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九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九歌

九歌

《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据民间祭祀乐歌加工或改作。本为古乐曲名,借作组诗名称。“九”泛言其多,非指实数。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东汉王逸、宋朱熹皆以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系陈述敬神之意,抒其“怀忧苦毒,愁思沸郁”。今人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其中《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国殇》为悼念和颂赞死国战士之作,辞意壮伟。余各篇每篇祀一神,多描写神与神或神与人相爱,或欢乐,或忧伤,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文辞清丽婉转,富于民歌情调,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不少片段长期为人传诵,对后世文学颇多影响。

☚ 离骚   天问 ☛
九歌

九歌

《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作。汉王逸谓系本沅、湘间“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歌舞之乐”加工而成,见《九歌序》。王国维认为:“《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宋元戏曲考·上古至五代之戏剧》)闻一多则认为《九歌》即是“一种雏形的歌舞剧”,“严格的讲,二千年前《楚辞》时代的人们对《九歌》的态度,和我们今天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差别。同是欣赏艺术,所差的是,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罢了。”(《什么是九歌》)并著有《<九歌>古歌舞剧悬解》,通过划分原歌辞的演唱角色,补写舞台布景说明和调度提示等,将其整理成完整的歌舞剧剧本形式。

☚ 侏儒导   滑稽 ☛
九歌

九歌

楚辞篇名。屈原作。此为运用楚地民间祭歌形式写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袭用的是古曲的名称,据记载《九歌》属于夏乐,“九”是虚数,指由多个篇章组成的乐曲的意思。全组诗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馀各有不同内容,即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其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的关系。楚国南方沅、湘一带地方,民间风俗重鬼神,喜祭祀,祭祀时必定奏乐、唱歌、跳舞,并由巫觋装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鬼神故事,目的是讨得神灵的喜欢,以求得福祐。这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动。该组诗既保留了原来流传在楚地民间祭歌中的神话故事,又赋予了这些故事一些新的意义,并在艺术上作了很大加工和提高,在遣辞用意上与屈原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是屈原著作中的一组重要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写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的,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等。它所赞颂的神明主要是自然神,其内容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歌颂和热爱,同时也凝聚着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愿望。还有许多是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作品。在古代传说中,本多有这方面的内容,屈原则又根据民间恋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它们作了加工改写,使之成为一些十分优美动人的爱情歌曲。如《湘君》、《湘夫人》、《山鬼》、《河伯》、《大司命》、《少司命》等。《国殇》是《九歌》中具有特殊风格的一篇。它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描写,歌颂了楚国卫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明显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礼魂》作为一首送神曲,描写典礼完成时的场面,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绵绵不绝地进行祭祀的愿望。《九歌》的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而又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是我国抒情艺术的珍品。

☚ 离骚   东皇太一 ☛

《九歌》

《九歌》

楚辞篇名。战国屈原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按逸言沅湘之交,恐亦非是。《九歌》亦应怀王时作,原时不用,退居汉北,故《湘君》有北征道洞庭之句。逮后顷襄信谗,徙原于沅湘,则原忧益迫,且将自沉,亦无闲心及此矣。”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九歌》本十一章,其言九者,盖以神之类有九而名。两司命,类也;湘君与夫人,亦类也。神之同类者,所祭之时与地亦同,故其歌合言之”,并定为“暮年”所作。近人胡适认为《九歌》非屈原所作,其《读楚辞》说:“《九歌》与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郭沫若《屈原研究》说:“应该还是屈原的作品,当作于他早年得志的时分,而不是在被放逐之后,要这样看,对于屈原的整个发展才能理解。一个伟大的诗人不能说在晚年失意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批长篇大作的悲哀诗,而在早年得志的时候却不曾有些愉快的小品。”今人马茂元《楚辞选》说:“是屈原晚年放逐在沅、湘流域的作品”,其主要特证有二:第一,“战国后期,巫风在汉北地区还是这样的浓厚,似乎不大可能,也没有任何有关记载”;其二,“《九歌》里并没有表现任何少年得意的心情,而只是隐隐约约地笼罩着一层从生活深处发散出来的忧愁幽思,感伤迟暮的气息。”至于篇名,马氏认为“系袭用远古乐章的旧名,它之所以标名为‘九’,只是说,由多数歌辞而组合成为一套完整的乐章。歌辞实数,并不受到九的限制。九是极数,《素问》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因而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概念,并非实指。”(《楚辞选·九歌》序)《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后经屈原加工、改写、创造,成为一组独特体制的抒情诗。今多数研究者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九”表示多数并非实指。《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自《东皇太一》至《山鬼》九篇都是每篇专祭一神,并以神名为篇名。《国殇》为合祭楚国阵亡将士的乐歌。《礼魂》则为祭典结束之前的送神曲。《九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优美动人的诸神形象。这些神既是超人间的神,又是现实中神化了的人,具有人的体态、性格。

九歌

九歌

辞赋名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章句》见载。“九”是概数,表示多的意思。全诗共十一篇,它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及《礼魂》。王逸《楚辞章句》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楚辞集注》说:“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其结构、内容、思想等,十一篇皆有不同,详见各分条之下。

☚ 九章   九辩 ☛

九歌

九歌

语见《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与《九辩》并为夏乐名。传为夏后启从天帝处窃来人间。参见“九辩”。

☚ 九真   九韶 ☛
九歌

九歌

形意拳要领歌诀,亦称作“开式九歌”或“九数歌”。是对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肛)等九部位姿势的要求。此歌诀全文为:“身: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侧右欹,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肩: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臂: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手:右手在胁,左手齐胸,后者微塌,前者力伸,两手皆覆,用力宜匀。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形。足: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指扣定。舌:舌为肉梢,卷则气降, 目张发耸,丹田宜沉,肌容如铁,内坚腑脏。臀:提起肛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 八字诀   总要十六诀 ☛

九歌

相传为禹时的乐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王逸注:“《九歌》,九德之歌,禹乐也。”

九歌

(3次) 相传为古乐曲名。启九辩与~兮奏~而舞韶兮《离》 九辩~《天》

九歌jiǔ gē

❶ 多次地歌唱、歌颂。参见“九辩”条。《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
❷乐曲名,古代神话说是这是夏启从天上得来的。参“九辩”条。《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
❸《楚辞》篇名。共十一篇。屈原根据沅、湘之间祀神之歌加工、改写而成。王逸《九歌序》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以风谏。”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前几句与《楚辞章句》同,后面说:“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是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朱熹之说,大体可信。《九歌》由十一篇作品构成,与篇题“九”不符。古今学者大多以为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为迎、送神曲。为群巫集体所唱,其余九篇,祭天神的《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和祭人杰的《国殇》用灵子(充神之尸)同其他巫对唱的形式,而祭地神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用独唱的形式。《九歌》虽然为祭神而作,但文字中充满凄艳迷离、贞洁自好的感伤情调。在表现形式上,《九歌》歌、乐、舞一体,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歌辞中有关于舞、乐的描写,且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艺术性很强。

九歌

284 九歌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11篇。其中《国殇》一篇,悼念和颂扬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余篇章,则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但现代研究者多以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 天问   九章 ☛

九歌

042 九歌

相传舜时的乐舞《韶》中有九段歌唱,称“九歌”。楚辞《九歌》,系屈原据楚地民间祭祀歌调填词。“九”言其多,实由十一首歌曲组成:首、尾二曲虔诚庄重,分别用于迎神、送神; 中间的九首,除《国殇》悼念为楚国捐躯的将士,肃穆悲壮,余皆为礼赞诸神或描写神灵间的眷恋,情极殷切,尤多哀伤。表现出“楚声”音乐的丰富多样。

☚ 夏籥   流水 ☛

九歌

038 九歌

见27037巫舞。

☚ 巫舞   汉代舞蹈 ☛
九歌

《九歌》jiuge

楚辞篇名。原为远古乐章名,后成为楚地民间祭神歌舞。屈原在此基础上改造加工,“更定其辞”(朱熹《楚辞集注》),成为自己的作品。这组诗歌共包括11篇,最后两篇的《国殇》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礼魂》为送神曲,其余9篇,各祭一位天神地祇。其中东皇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天神,东君是太阳神,云中君是云神,大司命是主寿命之神,少司命是主子嗣之神,湘君与湘夫人是湘水的男女二神,河伯是河神,山鬼是山神。除东皇太一外,其余各神均为一男一女,两两相配。
《九歌》带有浓厚的宗教情调,普遍采用了由男女巫觋扮作神祇和迎神者,互相唱和的形式,如同生动的歌舞剧。其中有的表现热烈隆重的迎神场面,有的表现对神的歌颂和礼赞,更多的是写男女神祇之间的恋爱和思念,实为在宗教形式下的人间恋歌。除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九歌》还具有清丽绵邈、深婉蕴藉的风格。其语言优美明快,典雅隽永,生活气息浓厚。作者善于写出主人公深邃复杂、细腻缠绵的感情,使之委曲动人。如《山鬼》写女主人公伫立山巅,等候与恋人相会,把她的起伏不定、倏忽变化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展示了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诗中常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和感情,如《湘夫人》的开头用萧飒的秋景衬托着湘夫人的绰约身姿,引出了湘君的思念与惆怅,境界凄凉忧怨,情景交融。另外,《国殇》一诗着意渲染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战斗热情,全诗采用整齐的七言句式,句句押韵,节奏紧张急促,有力地传达出激烈的战斗气氛,作品豪迈悲壮,慷慨激昂,在《九歌》中别具一格。

☚ 离骚   天问 ☛
九歌

九歌

是屈原所作《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诗歌的总称。“九”在这里并非实数,古人常以 “九”表示数目之多。《九歌》和祠神有关。王逸《楚辞章句》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可见,《九歌》是屈原采用楚国民间祭鬼神的乐舞歌辞作为原始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写成的作品。《九歌》中,除《国殇》是祭祀为国牺牲壮士的乐歌,《礼魂》是祭典结束之前的送神曲外,其余九篇,每篇专祭一神,并以神名作为篇名。《东皇太一》祭祀天神,《云中君》祭祀云神,《湘君》、《湘夫人》祭祀湘水之神,《大司命》祭祀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祀主子嗣之神,《东君》祭祀太阳神。这九篇都是祭祀自然之神的乐歌。《九歌》表现了楚国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注入屈原自己的悲苦心情。这些诗歌,想像丰富,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具有民歌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屈原其他作品相比,艺术上有独具的特色。

☚ 九章   诗经 ☛

九歌

《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原为古乐曲名,屈原借作其组诗的总称。“九”言其多,不指实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国殇》一篇,悼念和礼赞为国捐躯的将士,辞言壮伟,与其他篇什风格不同。其余10篇,多为描写神灵间的眷念,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和所求未遂的哀伤。汉王逸、宋朱熹都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为陈述对神的敬意,显示自己“冤结”,含讽谏之意。现代研究者多认为系放逐前作,仅供祭祀之用,并无寄托。这些诗想象丰富,文辞清婉,融入民歌情调,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

九歌

九歌

传说中很古的乐章,以民间祭歌为基础创作而成。《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修改而创造出来的一组抒情诗,仅供祭祀之用。《九歌》包括11章,多数人认为前10章是祭10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考察,都与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关系密切。10种神灵可分3种类型:
❶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
❷地祗——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
❸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其形式大约是由巫者扮演的赛神歌舞。《东皇太一》为至尊,写庄严肃穆的祭神场面。《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声调激昂,风格刚健,也是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的战歌。其余或重在表现对神的热烈礼赞,或重在写神的恋爱情,多数篇章中有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外衣下表现人世的恋爱生活。特别是《湘君》、《湘夫人》、《山鬼》是3篇优秀的恋歌。这些作品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庄重典雅,活泼优美,充满生活气息。对人物感情的刻画细腻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精美,充满浪漫气息。从诗歌意境上看,很有独到之处。

☚ 离骚   周易 ☛

九歌jiǔ gē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杜若(1)。《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妇人》、《太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除《国殇》一篇为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外,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前,仅供祭祀用。

九歌

九歌

中国古代歌曲。屈原放逐来到南楚大地,依湘、沅两水流域的民间祭祀乐舞形式创作的一套大型组歌。共11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令》、《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除《东皇太一》是敬天神,《国殇》是祭阵亡将士,《礼魂》是送神乐歌外,其余8篇均写了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倾慕、眷恋之情,洋溢着人世间的真挚感情,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其音乐早已失传,但从文辞中可以窥见乐歌句式结构的活泼多姿,律动的铿锵顿挫,曲调的丰富多彩。所用乐器有打击乐器鼓、钟; 吹管乐器竽、箎、排箫; 拨弦乐器瑟等6件。

☚ 电子琴合成器电脑音乐实用手册   霓裳中序第一 ☛

《九歌》jiu ge

Nine Songs (from Elegies of Chu)→屈原(Qu Yuan)

九歌

《楚辞》篇名。是屈原依据楚国民间祀神的情节和乐曲创作而成的共有11章的组诗。王夫之《楚辞通释·九歌卷》认为:《礼魂》“前十章,皆各以其所祀之神而歌之。此章乃前十祀之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则送神之曲也。”王邦采《屈子杂文笺释》说:“此祠祀将毕而歌以送神之词;乐之卒章,犹曲之尾声也。”因此,除末章《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10篇按其所祀神祗,可分3类,即“天神”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和“地祗”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及另一篇属“人鬼”的《国殇》。《楚辞·九歌》王逸序:“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楚辞集注》说:“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九歌》,乃古乐歌名,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下来的。屈原《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洪兴祖《楚辞补注》:“以九为名者,取箫韶九成,九辩九歌之义。”今有学者认为“九歌”是指九个音阶,即九声;《九歌》是用九声演唱的歌曲。也有人认为《九歌》是巫觋扮演者对唱的原始戏剧作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