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乡村建设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乡村建设派

乡村建设派

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一个农村改良主义派别。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原籍广西桂林。少年受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后支持革命,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潜心研究佛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提倡研究东方学。1921年发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宣称“决定搁置向来要做佛学生活的念头,来做孔家的生活”,为其以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和主张奠定了文化哲学思想基础。20年代中期到河南参加举办村治学院,1930年任山东邹平县乡村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不久又任邹平乡村建设学院院长,主持邹平乡村建设的实验,创办《乡村建设》期刊,并相继写作和出版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论文集》等一系列论著,依靠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等的支持,在山东邹平及附近的其他县进行了多年的乡村自救、乡村建设运动。在经济理论上,梁漱溟根据他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提出的文化哲学观点,认为人的意欲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化决定社会结构。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认为中国原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乡村国家”,不存在阶级,只存在职业的分野,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伦理亲情,孔子思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伟大代表。他又认为,中国农村虽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内的兵祸、匪患、苛征及礼俗风尚之改变而遭到破坏,陷入了危机,但“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所患不在外国侵略,……民穷财尽虽可忧,而所忧不在民穷财尽,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生息长养不难日有起功也”,“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识得问题所在,则知今日非根本上重建一新的组织构造,开出一新治道,任何事不必谈”(《乡村建设理论的提纲》)。他所说的新治道就是他的孔子之道,而他所说的新的“组织构造”与“社会秩序”,也就是“伦理本位”的乡村国家的社会组织秩序。他宣称,中国既然“原为乡村国家,以乡村为根基,以乡村为主体,发育蔚成高度的乡村文明”,就应“从农业引发工业; 以乡村为本而繁荣都市。……新社会的创成在此,中国的得救在此。”(《乡村建设的旨趣》) 至于农业如何引发工业,特别是工业如何发展,则语焉不详。基于上述思想,他反对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反对农村土地革命。在山东邹平进行改良实验期间,他在全县普遍没立村学、乡学,把村学与乡政府、乡学与区政府合而为一,使邹平乡村建设学院与县政府相结合,礼聘当地“齿德并茂”的“有识之士”担任学董,负责校务,依靠这套机构,对百姓进行文化伦理教育,提倡改良社会风尚,改进农业技术,开办各种合作社,使农民发扬“勤俭精神”,以“自己现成的劳动加工于自己现成原料,满足自己的需要”(《乡村建设理论》),达到农村自救。先建设好一个地区,再推广到其他地方,使中国民族得到自救。他在山东倡导的实验,没有也不可能取得其预期的成效,反而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以失败而告终。实验的失败实际上宣告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与主张的破产。

☚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

乡村建设派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是以维护封建统治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一个派别。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他认为中国社会只有职业的不同,没有阶级的分别,人与人是“义务关系”、 “情谊关系”。因此,“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问题”。而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1931年,梁漱溟在军阀韩复榘的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先后在邹平、菏泽等十余县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其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以“乡农字校”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乡村基层组织;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举办各种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改进会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