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泥炭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泥炭土peat soil,histosol

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厚泥炭层(有机层)的土壤。泥炭层含有机质量至少达20%。在1950年中国土壤分类表中列入隐域土纲水成土亚纲湿土土类;1954年暂拟中国土壤分类表列为沼泽土土类;1961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列为下湿土土类草炭土亚类;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和1988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列为水成土纲泥炭土土类;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列为有机土土纲,在其下续分亚纲、土类、亚类。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中的有机土土纲;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有机土集合土类。泥炭土(有机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寒带、温带的低洼地、河塘、山地的沼泽土地区分布更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四川松潘、青藏高原等地。
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 泥炭土的成土环境与成土过程与沼泽土基本相似(见沼泽土),但有其特点。沼泽土具有矿质层的潜育化和有机层泥炭化(或腐殖化)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表现为有机物质和无机矿物质同时一起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过程,泥炭土只具有有机层的泥炭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有机物质在强烈还原条件下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通常泥炭土就是在沼泽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泥炭土的形成在不同条件下可续分为若干发育阶段。❶低位泥炭阶段,由洼地、水塘沼泽土发展起来的早期泥炭土,不断接受周围高处地表水流带来的矿质颗粒和养分,生长富营养沼泽植物,如苔草、棉花莎草、沼柳、芦苇等。土壤微生物对富营养植物的残体分解作用较快,积累的泥炭分解度高,灰分及养分元素含量亦高,pH值接近中性,这时期的泥炭土每年累积的泥炭量较小,养分含量高,形成低位泥炭土。
❷高位泥炭阶段,随着泥炭层的逐渐增高,泥炭土接受周围环境的矿质颗粒和养分来源逐渐减少,供沼泽植物生长的养分状况变差,富营养沼泽植物就会部分地被贫营养沼泽植物(如藓类)代替。土壤微生物对贫营养沼泽植物残体的分解差,形成泥炭的分解度、灰分和养分元素含量也明显下降,酸度提高,泥炭中有机物质的累积量相对增加,泥炭藓可在贫营养条件下不断向上生长,而它的下部有机体死亡后,变成分解度差、养分少的泥炭。这一过程使泥炭藓植被层逐年上升一定高度,随着时间的发展,泥炭土层开始超出周围泥炭层的水平,形成隆起的丘状外形。丘状泥炭层完全丧失了与周围含矿质养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系,只能依赖缺乏矿质养分的大气降水为其水源,这就更恶化了泥炭土的养分状况,为加速积累分解差的、贫养分泥炭创造了条件。至此,泥炭土进入高位泥炭土阶段。气候温暖、地形低洼、土壤能长期获得含矿质颗粒、矿质养分的水源,环境条件能促进植物残体矿化分解,有利于形成低位泥炭土;而寒冷潮湿的气候,有永冻层、地形高亢、平坦的分水岭顶部或北坡,矿质养分缺乏的水源等环境条件,则能促进高位泥炭土的发展。
基本性质 ❶泥炭的物理性质是容重小、持水量大、粘着性及可塑性都小,故施用适量泥炭于矿质土壤可以改善其物理性状,增加持水能力。因泥炭分解程度不同,上列性质亦有一定差异。低位泥炭为高度分解的泥炭,植物纤维已完全分解或含量极少,深灰至黑色,容重0.2~0.3克/厘米3,持水量100%~400%(表1)。高位泥炭的分解度低,植物纤维含量高,黄色至黄褐色,容重更小(<0.1),具很强的持水力(1000%~2000%),粘着性及可塑性则更小。
❷泥炭导热性、透水性都小,如遇强烈干燥脱水后,就会丧失吸水和湿涨的能力。
❸泥炭的化学性质是有机质含量高,盐基交换量大,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但由于地理地带条件不同和形成泥炭的植物种类及其分解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寒冷潮湿地区泥炭的灰分元素含量低,盐基饱和度小,酸度大;半干旱、干旱和沿海地区泥炭的灰分元素含量高,盐基饱和度大,有的富含石灰或矿质盐类。低位泥炭的灰分及养分含量亦高,呈中性;高位泥炭的灰分及养分含量少,强酸性。这些性质对泥炭的肥力和利用都有很大影响(表2)。
分类 泥炭土的分类方法较多,传统的分类方法有:

表1 泥炭分解度与持水量的关系

泥炭植物
残体组成
有机质
(g/kg)
分解度
(%)
持水量
(g/kg)
备 注
藓 类
木本-藓类
芦苇、苔草
827.2
681.8
200~500
<5
5~10
20~40
19475
10824
1000~4000
阿尔山兴安林场
摩天岭阴坡裸露泥炭
吉林西部埋藏泥炭

表2 黑龙江省低位泥炭土和高位泥炭土的比较

项 目低位泥炭土(富营养型)高位泥炭土(贫营养型)
地点
地貌
植被
微地貌
水分补给
pH
粗灰分(克/千克)
N(克/千克)
P2O5(克/千克)
K2O(克/千克)
CaO(克/千克)
新林区南塔尔根
河滩地
沼柳、丛桦、苔草
平坦
河水为主
5.5
364.0
21.5
4.6
6.7
12.5
漠河县前哨林场
河滩地
棉花莎草、茶麂子
局部形成塔头
河水、泉水为主
6.8
468.0
10.3
2.7
11.1
42.0
新林区前进林场
山阴坡(18°)
泥炭藓、偃松
藓丘
大气降水为主
3.7
75.0
9.0
2.3
5.4
5.7
伊春市汤红岭林场
山缓坡
藓为主
藓丘,高0.5米
大气降水为主
4.0
95.0
6.4
1.7
10.9
8.7

按泥炭层(有机层)的厚度划分 此法长期应用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国。主要亚类有: ❶薄层泥炭土,泥炭层厚50~100厘米;
❷中层泥炭土,泥炭层厚100~200厘米;
❸厚层泥炭土,泥炭层厚度>200厘米。
按泥炭土发育阶段划分 此法应用于欧洲、俄罗斯等国。主要亚类有: ❶低位泥炭土,地形低平,或为水塘,其水分来源主要为地下水、泉水及来自周围高地的地表水; 泥炭的灰分和养分含量高,近中性。
❷高位泥炭土,土壤的主要水源为缺乏矿质养分的大气降水,泥炭表层呈丘状隆起,都为分解度差、灰分含量低、强酸性的藓类泥炭。
❸中位泥炭土,泥炭土的发育环境,发育阶段、分解度、灰分元素含量、酸度都介于低位泥炭土和高位泥炭土之间。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975)中的有机土纲,把泥炭物质扩大到半腐解的枯叶和根系,凡其诊断表层符合有机表层规定的厚度和含碳量的,均列入与矿质土壤不同的有机土土纲。
有机土纲根据有机土壤物质的分解程度和土壤受水分饱和情况,分出4亚纲。❶落叶性有机土(Folists): 排水良好,大雨后水分饱和不超过数天,由土表到100厘米深度内有一石质或类石质接触面; 或者每单个土体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具有碎屑物质,碎屑间隙中全部或部分地填充着有机物质; 由水藓纤维物质组成的有机物质的厚度不到3/4。
❷纤维质有机土(Fibrists): 纤维物质占全体积的≥3/4,排水非常不良或不能排水。
❸半分解有机土(Hemists) 纤维物质占总体积的1/6~3/4间,排水非常不良。
❹高分解有机土(Saprists): 纤维物质占总体积不多于1/6,排水不良或非常不良。以上亚纲根据土壤湿度状况、有机物质的性质和有无含硫层可再进一步划分,此分类法在国际土壤学界已广泛采用。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68、1988)亦基本上采用了该分类系统; 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也采用了此分类标准。将有机土土纲分为正常有机土、永冻有机土(200厘米内有永冻层)两个亚纲,分设泥炭土、冰泥炭土两个土类。泥炭土土类以下再按有机物质分解程度进一步划分为普通泥炭土、纤维质泥炭土、高分解泥炭土和埋藏泥炭土四个亚类,冰泥炭土土类下分出普通冰泥炭土和纤维质冰泥炭土两个亚类。
利用 泥炭土在世界分布很广,俄罗斯的泥炭土约占世界泥炭土的60%。加拿大、德国、荷兰、挪威、瑞典、波兰、英国分布亦广。中国泥炭资源也很丰富,仅东北地区的泥炭就有300亿立方米。泥炭土按其性质可利用于许多方面,由富营养型的苔草、莎草、芦苇等植物形成的、分解度好的泥炭,挖出堆放一段时间(作为堆肥或厩舍垫圈材料),消除其冷凉和还原性有害物质后,可直接施入矿质土壤(尤其是砂质土、粘质土),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调节土壤酸碱度,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增加矿质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泥炭含有丰富的腐殖酸,常与各种化肥(氮肥、磷肥、矿渣)配合,制成粒状腐殖酸盐肥料,能明显提高氮、磷、钾等养分的利用率。泥炭由于容重小,持水量大,也常作为土壤添加剂、改良剂、土壤覆盖物,用于盆钵、温室、花坛、苗圃的土壤中。美国、荷兰等国把分解度好的泥炭土进行适当排水后辟作农田,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配合施用化肥,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泥炭也可挖出成砖块状风干后作燃料用,欧洲一些国家挖出的泥炭不仅用于本地,还外运作为工业燃料用。

泥炭土peat soil

具有厚度在50 cm以上的泥炭层、下为潜育层的土壤。分布于冷湿气候地区生长喜湿性植物的低河漫滩地、湖滩地及山间谷地,中国以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分布较多。地表有草根层,其下的有机质层泥炭化,厚度达2~3 m;有机质含量在30%~60%以上,吸水量高,分解程度低,C/N比14~20,全氮量1.5%~2.0%。泥炭土因植被及其残体积累类型的差异,分别有草泥炭、水藓—薹草泥炭和藓属泥炭等多种;并有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和高位泥炭土3种类型。改良措施主要排水和掺土;泥炭是肥料资源,可直接用做肥料和改良其他土壤的物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