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核酸代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核酸代谢nucleic acid metabolism核酸及其结构单位核苷酸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和分解。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在不同生物中相似,即嘌呤核苷酸经次黄嘌呤核苷酸而合成,嘧啶核苷酸经乳清酸而合成。核苷酸在有关的水解酶催化下,分解成磷酸、戊糖和嘌呤、嘧啶碱基,碱基再分解为NH3、CO2和尿酸(或尿囊素等)。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合成通常以脱氧核糖核酸(DNA)为模板,在 RNA 聚合酶和一些辅因子参与下进行。DNA 的生物合成通常由半保留复制来完成。复制过程以合成RNA引物起始,然后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DNA链,整个过程涉及多种酶及辅因子。核酸能在核酸酶催化下进行水解,水解产物为核苷酸。
转录过程 转录开始于DNA模板中的特异性启动子位点上,并在一指令的基因序列末端终止。其过程为: ❶与DNA模板连结。RNA聚合酶结合于DNA靠近每个转录单位起始处的不对称顺序处,即启动子位点。由于DNA两条链顺序不对称,聚合酶与该处一条链相结合,该链即为信息链。原核细胞RNA聚合酶σ亚基可先识别此位点,然后α2ββ′组成的核心酶与其结合,使该处DNA双链局部氢键解开,解键区约17bp。 ❷起始作用。起始的核苷三磷酸(NTP)通常是腺苷三磷酸 (ATP) 或鸟苷三磷酸(GTP),与酶-DNA复合物信息链的互补核苷酸配对。第二个NTP与链上的第二个核苷酸配对,第二个NTP与起始NTP的3′-OH 形成磷酸二酯键,释放出焦磷酸。此时转录已开始,待6~9个核苷酸连接后,σ因子解离。原核细胞中抗生素利福霉素可抑制第一个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❸延长作用。随磷酸二酯键逐个形成,RNA聚合酶沿着DNA信息链由3′移至5′,而正在合成的RNA链由5′向3′处生长。由于DNA在RNA聚合酶后重新形成双链,RNA链的5′ 端以游离单链形式存在。该反应可被抗生素放线菌素D所阻断。 ❹终止作用。原核生物中DNA信息链上出现终止信号时转录即终止。终止信号常呈二重对称,有些原核生物借助于称为ρ的蛋白因子终止转录。真核生物的终止信号尚未确定。 转录后加工 除原核生物的mRNA为经修饰的初转录物外,其余RNA在转录后均需经过磷酸二酯酶断裂或个别核苷酸转变而进行加工。rRNA、tRNA和真核生物mRNA的初转录物为较大的前体,经剪切才得到功能性分子。rRNA和tRNA的加工通常借助于末端额外顺序的剪切。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被内含子(基因内插入顺序)所隔裂,转录初产物中常包括内含子的相应顺序,经剪切除去内含子后再连接,其5′端以5′-5′反接的7-甲基鸟苷酸为帽子,而3′端加上多聚A为尾巴,成为成熟的mRNA,以预防过早地受核酸酶降解。另外,rRNA、tRNA和真核生物mRNA中的个别核苷酸在转录后必须经过化学修饰。 DNA的合成 细胞内DNA合成通常由复制过程完成,即在亲代DNA双链的每一条链上按碱基配对而准确地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结果生成两个与亲代链完全相同的DNA双链。 复制的有关概念 ❶DNA的复制是在复制起始点上起始的,该处具有独特的核苷酸顺序。原核生物的环状染色体常具有一个复制起始点,真核生物的线状染色体具有多个复制起始点,相互间隔30~100kb(kb为1 000对碱基)。 ❷每条DNA的新链是由RNA引物的合成开始的,这些引物以后被移去并代之以DNA。 ❸每次加1个核苷酸于正在合成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链的生长方向与RNA合成相同,5′→3。 ❹在每个复制叉处,先导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 (不连续的短片被称为岗畸片段),后来连接在一起。先导链的合成是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同的,随从链的合成则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反。 ❺复制叉由复制起始点向两边移动,双向复制继续进行直至邻近的复制叉融合和子链复制完成。 ❻每个子双螺旋由一条合成的新链所组成,该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❼DNA复制起点的明显特征是存在二重对称的回文对称区。当专一的起始蛋白与之结合,复制即可起始。原核生物的复制速度与培养条件有关,快速生长条件下第一次复制尚未完成即可开始第二次复制,慢速生长条件下新的复制开始于前次复制完成之后。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的频率与细胞质量的关系密切,因此细胞染色体开始的质量是相当恒定的。真核细胞DNA复制在细胞周期S期进行。 复制的过程 ❶DNA双链的复制叉前面的区域受几个蛋白质作用而解旋并准备复制。原核生物中该过程清楚,大肠杆菌中rep基因的产物——DNA解旋酶催化双螺旋解旋,该过程中分开一对核苷酸需消耗2分子ATP。当双链局部分开时,有一些蛋白质集合成预引发物结合在单链上(包括dnaB和dna C基因的产物),使其稳定。依靠解旋,复制叉向前移动,拓扑异构酶催化暂时性缺刻的产生和修复,使一条亲链绕着另一条旋转,以使螺旋解除。 ❷大肠杆菌中引发酶结合在预引发的链上并催化合成RNA引物以起始DNA复制。引发酶由dnaG基因编码。该酶催化核糖核苷-5′-三磷酸聚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释放焦磷酸(PPI)。与DNA链碱基互补的单体依次加入,由5′向3′生长。引物的长度约10~50核苷酸。合成后随链时,原核生物中约1 000核苷酸有一引物,真核生物约200核苷酸有一引物。 ❸DNA聚合酶催化3,5磷酸二酯键的合成,该酶绝对需要引物而且不能从头起始DNA键的合成。DNA聚合酶除能催化聚合外,还能修复DNA损伤。大肠杆菌的复制酶——DNA聚合酶Ⅲ全酶是由数个亚基构成的。其一由dnaE基因编码,DNA聚合酶Ⅲ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校对”新加入的核苷酸并切去非准确配对的碱基。 ❹大肠杆菌内DNA聚合酶Ⅰ兼具5′→3′外切酶活性和聚合酶活性,可使RNA引物由5′端一个个断下,同时使邻近的DNA片段在3′端延长,从而使DNA片段取代RNA片段。真核生物中的DNA聚合酶不具有外切酶活性,可能由核糖核酸酶H催化引物水解。 ❺DNA连接酶催化两片段间比邻核苷酸的3′-羟基和5′-磷酸基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该反应与高能磷酸键的降解相偶联。大肠杆菌中高能化合物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反应中分解为烟酰胺苷酸(NMN)和腺苷一磷酸(AMP)。真核细胞中高能化合物为ATP,反应中分解为AMP和PPi(图2)。
逆转录 指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催化该反应的酶为逆转录酶,小鼠白血病病毒中的逆转录酶是单条多肽链。逆转录酶与DNA聚合酶一样,沿5′→3′方向合成DNA,并要求短链RNA作为引物。当病毒侵染寄主细胞后,便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一条与RNA互补的DNA链,以后再在寄主细胞的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一条DNA互补链,这样便形成新的双链DNA分子,整合到寄主的基因组中,随寄主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经转录和翻译生成新的子代病毒,可引起病变。 核酸的降解 核酸的降解开始于核酸酶对 DNA和RNA分子中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水解,生成低聚核苷酸片段或单核苷酸,然后进一步分解。核酸酶按其作用位置分为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两类。核酸外切酶作用于核酸链末端,逐个水解磷酸二酯键,释放出单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DNA,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RNA,但也有些核酸酶可以同时作用于DNA和RNA的。核酸内切酶催化水解多核苷酸链内部的磷酸二酯键,有只作用于 DNA或RNA的,也有同时作用于DNA和RNA的。有的核酸内切酶对某些碱基顺序专一,有的则对碱基专一。核酸内切酶对碱基顺序专一性强的称为限制性内切酶,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遗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 核酸代谢nucleic acid metabolism核酸及其组成单位核苷酸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包括DNA、RNA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其中以DNA的复制合成代谢和RNA的转录合成代谢最为重要,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新陈代谢过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