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聖地 > 九華山 九華山 jiǔhuáshān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山上寺廟始建於東晉,初名九子山。唐開元間新羅國僧人金地藏赴此傳教,改稱今名。明萬曆間,寺廟增至百座以上。清代乾隆年間,寺廟達一百五十餘座,山中佛教活動進入極盛時期。現存寺廟四十餘座,多爲明、清重建。著名寺廟有化城寺、肉身寳殿、百歲宫、旃檩林、甘露寺、天臺正頂等。參見本類“化城寺”。參閱唐·李白《改九子山爲九華山聯句並序》。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古称九子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20 km。周围100 km2,因有9峰形似莲花而得名。自唐朝李白大诗人游山写下“遥望九华峰”、“灵山开九华”之句,从此后改为九华山。位于皖南中部山区,系长江与其主要支流秋浦河、舒溪3水系的分水岭,东临黄山,西接长江平原,南延江西边境,山脉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80km,宽约15~30km。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m;天台峰,海拔1325m;天柱峰,海拔1002m。景区面积达100余km2,有化城寺、闵园、龙池瀑布等最佳景点30余处。山有99峰,以十王、天台、天柱、莲花等9峰为最雄伟。享有“佛国仙城”之称,756年在山中构有禅宇,780年建寺。鼎盛时期有佛寺达300余座,僧众达4000余人。现存化城寺、慧居寺、月(肉)身宝殿,百岁宫等古刹78(一说82)座,佛像1500余尊。法器、玉器等文物1300余件。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中心的九华街,为九华山的开山寺,系全山寺庙之首,依山建造,前后4进,逐步升高,始于401年(东晋隆安五年)建庵,757年(唐至德二年)建寺,781年(唐建中二年)命名化城寺。大雄殿为明代所建的藏经楼,藏经有6770卷,还藏有一套手抄佛经。月(肉)身宝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殿内有7级木质八角形宝塔,高约17m,每层有佛龛8座。殿前有陡峻石阶84级,取“9×9=81”,再加3级之数。甘露寺:位于九华山北半山腰,与 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始建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寺高5层,因建寺时满山松竹滴甘露,又取义佛教而得名。闵园:位于九华山天台峰北,面积约30km2,有华严洞、海会寺、潮音静舍等20座尼庵错落其中。闵园中有凤凰松至今1400余年,主干略呈扇形,高3m处分3枝,形似凤凰。以九华街为中心游九华山,有东、西、南、北4条路线。东路:由华城寺经旃檀林到百岁宫,往返旅游约4km;西路:由九华街经月(肉)身殿到转身洞,往返约15km;南路:由九华街经闵园到天台顶,往返约15km;北路:由九华街经甘露寺到碧桃崖,往返约12km。 九华山 142 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青阳县境内,面积120余平方公里。有名峰99座,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唐开元年间,新罗国僧人金地藏来此传道,寺庙日益增多,香烟缭绕,有“佛国仙城”之称。九华山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山上现存寺庙78座,以化城寺、祗园寺、肉身宝殿、百岁宫、十王殿为著名。新建成一座“千僧灶”。收藏印度贝叶真经、明万历皇帝圣旨。百岁宫内供“应身菩萨”的肉身坐像,即金身木乃伊。现已开辟5个景区,并开展具有佛教特色的专项旅游。 ☚ 黄山 天柱山 ☛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20公里。又名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天台、天柱、五老、十王、罗汉、莲花等峰最为雄奇。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遍布怪石古洞、流泉飞瀑、茂林修竹,古刹林立,景色秀美。过去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东晋时始建庙宇,历史上曾建有300多座寺院,僧尼多达四五千人。如今还留存寺庙65座,僧尼百余人。大者有化城寺、祇园寺、东岩寺、甘露寺、月身宝殿、百岁宫等。化城寺内保存有一部明代印刷的全套藏经,百岁宫有江南罕见的木乃伊—无暇和尚肉身坐像。还有天台正顶的天台寺、闵园的慧居寺等。参见“地理”中的“九华山”。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青阳县境内,方圆约100多平方公里。主峰为十王峰(1342米)。九华山群峰竞秀,怪石嵯峨,谷幽潭深,银瀑飞泉,景色绚丽,曾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唐代曾辟为“地藏王道场”。参见“旅游学”中的“九华山”。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有99峰,天台、莲华、天柱、十五等9峰最著名。唐代新罗国王地藏来此,辟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筑寺庙。经宋、元、明、清,日益兴旺,享有“佛国仙城”之号,现存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其中以化城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最著名。还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以及其他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山中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柏特多。宋王安石称誉此山“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 采石矶 鼓浪屿 ☛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青阳县西南,北临长江,距贵池市53公里,东南隔太平湖与黄山相邻。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占地174平方公里。景色秀奇,古刹林立,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古名陵阳山、帻山,唐时原称九子山,《安徽通志》记:“唐李白陋其名,以山有九峰如莲花,易名九华。”天宝年间李白两度漫游皖南,先后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和《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两诗中,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名句,并在“联句”序中记有“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此后,九华山名沿用至今。 九华山与黄山同出一脉,花岗岩山体形成于1亿年前的中生代。山中群峰林立,习称99峰,实际小峰无数。千米以上高峰有20余座,其中以天台、莲花、十王、独秀、芙蓉等9峰出拔群峰之上,故有“九峰如莲”之称。最高为十王峰,海拔1342米。自然景观奇秀多姿.新编《九华山志》择记有山景79峰、23岭、59怪石、26洞、14台,水景9瀑、17溪、14涧、31泉和池、潭各11个。山间林木繁茂,天然植物达1400余种,其中红豆杉、青钱柳、香果树、天女花、白鸽花等都是珍稀观赏树种。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金钱豹、娃娃鱼、叮𪡀鸟和白鹇等200余种。山光水色,佳木珍禽,妙景天成,古人赞为“造化一尤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其道教在先,佛教更盛。山志记有汉代窦伯玉、晋代葛洪、唐代赵知微等著名道人的活动,并建有“天元观”、“白云观”、“仙坛宫”等道观。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池州府志》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的记载。虽历经兴衰,仍延续了1500余年。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名渐著,明清时“香火之盛甲天下”,有“莲花佛国”之称,与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现存寺庙83座,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化城寺、祇园寺、肉身宝殿、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旃檀林、甘露寺、天台寺等9座;省级重点保护的有二圣殿、小天台、拜经台、九华莲社等30座。建筑形式颇具特色,大都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依山就势,不拘一格,布局灵巧生动。既有规模恢宏、制式严谨的高大殿宇,也有一舍一佛堂的清净小庵。九华山佛教以地藏道场而闻名。据古籍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族近属金地藏渡海来华,在九华山苦修,于贞元十年(794)夏99岁圆寂。佛教界以他生前苦行,寂后形迹与经典所载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在神光岭上建墓塔以葬,九华山自此辟为地藏应化道场,香火日盛。佛教以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吉旦”,举办大型法会等宗教仪式,并逐渐形成与民间节庆相结合的传统庙会。现每年定期举行,一般要持续10天左右,已列为全国性节庆旅游项目,为海内外游人香客所欢迎。山上不少寺庙和景点,都有与金地藏有关的故事和传说。 佛教名山的形成,诗仙名篇的远扬,使九华山自唐宋时就以游览胜地而闻名。古人曾列有10大名景:五溪山色、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东岩晏坐,平冈积雪、化城晚钟、莲峰云海、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现在景观和道路都有了发展,已开发规划为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和甘露寺5个景区。 九华街 位于芙蓉峰下海拔600米的开阔地带,是全山的接待中心,也是各景区游览线的交汇点。周围梯田层层,茶园满坡,寺院、民居、街市相互为邻,各式建筑都保持着粉墙黄瓦的统一格调,僧俗共处,别具特色。主要景点有李白书堂、东岩云舫、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祇园寺、平天冈等。李白书堂是在古代流传的书堂遗址上新建的纪念性楼阁,陈列有李白游踪的资料、作品和文物。东崖云舫位于东峰顶,视野开阔,传为金地藏趺坐修身之地,明代学者王阳明两次登山都在此晏坐,留有题刻“云深处”。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寺,始建于唐,历代重修。当年寺内洪钟一响,各庙回应,全山齐鸣,故有“化城晚钟”一景。现已辟为“佛教历史文化陈列馆”,有千年贝叶经、明版《藏经》、明代高僧血经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部分陈列供参观。神光岭上的金地藏墓塔在九华街西南,墓基为大理石,上立地藏塔,塔外建庙,称肉身宝殿,铁瓦石柱,飞檐画栋,巍峨壮观,是朝拜地藏的主要场所。百岁宫坐落在景区东北的摩空岭峰顶,供奉有明代无暇禅师真身装金佛像,至今已350余年,十分珍贵。祇园寺是九华山规模最大的寺宇,始建于明;大雄宝殿高约30米,保存有千僧灶等古迹,九华山佛教协会也设于此。区内还有旃檀林、上禅堂、小天台、十王殿等著名寺院和棋盘峰、飞来石、转身洞、老虎洞,以及传为李白遗迹的金沙泉题书、太白洗砚池等景点。 闵园景区 在九华街东南的龙溪峡谷中,有盘山公路相通。这里青山环抱,溪水长流,是九华云雾香茶的产区,还有上千亩的竹林,世称“闵园竹海”,是九华山最清新幽静的地方。回龙桥边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树“凤凰松”,恰如一只昂首展翅的青凤,优美动人,是安徽四大观赏名树之一。闵园的清幽,成为尼庵理想的环境。区内星星点点分布着20余座尼庵,庵名多以“莲社”、“茅蓬”、“静舍”相称,使闵园景色更显得清秀恬静。 天台景区 在山体东南方,以登高揽胜为特色,九华高峰多汇于此。天台峰海拔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但因景观荟萃,古寺重重,历来被视作九华高峰的中心,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之说。由闵园上天台,美景纷呈,一步一景,越上越奇。沿途可游长生洞、朝阳洞,观赏狮子、磨盘诸峰,攀登陡峭壁立的“天梯”到吊桥景点。眼前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山峰似结伴而行,故称列仙峰。往上是观音庵,巧石修长而凌空,极象一尊侧面观音,衣巾匀称,飘然向天,周围诸峰也名以香炉、蜡烛、仙桃之类,岩壁石刻题以“渐入蓬莱”,越过拜经台即达峰顶。古拜经台始建于唐,清代重修,相传是金地藏拜经处,台后山岩上有巨石如鸟伏壁,称“大鹏听经石”。天台峰顶突兀云表,建有著名的地藏寺,称天台正顶,有“风雨在山腰,星云出古寺”之赞。寺后是万佛楼,满布木雕小佛像,号称万尊。寺前建有捧日亭,可以南眺黄山,北望长江,观赏云海日出,古10景中“天台晓日”即在此。周围还有金仙洞、一线天、龙珠石诸景。 花台景区 在山体东部,是新开发的高山景区。有罗汉墩、大花台、小花台、五老峰等千米以上高峰,这里花岗岩峰林地貌显著,多保持了大自然的景色。小花台灌木丛生,多姿多彩,春季遍山杜鹃,红紫黄白,分外引人,已辟“花台春色”新景点。大花台险峰林立,景色雄奇。区内已铺通登山路,其他相应设施也在建设中。 甘露寺景区 在西北方,属低山区,溪流泉瀑汇聚,以水景为特色。主要景点有五溪、龙池、桃岩瀑布、舒潭及一宿庵、二圣殿、甘露寺等,多在二圣至九华街的盘山公路沿线。公路顺五溪水盘旋而上,旧时步行道断续可见,当年游人沿溪而登,两岸风光如画,九华秀色在望,故有“五溪山色”一景。龙池源于龙溪水,经摩空岭峡谷三跌三落而泻,声若雷鸣,盘山公路中段有最佳观瀑点。龙池水气充足,沿山谷升腾,是高山区云海生成的一大来源,民间传为“云龙出山”。桃岩瀑布在路东约1公里的桃岩峰下,高数十米,是九华山最大的瀑布,有“悬水落成千丈玉”的描绘。舒潭在桃岩东的翠盖峰下,一泉三潭,清澈碧透,明月当空,三潭相印,令人神往。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周围松竹掩映。由于小气候的缘故往往形成物侯气象景观,便有“寺下雨雾寺上晴,寺上雪飘寺下乾”的奇景。一宿庵、二圣殿都以金地藏的故事而闻名。 九华山接待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有旅游涉外饭店3家,其中二星级2家,集体、个体旅社数十家,总床位3000余张。公路交通可直达九华街。第一条登山索道正在筹建中。 ☚ 黄山 天柱山 ☛ 九华山 九华山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周长100余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共有大小99峰,以天台、天柱、十王、莲华、罗汉、独秀等9峰最为雄伟,故称九子山。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高出云表,峰峦异状,飞瀑流泉,苍松翠竹,风景奇秀,名胜古迹,遍布其间,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历史上文人学士纷至沓来,留下诗作500多篇。李白遥望此山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名句。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汉朝,九华山曾是道教活动场所。佛教始于东晋隆安五年 (公元401年)。唐开元年间,新罗国僧金乔觉东渡来此卓锡。死后被僧徒地藏菩萨化身,辟九华山为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筑寺庙,使佛教逐渐取代道教。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旺。明清鼎盛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侣5000余人,享有“佛国仙城”之誉。现存寺庙78座,佛象6000余尊,僧尼300余人,是我国保护较为完好的佛教名山。化城寺、百岁宫、祗园寺、甘露寺规模宏丽,为九华山四大禅林。藏有贝叶经、血经、肉身菩萨、敕封御题等1300件佛教珍贵文物。著名的风景名胜景观有“五溪山色”、“桃岩瀑布”、“天台晓日”、“舒潭印月”、“平岗积雪”、“九子泉声”、“蓬峰云海”、“东崖晏坐”、“天柱山迹”、“化城晚钟”十景。还有金钱树、 娃娃鱼、 叮𪡀鸟等珍稀动植物, 九华山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 几内亚比绍 土伦 ☛ 九华山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该山原名九子山,因有九十九峰,其中九峰最雄伟,李白将其改名为九华山。李白赞美九华山说:“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中唐诗人列禹锡写过一首《九华山歌》,诗前有引: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及今年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九华山是供养地藏五菩萨的一座佛教名山。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说他 “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所以名地藏菩萨。他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的嘱托,教化六道众生。密宗称他为悲愿金刚。据佛经说,释迦逝后,未来佛弥勒尚未出生,出现了一个无佛世界,众生全赖地藏救苦救难。地藏自己发誓定要度尽六道众生,才愿成佛。他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形象为圆顶,手持宝珠和锡杖。 唐永徽四年,新罗国主的近宗金乔觉剃发携白犬,航海来到九华山,自称是地藏菩萨转世。在九华山75年,到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享年99岁。据说金地藏死时脸色像活的一样,佛徒相信他确是地藏转世,就为他造了一座塔。现九华山神光岭上的月身宝殿,相传为金地藏成道之处。塔在殿内,明万历时赐名 “护国肉身宝塔”,木质7级,高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供奉金地藏的金色坐像,塔的两侧有十王立像拱持。十王即十殿阎王。塔殿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殿前有81蹬石级,十分险峻,须扶铁链才能攀登。殿后半月形瑶台上并列三只铁香炉,是清同治十二年所铸。殿内收藏着贝叶经和各代钦赐的地藏金印等文物。化城寺中所存地藏遗迹也很多。《全唐诗》中还收了金地藏写的一首 《送童子下山》诗,诗中说: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中可以看出,金地藏所送的这个童子在空门修行觉得太寂寞了,想家了,所以告别僧房和师父,下了九华山。金地藏带着几分怜爱的口气,说这个小童就爱到竹栏里去拔了竹子当马骑,懒得在佛寺里求布施。接着又说童子淘气,让他添瓶,他就去涧底赏月,让他烹茗,他又去玩弄花朵。以后可别这样贪玩了。童子现在离寺下山,觉得难过,做师父的反倒安慰他好生自去,不要老掉眼泪了,自己还有烟霞为伴,不会觉得孤单的。从这首诗可以想见金地藏的为人并不象后来传说得那么神秘,而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僧,一个温厚慈祥的长者。现化城寺里有万历皇帝两次勅赐御制的藏经,收藏在大藏经楼里。另外还藏有一套手抄佛经,朱红字体,工整秀丽,传说是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掺合朱砂精心写成的,被称为 “血经”。 九华山原有四大寺林,一是东崖寺,二为甘露寺,三为百岁宫,四为祗园寺。东崖寺在化城寺东,崖上有一块巨岩,形如苍龙昂首,有角有齿有鳞甲,远看像一首巨舰,上刻 “石舫” 二字,素有 “东崖云舫” 之称。巨石上有晏坐岩,据说是金地藏终日晏坐之处。东边的堆云洞,是金地藏住过的地方,又名地藏洞。甘露寺在九华山半山腰。清康熙六年,有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见这里山水环拱,便建议在此建寺,动工之夜,满山松竹都滴甘露,便取名为甘露寺,今存寺庙为同治间重修,琉璃瓦顶,高5层,金光闪闪的寺宇掩映在遮天蔽日的翠竹修林之间,山岚泉声,令人心宁神爽。百岁宫又名护国万年寺,明崇祯三年为供奉 “无瑕禅师”而建,在九华山摩空岭上。嘉靖年间 “无瑕禅师” 来九华山修行,住在摩空岭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结茅舍苦修,长年靠吃野果度日,寿一百岁逝世,死前嘱弟子把其尸体装在一口大缸里。三年后打开,肉身不腐,脸色不变。崇祯认为他是地藏王转世,封王 “应身菩萨”,就地建寺供封,赐名百岁宫。祗园寺在化城寺东,也建于嘉靖年间,是九华山最大的一座寺院,大雄殿高13丈,金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内供三尊大佛和海岛观音。 九华山自唐代建寺以来,历经宋、元、明、清,规模日益扩大,鼎盛时有佛寺300多所,僧众四千多人,香烟缭绕,终年不断,有 “佛国仙城” 的美称。现在仍有古寺78座,佛像1500余尊。山水云壑之美已不再是九华山的主要特色了。唯天柱峰上可看云海日出,俯视九十九峰,“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尚可领略九华天然风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和虔诚的香客源源不断地涌向九华山。这为当地人民的经济建设注入了不少活力,当地政府正在领导人民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 五台山 峨眉山 ☛ 九华山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该山原名九子山,因有九十九峰,其中九峰最雄伟,李白将其改名为九华山。李白赞美九华山说: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中唐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 《九华山歌》,诗前有引: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竟秀,神采奇异。及今年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九华山是供养地藏五菩萨的一座佛教名山。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 “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所以名地藏菩萨。他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的嘱托,教化六道众生。密宗称他为悲愿金刚。据佛经说,释迦逝后,未来佛弥勒尚未出生,出现了一个无佛世界众生全赖地藏救苦救难。地藏自己发誓定要度尽六道众生,才愿成佛。他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形象为圆顶,手持宝珠和锡杖。 唐永徽四年,新罗国主的近宗金乔觉剃发携白犬,航海来到九华山,自称是地藏菩萨转世。在九华山75年,到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享年99岁。据说金地藏死时脸色像活的一样,佛徒相信他确是地藏转世,就为他造了一座塔。现九华山神光岭上的月身宝殿,相传为金地藏成道之处。塔在殿内,明万历时,赐名 “护国肉身宝塔”,木质7级,高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供奉金地藏的金色坐像,塔的两侧有十王立像拱持。十王即十殿阎王。塔殿顶覆铁瓦,四周回廊石柱环卫,殿前有81磴石阶,十分险峻,须扶铁链才能攀登。殿后半月形瑶台上并列三只铁香炉,是清同治十二年所铸。殿内收藏着贝叶经和各代钦赐的地藏金印等文物。化城寺中所存地藏遗迹也很多。《全唐诗》中还收了金地藏写的一首 《送童子下山》诗,诗中说: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中可以看出,金地藏所送的这个童子在空门修行觉得太寂寞了,想家了,所以告别僧房和师父,下了九华山。金地藏带着几分怜爱的口气,说这个小童就爱到竹栏里去拔了竹子当马骑,懒得在佛寺里求布施。接着又说童子淘气,让他添瓶,他就去涧底赏月,让他烹茗,他又去玩弄花朵。以后可别这样贪玩了。童子现在离寺下山,觉得难过,做师父的反倒安慰他好生自去,不要老掉眼泪了,自己还有烟霞为伴,不会觉得孤单的。从这首诗可以想见金地藏的为人并不像后来传说得那么神秘,而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僧,一个温厚慈祥的长者。现代城寺里有万历皇帝两次勅赐御制的藏经,收藏在大藏经楼里。另外还藏有一套手抄佛经,朱红字体,工整秀丽,传说是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掺和朱砂精心写成的,被称为 “血经”。 九华山原有四大寺林,一是东崖寺,二为甘露寺,三为百岁宫,四为祗园寺。东崖寺在化城寺东,崖上有一块巨岩,形如苍龙昂首,有角有齿有鳞甲,远看像一首巨舰,上刻“石舫”二字,素有 “东崖云肪”之称。巨石上有晏坐岩,据说是金地藏终日晏坐之处。东边的堆云洞,是金地藏住过的地方,又名地藏洞。甘露寺在九华山半山腰。清康熙六年,有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见这里山水环拱,便建议在此建寺,动工之夜,满山松竹都滴甘露,便取名为甘露寺,今存寺庙为同治间重修,琉璃瓦顶,高5层,金光闪闪的寺宇掩映在遮天蔽日的翠竹修林之间,山岚泉声,令人心宁神爽。百岁宫又名护国万年寺,明崇桢三年为供奉 “无瑕禅师”而建,在九华山摩空岭上。嘉靖年间 “无瑕禅师”来九华山修行,住在摩空岭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结茅舍苦修,长年靠吃野果度日,寿一百岁逝世,死前嘱弟子把其尸体装在一口大缸里。三年后打开,肉身不腐,脸色不变。崇祯认为他是地藏王转世,封王 “应身菩萨”,就地建寺供封,赐名百岁宫。祗园寺在化城寺东,也建于嘉靖年间,是九华山最大的一座寺院,大雄殿高13丈,金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内供三尊大佛和海岛观音。 九华山自唐代建寺以来,历经宋、元、明、清,规模日益扩大,鼎盛时有佛寺300多所,僧众四千多人,香烟缭绕,终年不断,有 “佛国仙城”的美称。现在仍有古寺78座,佛像1500余尊。山水云壑之美已不再是九华山的主要特色了。惟天柱峰上可看云海日出,俯视九十九峰,“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尚可领略九华天然风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和虔诚的香客源源不断地涌向九华山。这为当地人民的经济建设注入了不少活力,当地政府正在领导人民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 五台山 峨眉山 ☛ 九华山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主峰十五峰,海拔1342米,唐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诗,从此更名为九华山。有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及诸多名胜古迹。今已辟为游览区。 ☚ 黄山 栖霞山 ☛
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阳陵山、帻山;原名九子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诗句而名。与普陀、五台、峨眉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方圆约100平方公里,以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等景色,誉为“东南第一山”。有名峰99座,而以天台、天柱、罗汉、十王、莲花等九大主峰最为挺拔峻秀。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天台峰两岩并立,中有间隙,上宽下窄,名“一线天”;“天台晓日”为胜景之一。天柱峰一峰孤立,峰旁岩石五柱环立,称为“天柱仙踪”。东晋时始建庙观,明清最盛时寺庙庵堂300余座,僧尼5000多人,有“佛国仙城”之称。主要寺庙有化城寺、祇园寺、地藏肉身殿、百岁宫、甘露寺、慧居寺、天台寺、旃擅林、上禅寺等,存佛像1800余尊,及珍贵文物1300余件。 ☚ 广济寺 泊山洞 ☛ 九华山即今安徽青阳县西九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