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现当代报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现当代报刊

003 中国现当代报刊

中国现代报刊是 “五四”运动期间诞生的。陈独秀等人主编的《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宣传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报纸为适应时代和读者的需要,迅速改革了语言、文风、版面和文体形式,纷纷增办和改革副刊,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介绍新思潮,并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出现了报纸现代化的新局面。当时著名的副刊有: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它们被称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在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青年学生的办报活动风起云涌。据统计,学生报刊有四五百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 《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日报》、武汉学生联合会的《学生》周刊等。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其中主要有上海的《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改组后的《新青年》、广东的《劳动者》周刊、《劳动与妇女》周刊、北京的《劳动者》周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次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它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主编。1923年又出版了它的机关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均由瞿秋白主编,宣传了中共的纲领和政策。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工农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爆发,诞生了一批工农兵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农民》、《中国军人》等。国民党报刊也开始快速发展,有些以国民党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国民党中宣部的《政治周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国民党的《民国日报》,都有共产党员参加主持或领导。“五卅”运动发生后,中共在上海创办了它的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北伐战争前后,许多报刊开展反帝反军阀的宣传,遭到军阀的迫害,著名的《京报》主编邵飘萍、《社会日报》主编林白水,1926年先后被军阀枪杀,成为当时震惊中外报界的两大惨案。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逐步建起了它的全国性党报网。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1928年2月在上海复刊,次年2月迁南京,成为国民党党报网的中心。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部门办了大量报刊。这期间,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出版秘密报刊,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直属党中央的《布尔什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等。中共在苏区创办的报刊,仅中央苏区就有34种。其中《红色中华》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另有青年团的机关报《青年实话》、总工会的机关报《苏区工人》、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其他苏区也陆续出版了自己的报刊。由于条件艰苦,设备较差,这些报刊大多难以正常出版。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报刊大量涌现,新创办的有100多种,以著名记者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大众生活》周刊等影响最大。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新闻界出现了团结抗战的新局面。中共于1937年1月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又于1941年5月将此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在延安改出《解放日报》。这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央机关报。中共在延安还陆续创办了《解放》、《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等刊物。中共在其领导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先后创办的报纸还有: 中国晋察冀分局的《晋察冀日报》(1937)、山东分局的《大众日报》(1938)、北方局的《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等。另办有许多小型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抗日根据地即有7000余种。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有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1938年在汉口创办,后迁重庆。这份著名的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为宣传团结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前期,由于国土的沦陷,沿海一些大城市和其他原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或迁往内地,或被封闭停刊,或被敌伪控制,也有一些以迂回的方式继续进行爱国宣传,国民党的报刊由于日军的分割和封锁,难于统一发行,不得不增加地方版。《中央日报》、《民国日报》、《扫荡报》、《阵中日报》等,都增加了几个或十几个地方版。国民党还出版了许多地方性小型报刊。抗战胜利后,内迁的报纸纷纷迁回原地恢复出版,《中央日报》1945年9月迁回南京。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一些敌伪报刊,其中一部分改组为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共的报刊也有新的发展。《大众日报》由双日刊改为日报,《晋察冀日报》扩充为大报。同时又创办了东北局的《东北日报》(1945年11月),华中分局的《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年12月),晋冀鲁豫中央局的《人民日报》(1946年5月)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在中共领导的解放区随着地区的扩大,中共报刊迅速增加。1947年6月,《晋绥日报》检查了报道不够真实的问题,开展了反“克里空”运动。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谈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问题。这个谈话后来成为中共的办报纲领。1949年8月起迁到北平的华北《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日报》、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以及《中国青年》、《学习》等报刊也相继问世。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政党报刊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英商创办的 《申报》,1913年由史量才接办。1932年起实行改革,主张抗日,拥护民主,提倡科学,引起一些人的不满。1934年史量才被暗杀,《申报》趋向保守,但仍较为客观。这份中国近代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1949年5月才停刊,积累了大量中国近代史料。1902年在天津创办的《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后,影响越来越大。张季鸾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办报方针,但也发表了许多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和较为公正的言论,成为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大型日报。另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新闻报》、《文汇报》、《新民报》以及美侨主办的《密勒氏评论报》等等。近代中国还出现了许多商业性、消闲性报刊。上海在清末兴起的各种消闲性小报,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衰落,20年代末又再度兴起,最活跃时达70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是20年代的《晶报》、《福尔摩斯》、《罗宾汉》和《金刚钻》四家小报,被称为“四大金刚”。这些小报在市民中有广泛影响。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停刊的十家小报曾联合出版《战时日报》,一反小报编辑方针,改为以宣传抗日为主。以上这些大小报纸在经营管理和编写方法以及满足读者多种需要等方面,都有许多好的经验。《文汇报》、《新民晚报》的独特风格一直保留至今,并有改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报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报刊在中共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报业日渐繁荣。1988年,仅通过邮局发行的报纸期刊即有3991种,期发数27442万份,分别比1950年增长28.5倍、91.6倍。1950年以前报纸期发数超过10万份的仅寥寥几家,现在报纸超过百万份的有30多家,期刊超过50万份的有55种。过去报刊发行局限于大城市和部分城镇,现在发行到县以下的占60%。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1988年有76种,使用10多种文字。报业结构已从过去中共机关报的单一结构变为多层次多样化的结构。以特定对象、地域、专业和特定内容为主的报刊大量涌现,粗分可分为30多类。它们各有分工、各具特色,可基本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 中国近代报刊   中国通讯社 ☛
000050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