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植被zhongguo de zhibei
我国植被资源丰富,主要特点是:
❶植物种类繁多。我国种子植物约24550种,约占世界种子植物种类数的9.4%,分属353个科、3184个属,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植物分布不均,南方种类较多,北方种类较少,以云南省最丰富,有12000多种,素有“中国植物王国”之称。
❷源远古老,珍奇种属丰富。由于自然环境的独特变化,我国成为许多植物的避难所和新植物种属的发源地。故古老的孑遗植物多,珍奇植物种属多。如银杏、水杉、鹅掌楸等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绝迹,多以化石形式存在于地层,唯独我国境内有自然分布,因而被称作“活化石”。此外如马尾树、水青树、五味子、猕猴桃、昆栏树、油柴、裸果木、梣木、白豆杉、金钱松、银杉、杜仲、珙桐、金钱槭、香果木等也都属古遗植物。除上述古遗植物外,我国珍奇植物也极为丰富,如喜树、青檀、青钱柳、伞花树、文冠果、观光木、称锤树等,全国共有196属珍奇植物。
❸区系成分相互混杂。各区系植物分布呈南北混杂和相互渗透现象。我国植物几乎与世界各区系植物都有联系,但与印度、马来西亚、北美洲、古地中海区植物联系更为密切,具有泛北极、泛热带、古热带、古地中海以及古南大陆的各种成分。在地域上南北混杂现象明显,北区成分南伸,南区成分北张。如在热带成分的100多个科中,有50个科伸展到秦岭和淮河以北,其中30个科分布在华北和东北。
❹植被类型多样,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并重。除赤道雨林和地中海植被类型外,世界所有植被类型在我国都能看到。在荒漠植被中既有干旱荒漠,也有高寒荒漠; 在草原植被中既有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稀树草原,也有高寒草原;在森林植被中既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也有它们之间的各种过渡类型。我国历史悠久,人工植被面积相当广阔,人工栽培的和可用的植物约1万种,其中蔬菜80多种,油脂植物600种,淀粉植物300种,纤维植物500种,果品植物3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用材林木1000多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的植被类型概括起来,可分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森林草原、荒漠草原等类型。
❶森林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与阔叶林两大类。针叶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5056.7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43.9%,森林蓄积量45.85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总量的44.69%。根据南北生境的差异,又分为寒温带与温带山地针叶林,温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与热带常绿针叶林,热带与亚热带落叶针叶林。寒温带与温带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阿尔泰山,少量见于长白山地和华北山地。系欧亚大陆寒温带针叶林的南延部分。建群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其次为西伯利亚落叶杉和黄花落叶松。林缘低地有白桦、大黄柳、小叶樟等分布。主要林型有兴安落叶松—杜鹃林,兴安落叶松—杜香林,兴安落叶松—偃松林。温带常绿针叶林,分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和典型温带常绿针叶林两种类型。前者指云杉林和冷杉林,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冷湿的东北东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北角,主要树种为雪岭云杉、红皮云杉、西伯利亚云杉、鱼鳞云杉以及西伯利亚冷杉、沙冷杉、臭冷杉等。后者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兴安岭南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土高原等地区,由于水热状况的区域差异,建群树种和林型各地不尽相同。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是以红松为主的针叶阔叶林,主要林型有红松—紫椴、枫桦针阔混交林,红松—云冷杉、千斤榆混交林,红松—灌木、针阔叶混交林等。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大兴安岭南段,建群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油松、红皮云杉等,属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向南延伸的过渡类型。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建群树种主要为赤松。亚热带与热带常绿针叶林分布面积广,但都呈零星状或小片状。主要建群树种为马尾松、华山松、南亚松、云南松、思茅松、黄山松、杉木、柏木、干香柏等喜温或耐干旱的常绿针叶乔木。主要林型为马尾松—杉木—黄山松林,马尾松—杉木林,柏林—阔叶林,云南松—华山松—干香柏林等。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马尾松—杉木—黄山松林主要分布于旱季不明显的东部亚热带湿润区,马尾松—杉木林分布于海拔较低的红壤或黄壤区,柏木林生长于西南中性紫色土和石灰岩地区,云南松—华山松—干香柏林多分布于旱季明显的亚热带的西南部地区。热带与亚热带落叶针叶林,主要指水杉林和水松林,前者的自然状态最早发现于鄂西利川县水杉坝海拔950~1150米的山沟冲积土上,后者的天然状态在福建发现,人工林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的河流冲积平原上。水杉和水松均属第三纪孑遗植物,是世界罕见的珍品。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湿润地区,面积4505.47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39.19%,森林蓄积量33.93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33.1%,有近2000余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有1000余种。根据阔叶林的生态特征,可分为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硬叶林等类型。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建群树种主要是壳斗科、榆科、椴树科、桦木科、槭树科等。由于水热状况的差异,温带建群种与暖温带也有差别。温带落叶阔叶林建群种主要有蒙古栎、白桦、色木槭、春榆、山杨、香杨等;暖温带建群种主要有大叶白腊、鹅耳枥、槭树、槐树、核桃、洋槐、臭椿等树种。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较广,可南延至福州、厦门、广州、南宁、西双版纳一线。建群树种有栲栎、石楠、青冈栎以及樟科、茶科、木兰科等,混生树种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柏和柏木等,长江以北还有白桦、麻栎、栓皮栎等树种。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分布范围有限,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西部以及云南、西藏低山和峡谷地区,建群树种主要有大戟科、桑科、桃金娘科、番荔枝科、夹竹桃科、橄榄科、棕榈科、茜草科、紫金牛科等。常有三至四层复杂的乔木层,树干高大,通常在30米以上,有的高达50米。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阳坡,约在北纬28°~32°之间的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区。植物具有抗旱耐寒、适温凉、强阳性生态。叶片呈中型、有光滑而坚硬的革质,叶缘生长着硬而长的尖刺,叶面披以黄色茸毛,很可能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留物。建群种主要是高山栎。除以上基本植被类型外,还有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如在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还有针叶阔叶混交林。
❷草原植被类型。包括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南方草山草坡三种类型。温带草原分布于北纬35°~51°之间,建群植物种类较丰富。除针茅、羊草等禾本科植物外,还有蔷薇科、豆科、菊科、百合科、十字花科、石竹科、唇形科、伞形科等杂草。它们冬季枯死,夏季萌生,属多年生旱生根茎植物。受夏季风影响,温带草原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建群植物生活型、种类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自东向西依次有草甸草原、典型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等三种类型。草甸草原,分布于东北平原和大兴安岭西坡低山丘陵。以豆科为主,其次为禾本科植物;典型温带草原,又称真草原或干草原,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北部和中部,东北平原西南部以及黄土高原中、西部,建群种主要是大针茅、克氏针茅、短花针茅和本氏针茅等,植物体蛋白质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三是荒漠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下部,建群种以禾本科、菊科、百合科为主,其次是蒺藜科和十字花科。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4500米以上的高寒半干旱地区,在天山和阿尔泰山的森林线以上也有分布。具有抗旱耐寒、植株矮小、密集丛生的特性,主要为紫花针茅、异针茅、狐草、高山早熟禾以及各种蒿草。南方草山草坡分布于南方各省山地,面积约52687万亩。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一般高80~90%,生产力高,亩产青草达250~500公斤。
❸荒漠植被类型。是极端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或雪线以上的高寒环境下生长的植被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植物种类贫乏,植丛分布稀疏,常以斑块状分布在裸地上。建群种主要为旱生和盐生灌木、半灌木、肉质植物或春季短生植物,以及地衣、蓝藻等。根据其生境可分温带荒漠植被和高寒荒漠植被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新疆戈壁沙漠、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西部广大地区,建群种以藜科为主,其次为柽柳科、豆科、菊科、禾本科。后者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藏北高原,此处地高天寒、风大水少,发育了高寒荒漠植被,以驼绒菜和藏亚菊为建群植物。
总之,水热状况不仅制约植被的分布,也决定植被类型的外貌特征及其建群植物的生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