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鞣尸又称“软尸”。尸体在泥炭沼泽或其他酸性沼泽中,由于大量腐植酸和鞣酸的作用,皮肤呈暗色,致密如鞣皮,组织脏器高度缩小,骨骼脱钙变软,可随意弯曲,容易被刀切开。酸性环境不利于腐败菌生长,因此尸体可长期保存。泥炭鞣尸极为少见。 泥炭鞣尸又称“软尸”。一种可存留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腐败的保存型尸体。这种尸体仅发生于呈明显酸性反应的泥沼中,其特点是皮肤呈暗色,致密如鞣皮,脏器及肌肉的体积高度缩小,骨胳脱钙而变软,容易曲折和切开。它可以保留个人特征和暴力伤痕 (如创伤、扼痕、索沟等),因此,对于识别死者和法医鉴定具有重大意义,但很少遇到。 泥炭鞣尸尸体在酸性的泥炭沼泽或土壤中,因酸性物质的作用,停止腐败,骨质脱钙鞣化而变得软而易弯曲的现象。这种保存型尸体较为罕见。 泥炭鞣尸 泥炭鞣尸是一种保存型尸体。尸体在泥炭沼泽中因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这种保存型尸体称泥炭鞣尸。和其它保存型尸体一样,泥炭鞣尸有时可将生前损伤长期保存下来,供死因分析。 泥炭沼泽中含有大量的腐植物质,其中包含甚多的鞣酸和多种腐植酸。很可能由于这些物质作用的结果,使尸体腐败停止,形成泥炭鞣尸。其特征是皮肤鞣化呈暗色,致密如鞣皮,脏器及肌肉脱水,体积高度缩小,部分蛋白质溶去,骨胳、牙齿脱钙而变软,容易曲折和切开。西北欧一带发现约2000年前的泥炭鞣尸大约有100具。1952年在丹麦掘出一30余岁男性尸体,据花粉分析和14C测定,估计系2000年前死亡,即古罗马铁器时代。尸体裸露,毛发与皮肤受沼泽液体浸染呈暗红色,皮肤保存良好,指纹清晰,内脏缩小、骨胳极度脱钙,可以曲屈,宛如软骨,颅骨等被泥炭压扁。 1957年我国浙江吴兴杨家埠发掘出一具“软尸”,其形态特点与泥炭鞣尸相同。但不是在泥炭沼泽中形成,而发生于墓穴棺材之中。墓穴东南向,位在丘陵地带,由砖块砌成,里面敷刷石灰呈浅紫色,中间有砖墙隔成二穴,右穴空,左穴即“软尸”所在。棺为杉木,其底部有腐蚀情形,启棺时闻及刺鼻臭气。墓地土壤为黄色,呈酸性反应,是分布在丘陵平坡上的一种红壤。这具软尸形成原因大致为酸性水透入棺内,浸润尸体,不利于腐败细菌的生长,因此腐败停止,形成这种特殊保存型尸体。这具“软尸”为一老年男尸,死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200余年。从棺中提出时,尸体似无骨胳,尸体从头到脚可席卷。尸重12.5kg,皮肤呈灰白色,表面如鸡皮样。切片见表皮已消失,毛囊及其他附件不明显,但可见脂肪组织及毛干。头发、阴毛苍白而稀疏,眼球的角膜、结膜和巩膜尚可分辨,但凹陷而模糊。耳、鼻的外部轮廓完整。未见牙齿。指纹与掌纹清楚。阴茎及阴囊也能分辨。尸体内脏显著缩小,但保存相当完好。心脏重24g,心肌红褐色、菲薄、腱索与瓣膜均清楚。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切片中,心肌纤维染黄色,呈颗粒状,未见细胞核,间质纤维组织染红色。胶原染色的切片中,心肌纤维染黄色,间质纤维组织呈浅红色。气管如薄膜状,中间有腔,环状软骨可见。肺缩小、黑色,紧贴胸椎两侧。镜检仅见纤维血管组织,肺泡不明显,有大量炭末沉着及成堆含铁血黄素,铁反应阳性,弹力纤维染色阴性。肝重45g,大小14×8×1cm,肝门有条索状纤维组织,见有许多腔隙,可能为门静脉分支。肝表面及切面均呈深褐色,门静脉的轮廓清楚可见。镜检则见肝组织呈成堆的棕黄色无定形颗粒物,被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隔成小叶状。食道与胃壁薄如纸,腔内空虚。直肠中尚有少量褐色粪便,镜检见到植物纤维。肾、胰、脾不能见到。膀胱存在,壁薄如纸。颅内硬脑膜完整,大脑镰及小脑天幕保存,两侧大脑半球仅残留部分顶叶与枕叶,沟回不清,质松软易碎,切开脑组织,皮髓质尚可辨,皮质色灰红,髓质色白,但暴露于空气中稍久,髓质即变灰色。骨胳变软,含Ca++19.09%,PO 4 28.89%,可见哈佛氏管,但未见细胞核。 ☚ 尸蜡 马王堆尸 ☛ 00007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