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版
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公元前30—6世纪)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这是用抹平了的润湿柔软的泥巴嵌在木板上而成,然后用削成三角尖的芦苇杆、木棒或骨棒当“笔”在上面写字或用芦苇杆在上面压刻各种图形。由于写时下“笔”造成的印痕较为深宽,而抽出时留下的印痕较为细窄,这种书写材料使两河流域的文字形状象木楔,渐渐形成拉丁字母的祖先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称金冥币的一种。多在湖南出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数种,或表面贴金,或涂黄粉,以象征金版。其大小也不一致,有长、宽分别近8厘米者,也有长、宽仅3厘米的。绝大多数在版面上模压或刻划有方格和印文,印文基本上是以实币铭文为基础加工而成的,如“郢称”、“郢”、“鄢”、“寿春”、“赐上金称于郢”、“两”、“黄金”、“金”等。也有无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