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纯消费领域的错误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教育的发展,不仅经济发展要受到影响,而且领导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也将是一句空话。
其次,要在政策措施上保证。为造就千百万领导人才大军,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规定。特别是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同一切打击和迫害知识分子的丑恶现象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领导学院和专业,通过业余大学、函大、电大等形式培养领导人才等。
第四,从实践中培养领导人才。如根据我国的实际条件,仅仅通过正规院校培养领导人才是不够的,通过实践培养领导人才,这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五,走出去,引进来,国外有很多先进的领导科学和领导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应积极地引进,同时继续派遣留学人员出国进修学习,这也是一条培养领导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否重视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前途的大事。
人事艺术
在领导活动的众多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的要素,其他要素的功能都要由人来发挥。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领导,而科学领导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会计划、能组织、善指挥的大批领导人才。因此,在现代领导活动中,不断提高人事艺术是科学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1.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从事现代化生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军队团体有一套极其复杂的组织系统。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得很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
2.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即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目标的一致性与需求的相辅性,群体中每个人的个别性、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人际沟通等。
(1) 目标一致与需求的相辅性。目标一致是提高人际关系的首要前提。在群众中尽管每个人的个性差别很大,但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各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身上为对方不适应的特点以求得努力方向的一致性。这样人际关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好转。目标一致固然有益于搞好人际关系,然而群体中需求不同的个人也可以彼此间相互协助对方以实现需求的方式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目标一致与需求的相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群体中每个人的个别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对人际关系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个性相同或相反的个人之间都可能搞好关系,关键在于个性是否能够相容,现代领导艺术要求每个领导者对自己的下属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这种了解提出结论:某人与某人或某几个人和几个人性格相容,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工作。日本的丰田公司就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申报制度”——由职工个人自己声明自己的个性,以便领导者了解。对个性的准备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领导者正确地使用人,调动被领导者的工作积极性。
(3)人际知觉和人际反应。人际知觉是指对人对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与认识。领导学所注重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每个人都以人际知觉为依据决定今后与人相处的原则,亲近或疏远,相容或对抗。因此,人际知觉指导人的行动,把握人际知觉做出的反应称为人际反应。作为领导者应该重视人际反应。了解人际知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反应可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冲突型等,而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利弊。当然,有的类型主要是利大于弊,如合作型;有的类型是弊大于利,如冲突型。作为领导者,心须具体分析每种类型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人际关系。
3.领导中的用人艺术
用人是领导艺术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因为人是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主体,所以,在领导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要讲究科学的用人艺术。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艺术,主要包括选人、用人和育人三方面内容。日本丰田公司1938年建成,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车公司之一,其产品在许多技术指标上超过了欧美国家。丰田经理石田退三在谈到丰田公司的管理经验时曾经说过:事业在于人。任何工作、任何事业,要想大发展,最要紧一条就是造就人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恩·布兰德主张在每一个经理桌旁的座右铭应该写有这样一句话:最有价值的一分钟是投入人的一分钟。
(1)选人。古人言“为政之本、在于任贤”。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否恰当,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事业的兴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就古今中外人人皆知的道理。西方一些领导人才认为,知人善任、激励优秀人才是“领导功用”的精髓。选人的前提是识人。要识别人才首先要重视人才和发现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识别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广集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才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级各类领导者的选拔,也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人才既有德行的要求,又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德才兼备作为人才标准的一般抽象,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德才标准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德才兼备应以德为先。因为德是才的基础和内在最重要的素质,是一种发端于内心的精神力量,德是才的基础和内在推动力,没有德提供“养料”,没有德的“甘露”滋润,是不会盛开人才之绚丽花朵的。德又是才的向导,无德之才是盲目的,劣德之才是危险的,因为它会把人才引到邪路上去,产生负效应。所以,识人要先观其德,而观其德则要察其“道”,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方面的问题。同时,识人要观其德,还要辨其才。以德为先,不是不要才。相反,无才的人,纵然德有多高,也无力无能报效国家。可见,德与才不能偏废,重德不重才会造成误事,重才不重德会把事情搞坏。
其次,注重实绩。选拔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和唯文凭论,要把那些在实践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因此,在选拔人才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再次,扬长避短,量才适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切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如此,有优点、也有缺点,彼此伴生,相互交错。选人要注重德才兼备,但不求全具备,看人要看本质,看大节,看主流。周恩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声震中外的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又是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领导者。他善于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有关部门要调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当时传说顾先生要求每月薪金五百万元(指旧币,折合人民币五百元),不然就不去北京。这件事被周恩来知道了,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说: “中国有几个顾颉刚,他要五百万就给五百万嘛,但一定要请他到北京来。”顾先生听说这个情况后深为感动,向有关领导说明并无拿高薪的意思,表示马上进京。他事后感慨地说: “我从周总理的身上看到了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2)用人。用人的中心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用人问题上必须努力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搞任人唯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古以来在用人问题上就存在两种相反的标准,一种是任人唯贤,一种是任人唯亲。历史证明,凡是实行任人唯贤,国家、民族就兴旺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得益。凡是任人唯亲,则造成国家、民族衰亡,人民受害。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3)育人。育人,就是要根据干部领导的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要根据各级各类领导的不同需要,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素质,又懂得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的优秀领导人才。
育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这是育人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的形式。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大发展时期,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基本的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各种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采取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本着急需、择优、全面培训的原则,造就出大批的领导人才。
其次,要在政策措施上保证。为造就千百万领导人才大军,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规定。特别是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同一切打击和迫害知识分子的丑恶现象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领导学院和专业,通过业余大学、函大、电大等形式培养领导人才等。
第四,从实践中培养领导人才。如根据我国的实际条件,仅仅通过正规院校培养领导人才是不够的,通过实践培养领导人才,这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五,走出去,引进来。国外有很多先进的领导科学和领导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应积极地引进,同时继续派遣留学人员出国进修学习,这也是一条培养领导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否重视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前途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