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斗米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斗米道 是东汉顺帝(126~144年在位)年间,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的。当时入道之人必须交五斗米,所以,人称之为“五斗米道”,又称“米道”。入道的道徒都呼张陵为“天师”,因之,也称“天师道”。刚入道的道徒叫“鬼卒”,所以,又称“鬼道”。 五斗米道早期民间道教组织。东汉顺帝元年 (公元 142年) 张陵创立于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入教者须交五斗米,固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一说张陵自称天师。) 奉老子为教祖,尊呼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初学道的人称“鬼率”,道徒中的骨干称“祭酒”。陵死传子衡,衡死传于鲁。张鲁占跨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东晋时,孙恩、卢循利用之发动农民起义达十余年。南北朝时分为南、北二派。至元朝演变为正一道。《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教派、人物(附) >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 wǔdǒumǐdào 亦稱“米道”、“鬼道”、“天師道”。早期道教一派。漢順帝時,張陵創於四川鶴鳴山,入道者限出五斗米供道,故稱。道徒奉張陵爲天師,故亦稱天師道。尊老子爲教主,奉爲太上老君。以《老子》爲主要經典,兼奉《太平洞極經》、《太清經》、《太玄經》、《正一經》、《五斗經》等。設二十四治爲傳教點,由祭酒爲骨幹,治理各治初奉道之鬼卒,另設鬼吏以司祈禱之職,爲人祈禱或以符籙治病。其教規統稱三天正法,包括誦習《老子》、不妄祀、有罪首過、符水治病、行章奏誓鬼神、行黄赤之道(男女合氣)、修路、立治、交纳信米等。陵死,傳子衡,再傳孫魯。漢末,魯於巴郡、漢中建立政教合一之政權近三十年,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降曹操。晉孫恩、盧循以五斗米道組織農民起義,達十餘年之久。南北朝時,經北魏·寇謙之、南朝宋·陸修静清整教規、修訂儀範,形成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唐宋以來與靈寳、上清諸派合流,至元代演化爲正一道。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漢末,沛國張陵學道于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琪,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其奉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三國志·張魯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典略》:“光和中,……角爲太平道,(張)修爲五斗米道。”宋·洪适《隸續》卷三引《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熹平二年三月一日……是召祭酒張普,盟生趙廣、王盛、黄長、楊奉等,詣受《微經》十二卷,祭酒約施天師道,法無極耳。” 米贼/世雄/世尊/宝王/牛王/仁王/如来/佛天/佛日/竺乾公/空王/觉王/觉皇/大导师/世眼/上士/开士 ☚ 甘教 米贼 ☛ 五斗米道【同义】总目录 五斗米道米贼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的一个派别,亦称米道、鬼道。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因受其道者须交纳五斗米,遂得名。《后汉书·刘焉传》记张道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祷祝符水给人治病为主要活动内容。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布五斗米道。除了用符水治病以外,还设立“静室”(一作“净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其道徒有祭酒和鬼吏,祭酒主传授老子《道德经》;鬼吏主为病者请祷。张鲁继承父祖业,开始传布五斗米道时,自号“师君”,称初来学道的人为“鬼卒”,入道较久已受箓的为“祭酒”, “祭酒各领部众”,即“鬼主”,也就是小头目;带领部众更多的大头目叫做“治(一作理)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三国志·张鲁传》)。他在刘焉支持下占领汉中后,又增加了五斗米道的一些内容。实行政教合一,“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 (同上),他还叫“诸路祭酒各起义舍于路”,里面备义米、义肉,让“行路者量腹取走”,不收任何费用。民犯小过,罚修路百步,犯法者,先原谅三次,仍不改正而后行刑。张鲁治汉中将近30年,当时汉中成了人民避难的“乐土”,《后汉书》称赞说:“民夷俟向”,《三国志》亦曰:“民夷便乐之”,“朝廷不能讨”。张鲁后投降曹操。相传西晋永嘉年间,张鲁之子张感自汉中移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道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有此世代传袭“天师”道号,故五斗一米道亦称天师道。晋代以后,五斗米道继续在民间传播,陈瑞、李雄、孙恩、卢循等都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创“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齐梁道士陶弘景广著道经,创“南天师道”。到唐宋时,南北两派合流,以后到元代演变成“正一道”。 五斗米道四川早期民间道教一大派。又称米道、鬼教。东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沛人张陵在大邑鹤鸣山 (一作鹄鸣山) 创立。因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称米贼。后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 (一说张陵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传说汉安二年 (143年) 已定传教点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川西北一带。陵死,传子衡; 衡死,传子鲁。祖孙三人被后世呼为三张,称陵为天师,衡为嗣师,鲁为系师,即三师之谓。但史载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光和 (178年~184年) 中,张修在汉中行五斗米道,以 《老子》 为主要经典。张鲁杀修夺位,实行政教合一,自号 “师君”,设置义舍救济流民,春、夏禁杀、禁酒,道民有小错令修路百步除罪。初学道者,名鬼卒,道徒中的骨干,名祭酒。相传新增传教点八游治,雄踞巴、汉30年,民夷乐之。建安二十年 (215年) 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以后随晋的统一,向全国扩展,成为道教正宗。后名称几经变易,由五斗米道而天师道,而龙虎宗,而正一道,延续至今,成为中国道教史上资格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的一个道派。 五斗米道 006 五斗米道道教派别。亦称米道、鬼道。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张陵创于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入教者须出米五斗,故名,道众尊张陵为天师(一说张陵自称天师),遂又称天师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张陵死后,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在四川传道。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达3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西晋后,教派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在下层民众中间秘密流传。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吸收儒家思想,清整道教,创立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北天师道;庐山道士陆修静采纳佛教义规,制定较为系统的斋戒仪范,是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两派与上清、净明、灵宝等派互相影响交融,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 道教 太平道 ☛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宗教流派。亦称天师道。东汉顺帝 (126~144年)时张陵创于鹄鸣山。尊崇黄帝、老子,并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追求成仙与消灾灭病。其教义大旨有:诵习《五千文》(即《道德经》);不妄祀;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修路;行黄赤之道(即男女和合之法);立二十四治,置祭酒;收信徒米五斗。当时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而且经张陵之孙张鲁的弘扬,形成气候,被视为道教的开端。 ☚ 道教 太平道 ☛ 五斗米道见“宗教”中的“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顺帝(126—144年在位)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因入道者须纳五斗米,故名。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传道,并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近30年。东晋时,孙恩、卢循曾利用五斗米道发动农民起义。北朝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改革道教,代张陵为天师,形成以礼拜修炼外丹为主要形式的北天师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形成南天师道。唐宋时期,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等符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 广学会 五旬节 ☛ 五斗米道wu dou mi daoWudoumi sect of Taoism,established by Zhang Daoling towards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五斗米道道教早期的一派。亦称鬼道、米道。东汉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一带创立。因入道者须交纳五斗米,故名。又因张陵自称天师(一说被尊为天师),亦称天师道。源于黄老道。崇奉黄帝、老子,并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尤重醮事章符。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初入道者称“鬼卒”,设“祭酒”掌管。教区称“治”,初建二十四“治”,后增至二十八“治”。信徒遍及巴蜀,影响远及洛阳。陵死,传子衡;衡死,传子鲁。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将五斗米道作了进一步发展,增设了许多新教义,如起义舍、修路、春夏禁杀、禁酒等,颇得时人拥护。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鲁降曹操,携其宗教组织及汉中民数万户迁徙北方,五斗米道遂北传。至晋,张鲁第四子张盛徙江西龙虎山,天师道重心便转至此。东晋时为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提供了宗教外衣,同时与江南民间信仰相结合,演化出了三洞经箓。南北朝时,北方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支持下,“清整”道教,倡礼度,重醮仪,改变以符水治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创立了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倡斋仪,史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斗米道古代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时,张陵在鹄鸣山(四川崇庆境内)创立,入道者每人出米五斗,因以为名。后其子张衡、孙张鲁世为此教首领。鲁曾任益州牧刘焉督义司马,率部众据汉中, 自号师君,以传其道。初入道者称“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称“祭酒”,各领部众, 多者为“治头大祭酒”。教规为诚信不欺诈,有病自省其过。并于路途中作义舍,置米肉,行者量腹取足。不置官吏, 皆以祭酒治民。民犯法, “三原” (三次赦免)然后行刑。张鲁割据汉中近三十年,后降曹操。此后五斗米道继续流传,后世天师道,即由其发展而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