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时、空、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时、空、我

一、自我的省略
美国学者周策纵认为,中国传统的诗歌观——“诗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但他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其主导思想不是天人对立,而是天人合一。因此,他们意识里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与万物的协调一致,“求物我各得其自然,也共得其自然”。 他们所写的诗歌也就产生了“直寻”(钟嵘:“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不隔”(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 诗中不常用第一人称代词,就是这种特点的一个表现。例如,王维的《寻隐者不遇》一诗,这“问”的人就是诗人自己。杜牧的《山行》、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亦属此类,这坐车的人也是诗人自己,却绝不用说是“我”。 这种节省使诗歌直接与读者关连,使读者更容易与诗人认同,取代作者而直接进入诗的境界,增加了移情和“当下”(immediacy)的效果。(参见《诗词的“当下”美》,载于台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古典文学》第七集下册。)
二、巧妙的诗歌瞬间
美国学者傅汉思(Hans H·Frankel)就王维的《田园乐》(之六)、《山居秋暝》等诗分析说,它们是通过时间衔接而本质不同的事件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中国诗有一种对照连续事件而不依次叙写的特殊技法。诗人只须占据一个恰当的转折点,也就是能够同时既瞻前又顾后的有利地位,而无须在时间里移动,即可达此目的。 请看王维的《田园乐》一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在这首诗里,有几种互相对照的情况,它们借诗而取得了平衡。这些对立因素是:日和夜,雨和晴,枝头着花和花瓣飘落,地上的落英和扫去的残花,山客的眠和醒。这首诗的瞬间因依附过去曾有但未得延续的事物,展望必将发生却尚未来临的事情,而维持着过去与将来之间的精巧的平衡。 (参见《梅花和宫女》。)
三、时空的物性
美国学者高友工、梅祖麟认为,诗歌常把时空概念当作事物的性质来处理,因此,时空便成了诗歌的一种素材。 例如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平生”一词肯定时间为积极的物性,因为诗人有意把时间含蕴的持续性与包含性投射到友情上去。 再如李商隐的《嫦娥》。首二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写诗人烛下远望星淡天晓。 第三句(“嫦娥应悔偷灵药”)写诗人望月,他感到嫦娥终将发现自己因越轨行为而被世界所遗弃。 第四句(“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嫦娥的下场。这最后一句即把时空当作了物性。 “夜夜”在此用如性质形容词,修饰“心”,写时间绵延无穷。空间名词“青天”、“碧海”也具有相同的功能,表示广大而又空虚。嫦娥虽然偷了灵药可以长生不死,实际上已成了时间的捕获物。 (参见《唐诗的语意、隐喻与典故》,载于《哈佛亚洲研究》第38卷。)
四、时、空、我三者的关系
美国学者刘若愚认为,诗歌通过想象而扩展现实,而这想象的世界必然存在于想象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因此,研究诗中的说话人(per-sona)“我”如何认识他(或她)与时空运动方向的关系,就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世界的运动方向,这世界在语言结构中出现的方式,以及诗人挖掘语言潜力的能力。换言之,研究时、空、我三者间的关系,可以解释和评价诗歌。
1、时我关系 语言学有所谓“运动着的自我”和“运动着的时间”,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诗歌中也经常碰到,如以旅程比人生,以流水、飞箭比时间。诗中的自我与时间,有时相向而行,有时同向而行。前者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句,自我静止,时间运动而来。 说话人无法使它停下来,这令人伤感。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时间静止,自我向前运动。说话人朝向未来,想象着如何把现在当作过去来回顾,但意识到重聚的希望不可能实现时,眼下的酸楚就增强了。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时间静止,自我向“过去”运动。在无限时空的背景下,说话人既不见前人,又不见后人,引发了一种浩大无垠的孤寂感。 后者(时我同向)的例证,写到了自我静止而时间从后向前运动或自我与时间一并向前的两种情况(按:因诗句选自陶潜和苏轼,故从略)。
2、时间展望 在中国诗歌里,对时间的展望有三种:个人性的、历史性的和宇宙性的。个人性展望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历史性展望如陶潜的《咏荆轲》;宇宙性展望如李贺的《浩歌》。 一首诗有时是两种展望的结合。 历史性与个人性结合者,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二;个人性与宇宙性结合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历史性与宇宙性结合者,如骆宾王的《渡易水送别》。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把三种展望全部结合起来了。 时间展望与空间意象有关,展望的种类不同,意象也每每有所不同。 个人性展望常常涉及房舍、花园、道路等意象,历史性展望常常涉及城市、宫殿、废墟等意象,宇宙性展望则常常涉及河流、山岳、星辰等意象。
3、时空转化 中国诗歌交代时空关系有时采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即用空间性词语表达时间概念,或者反过来,用时间性词语表达空间概念。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两句,其中“处”字使走到水源的时间被空间化,“时”字使说话人与云之间的空间关系被时间化。 而且每句之内有静有动(“行”与“穷”、“坐”与“起”),相映成趣。 静态意象主要在时间内持续,动态意象主要在空间内变化。再如崔颢《黄鹤楼》的首联中,“昔人”与“此地”并置,表面上是空间意象的对照,实际却暗含“昔日”与“此时”的对照,因此可以说“地”被时间化了。换言之,今昔的时间关系是通过空间意象“昔人”与“此地”的对比来表达的。
4、超越时空 有时诗人故意要超越时空,如李白的《古风》之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中国诗歌一般将河流与太阳作为时间的象征。 诗中黄河东流,太阳西落,强调了时间运行的速度。 诗人却希望直上天穹,超越黄河与太阳,以求青春长在。(参见《中国诗歌里的时、空与我》,载于美国期刊《中国哲学学报》,1979年第3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4:22